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群众抵挡住市场风险,真正实现稳定脱贫,长久致富,靠谁?甘肃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异军突起”、后发赶超,由谁带领?有实力、有市场的新型经营主体是破题的关键。

近三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围绕产业扶贫“谁来干”的问题,大力引进培育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建基地”的生产组织体系。全省3096家龙头企业,带动上万个合作社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全过程、全链条深度参与,带动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产业化经营,总产值超过了千亿元,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千家万户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农业生产从传统迈向现代。

穷则思变 打通农业发展脉络

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群众观念落后,发展产业缺乏有实力的经营主体,想要建立合作社,靠谁?

山大沟深的舟曲县,如今在党建引领下,飞出了一只产业“金凤凰”。走进东山镇谢家村,干净整洁的村道引着记者的脚步来到一排排依山而建的精致小二楼前,“金凤展翅党旗红、金凤筑巢产业旺”的标语显眼醒目,这里是由村党支部书记谢村选领办的东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这家合作社主要发展舟曲从岭藏鸡特色养殖产业,联合县域内36家合作社成立舟曲从岭藏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并同步成立联合社党总支和8个成员社党支部。

这支由党员干部组成的敢作为、肯吃苦、打硬仗的队伍,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始终冲在第一线,首先扛起了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担子,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红旗飘扬,产业兴旺。翻开东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的分红记录,着实令人振奋:2017年,合作社为全县19个乡镇的1387户贫困户代养从岭藏鸡6万余只,累计分红180万元;2018年,合作社为3049户贫困户分红336万元,为深度贫困村集体经济分红6.66万元;2019年,户均分红3610元。

合作社要选准特色建,致富才有门路。在合作社的创建过程中,甘肃紧紧围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立足地方资源禀赋,有针对性地选取“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地方优势产品作为合作社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食用菌、小杂粮、中华蜂、黑土猪、从岭藏鸡、中藏药材、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遍地开花。

“2020年雨水多、花椒颗粒大、色彩艳,喜迎丰收,到处都是花椒香味,几位外地来的客商路过花椒种植基地,正是闻见香味,决定与我们签订单。”积石山县建平花椒合作社理事长李蕾紧盯地方特色花椒种植,组织合作社社员85人,种植花椒千余亩。据她介绍,按照近日的市场价格,每亩花椒农户可收益5000多元。

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功不可没,伴随着一批优势特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甘肃省持续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聚集,建设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呈现出了区域分工明显、基地集中连片、技术装备集成、加工链条延伸、品牌营销强劲、特色优势凸显、一体化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特色农业生产布局不断优化。

种养出来的农畜产品销给谁?这是农户最关心的问题。龙头企业带建、合作社带贫,真正把“小农户”连接到“大市场”。定西海阔种子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依托张掖市海阔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而成立的,公司通过合作社在定西鲁家沟镇南川村建立占地140亩的杂交番茄种子基地,带动当地58户贫困户每年分红3000元以上,解决了500余人的就业问题。

“合作社定期技术指导,我们只管按照合作社的统一要求种好,每个棚每年有2万元的保底收入。”安定区鲁家沟镇南川村村民周有东告诉记者,前些年家里老人生病,孩子上学,自己脱不开身外出打工,自从承包了基地的大棚后,可以安心在家门口挣钱,钱包越来越鼓。

没有龙头企业带领,没有致富能人领办,怎么办?以“庄浪模式”“宕昌模式”为代表的甘肃多地,大胆创新,抱团联合,独树一帜地建起了当地政府组建的国有独资企业,有了自己的“龙头企业”,县乡村三级创办合作社联合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打通了发展脉络,开辟了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为解决贫困村合作社“有没有”的问题,2018年全省新建了2173个贫困村合作社,目前甘肃省已实现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通过吸纳贫困户入社,有效提升了贫困户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让贫困户更好地融入现代农业发展。

效能为先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寒风凛冽,但位于永昌县六坝镇的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的日光温室大棚里温暖如春。一盘盘翠嫩的菜苗在喷灌出的“雨水”下茁壮成长,一串串纤长的辣椒掩藏在茂盛的绿叶背后静待采摘,农户们来回奔忙,往日的“猫冬”变成了如今“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设施蔬菜发展前景广阔,但合作社在发展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多亏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帮助我们渡过了很多难关,如今产业发展没有后顾之忧,群众都愿意跟着我们干。” 永昌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文成说道。

为解决合作社发展资金难问题,2018年以来,六坝镇积极动员26户贫困户将74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入股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每年可按照9%的比例享受分红。六坝镇还将七坝村、八坝村、南庄村等9个村发展壮大贫困村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等,以“资金入股保底分红”的形式,入股永昌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庆源丰等新型经营主体,每年村集体有不低于9%的分红。合作社与贫困户、村集体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同时,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形成了“育苗供种-生产管理-精选包装-冷链储藏-质量抽检-运输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获评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20年5月,在市县镇三级政府支持下,该合作社建设5万吨冷链仓储气调库,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如今,甘肃省新型经营主体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联合9个省直部门和相关单位印发《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和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甘肃省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评定及监测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合作社扶持政策措施,在全省实施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按照“运营规范、运营较规范、运营一般、未运营和注销吊销”五种类型,分类规范提升。

