今年以来,辽宁省农业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大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农业生产稳定向好,农民收入稳中有增,为辽宁省农业开创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上半年,面对罕见的旱灾,全省第一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增加值同比增长1.9%以上,比一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了一季度增长水平。
春种秋收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而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设施农业、早春蔬菜、应季水果已经从传统农业中脱离出来。盛夏时节,记者在辽宁省农村多地采访,发现许多农民的收入不用再等到秋后算账,而是一年四季都能来钱。在辽南,白里透红的棚桃刚刚采摘上市;在辽西,棚菜已经出产了两季。以结构调整带动增收,给农民带来了希望,也为农业的新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增一减闯出致富新道路
“以前,村里大部分村民种玉米,现在市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在玉米地里种起了西红柿、香瓜、中草药、辣椒等作物,村民平均收入提高十几倍,仅香瓜种植阶段,一个人在合作社打零工,就能收入5000元左右。”7月24日,开原市八棵树镇下窝棚村村主任庞学芝这样告诉记者。
辽宁省今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0.45万公顷,新增优质粮食4.87万公顷、油料2.27万公顷、蔬菜1466.67公顷、西甜瓜1000公顷、饲料作物1600公顷。在一增一减之间,全省农民闯出了致富新道路。省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预计可增加农民收入11.5亿元以上。
结构调整虽蕴含了巨大商机,但调整初期还是遇到一些波折。以十年九旱的辽西地区为例,农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面对种植结构调整,农民普遍存在想调、怕调、又不会调的问题。
“种惯了玉米,你再让我种别的,咱不会种,也怕种不好亏了。”兴城市碱厂乡白庙子村农民邓彦基的话很有代表性,反映了部分农民面对改革到来时的迷茫。
着眼农村,着眼农业,辽宁省通过出台《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意在破解全省各地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调结构进行科学有序的引导,从多个方面保证了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
今年上半年,辽宁省持续发力,先后制定了《完善支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农产品加工示范集聚区管理办法》《农产品加工集聚区2017至2020年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调结构、转方式,把辽宁省农业进一步向现代化方向引领。
各地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调结构和农民增收致富紧密连接起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兴城市根据地域特点,围绕优势产业抓调整,重点巩固了花生、蔬菜、畜禽养殖、水果、水产品、大棚食用菌六大产业,其中花生种植面积达到4.4万公顷,占到了全市耕地面积的56%,重点解决了调什么、怎么调的问题。农民每公顷花生比玉米多收入1.5万元。
种植业结构调整,说小则小,说大则大。表面看,只是调减了玉米种植面积,调减的背后,却是一个新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其中蕴含的商机恰恰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法门,也是破解农业发展瓶颈的最好手段。
义县把种植业结构调整上升到战略调整层面来认识,出台了种植结构调整的系列政策,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集中流转土地发展裸地菜、新建高效日光温室、新建大棚等占地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分别给予扶持资金10万元。今年,全县设施农业、中药材、裸地菜、葵花子、甜菜等高效田面积已达到1800公顷。
“四两拨千斤”正是种植结构调整在辽宁省农村的真实写照,一是反映出辽宁省在“调”时方法用得巧,二是反映出“调”后辽宁省农业显现的巨大发展空间。
有破有立带动多元发展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省农委介绍,在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之后,农业面临推动力减弱、制约因素增多的困难,存在品种结构矛盾和质量效益偏低的情况。
调整农业结构,就是牵住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使农产品供给在数量上更充足、质量上更契合需求,使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更有效、生态环境更友好。有破有立,辽宁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正在打破以往农业单一的传统生产模式,呈现多元发展态势,逐步构建起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
盛夏,在铁岭县双井子镇的千亩生态稻田里,游走着上万只除草吃虫的麻鸭,碧绿的稻苗,觅食的麻鸭,构成了这里和谐的生态种养图。
“一水三养、一地四用、一季四收”更让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再升一级。盘锦市从调优农业产业生产结构入手,仅稻田河蟹养殖一项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就超过2200元。
种植业结构调整,引发了农业产业链的改变,随着低端产品的退出,高效农产品供给的增加,农产品产业链得以延长,农产品增加值上升,不但保证了农民眼下的收益,也保证了其未来稳定而长远的收益。
上半年,辽宁省以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为抓手,促进粮食、蔬菜、水果、油料、中药材、花卉等多项产业提质增效,积极鼓励各地发展多种高效经济作物,并使之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拿手项目”。
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服务业。上半年,辽宁省相继出台的《农产品加工示范集聚区管理办法》和《农产品加工集聚区2017至2020年发展规划》,是农业调结构打出的“组合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目的在于提高产品附加值。
上半年,结构调整让优势农产品资源作用凸显,全省农产品加工项目完成投资43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同比增长2.6%;全省23家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达350亿元,同比增长1%。
辽阳市从调结构、增效益、创品牌角度出发,以种养重组循环经济为突破口,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开创了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农业增值红利共享模式、农业功能拓展模式,拓宽了农村外部增收渠道,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了更多利益,合理分享了初级产品进入加工销售领域后的增值利润。
辽宁益海嘉里地尔乐斯淀粉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玉米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公司人事行政部经理赵燕宁告诉记者,原粮玉米的价格直接影响着公司的运营,借助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相关政策,公司上半年整体的经营形势向好,截至5月底,玉米加工量实现3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6.5亿元。
省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上半年农业经济稳中向好形势可以看出,结构调整给全省农业农村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全省各地因地制宜,不以单纯的增减为目的,注重发展多元产业,坚持“种养加”一体化发展,贴近农民致富需求,创出了许多实用性强、操作简单、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为全年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预计到年底可以实现全年3.5%的增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