甘肃持续加大资金投入,2020年下达省级农民合作社扶持资金2000万元,共扶持合作社200个,每个合作社补助10万元。2020年9月,下达了1000万元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用于对8个未脱贫县受灾合作社和贫困户参与多、产业基础好、承接到户资金入股的合作社进行扶持,每个合作社补助8万元。

甘肃省积极推进整县试点,包括安定区、民乐县、环县、庄浪县和宕昌县5个国家级整县推进试点县区,庆城县等26个省级整县推进试点县。同时,加快示范社创建,2020年永登县、皋兰县等60个县市区新创建县级示范社1715个。

另外,各地依托农业项目和扶持政策,依照有产业基地、有农业机械、有良种供给、有销售订单、有加工和储藏场所等“五有”标准,通过扶持合作社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种子种苗引进、农产品初加工、烘干、储藏及保鲜设施等建设,办实办好合作社。

据行业统计,截至2020年9月底,全省“五有”合作社已达28771家,占合作社总数的31.96%,贫困村“五有”合作社达10932家,占贫困村合作社总数的33.17%。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合作社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抵抗力明显增强。

办好合作社,关键在人。近年来,甘肃省选聘市县乡三级合作社辅导员10227人,启动实施合作社领办人“万人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强领办人培训、产业培育、技术服务、市场营销、规范管理等关键措施的落实,培训乡镇辅导员6000余人、合作社带头人1.62万人次。

抱团发展 迈向现代农业新高地

企业“龙头”领得好,合作社“龙脉”打得通,贫困群众发展“不掉尾”。如今,“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带贫方式,犹如一条发展巨龙,不仅为广大群众开辟了致富门路,更带领甘肃跃上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新高地。

环县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众口一词念羊经,一心一意兴羊业,千家万户发羊财”。“村里的贫困户,我们按照庆阳市‘331+’产业扶贫模式,依托村里9个养殖合作社,吸纳贫困户2万元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和3万元贴息贷款,以10只母羊+1只种公羊进行‘户托社养’,每年贫困户可以拿到5000元分红。合作社养殖的羊,都由中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统一收购,不愁卖不出去。”环县曲子镇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刘小兵介绍说:“现在村民单纯依靠种草、养羊的产业收入最高可达7657元,在全县排名第一位。我们正争取把西沟村打造成为咱们省种草养羊亿元产值专业村。”

西沟村发展底气这么足,全靠当地政府精心编制出的“环县羊经”。

近年来,环县依托6家龙头企业和368家合作社,建起了良种繁育、技术支撑、标准化规模养殖、饲草料生产加工、屠宰加工仓储、产销对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支持的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循环链,形成了闭环的羊产业链条。各环节都有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纵向联企带户,横向帮带联合。

环县已引进3个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建办精深加工厂2处,万只以上规模肉羊良种繁育场3处、奶羊繁育场1处、肉羊制种基地1个,带动全县养羊农户达到4.8万户,还带动庆城、华池、镇原3县羊产业迅速发展,以环县为核心区的庆阳北部山区羊产业带初步形成。

同样的产业集聚效应也在定西市安定区铺展开来。

作为全国马铃薯种植适宜区和甘肃省马铃薯主产区,安定区已初步建立了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精深加工体系和销售网络体系,但马铃薯产业链短、断,生产经营主体弱、小、散等问题仍旧制约着现代马铃薯产业体系发展。

为此,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甘肃福景堂马铃薯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组建联合社,蓝天公司以存货作为抵押,联合社以筹集的保证金,合作社和农户(贫困户)以马铃薯销售应收账款作为质押,使联合社社员之间形成互保关系,以此为农户提供担保贷款,帮助贫困户扩大种植规模,构建起了“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农户(贫困户)+银行+电商平台”六位一体的“蓝天模式”。

“我们与安定区80多个农民合作社签订了种植订单,合作社再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公司以高于市场均价收购,保证了农民稳定增收。”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幸泽表示,公司每年订单发展标准化种植马铃薯基地12万亩,带动10万多户农户发展马铃薯产业,户均年增收8300元。

当前,甘肃省已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建基地”的生产组织体系,探索出了带贫益贫的“蓝天模式”“中盛、中天模式”“海升模式”“德青源模式”,通过订单收购、入股分红、生产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把200多万农户嵌入了产业扶贫大链条,带动人均增收4000元,比2017年增长40%以上。

风起扬帆正当时,同舟共济再出发。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产业扶贫是重要支撑;推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兴旺是关键所在;一批批充满发展活力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带领广大群众昂首迈入产业发展的浪潮中,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