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山场面积80余亩,年产山核桃7000多斤,一年收益20余万元。”宁国市南极乡梅村山核桃种植大户胡林凯坦言,当地像他这样的种植大户不在少数。作为拥有“中国山核桃第一村”美誉的梅村,村民收入90%以上来源于山核桃产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致富的“金果果”。

近年来,该村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理念,抢抓“小山变大山”改革机遇,持续深入推进山核桃规模化、生态化经营,引导山核桃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先后跻身省级专业示范村、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行列。

“小山变大山”,念好“致富经”

“20年前,我们的人均收入就达到了2.5万元,可以说山核桃产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村党支部书记汪伟说,随着产业日益壮大,后劲不足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山核桃山场划分到户导致“一山多户、一户多山”现象十分普遍,带来了管理、采收不便等问题,权属碎片化已经成为制约山核桃林业现代化、产业化的最大“阻力”。

实际上,梅村所面临的困境,也是宁国市整个山核桃产业存在的共性难题。2019年,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全面实行林长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山变大山”试点改革悄然实施,针对林地经营权属碎片化,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以村民组为单位,统一经营措施、统一交易标准,由林农自发通过托管、转让、互换等多种流转形式,降低每户山场块数,提高劳动生产率。

梅村紧抓契机,成为首批“吃螃蟹的人”。该村五一村民组率先在林农中开展推广此项改革,通过托管、一次性转让、互换等方式完成整合,平均每户下降5.1块山场,原本36户拥有的323块山场减少至138块。

山场缩减后的好处,实实在在反映在数据的变化上。五一村民组组长俞建国算了一笔“经济账”。“举例来说,我们组一位种植大户整合前是13块山场,年采收山核桃干籽4千多斤,采收费用为5.1万元。完成整合后只有8块山场,同样是4千多斤干籽,采收花费3.8万元,对比下来,人工成本节约了1万多元。”

五一村民组的推广成功带动该村其他村民组的参与热情。“目前,全村‘小山变大山’改革正稳步推进,3个村民组被纳入基地建设中。”汪伟表示,随着山场逐渐成片,单轨运输机、无人机防治等新技术的应用更加顺畅,山核桃这一“传统产业”正在焕发新生机。

“荒山”变“青山”,唱好“生态歌”

春意融融,暖意渐浓。在梅村山核桃产区,油菜花竞相绽放,一片片金黄色的花海点缀在山核桃林之间。时间往前倒退几年,每逢冬春时节,该村的山核桃产区还是遍地“不见绿”,一片荒芜景象。“早前,因过度追求产量,林农连年过度使用化肥、除草剂,导致山核桃大面积枯死、山坡植被大面积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隐患,且林种过于单一,根腐病盛行,林地严重退化。”汪伟指出了威胁该村山核桃产业发展的“致命伤”。

重经济轻生态造成的后果,让大家痛定思痛,在“小山变大山”改革进行的同时,宁国市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修复举措。梅村也抓住时机开展生态修复,引导林农发展林下经济。“除了油菜,我们还提倡林下种植香榧、青梅、油茶等作物。”汪伟介绍道。林下套种不仅增加山核桃投产林林下植被覆盖度,提高林地水土保持效果,增加了土壤肥力,也提高了经济林的效益,带动群众增收。

位于梅村十亩组的现代山核桃科技示范基地,一直是该村科学化管理的典范。“2013年基地建立,多年来一直持续推进禁用除草剂。”村民组长周祖德介绍,生态改善后,基地的山核桃产量逐年上升,2015年产量为5万斤,2019年为28万斤,此后连续4年产量突破23万斤。“即便是去年干旱的情况下,我们基地的山核桃产量仍达到了30万斤。生态修复的逐步推广,让我们的山核桃林产出更为稳定,品质也相对更好。”

十亩组的基地建设是梅村山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村大力推进生态化经营方式,采取多形式的宣传推广禁用除草剂、多样化人工复绿、张网采收等举措,提高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保障了山核桃产区环境改善和提升。

“青山”变“金山”,打响“产业牌”

“山核桃采收季,我们公司固定工人有20个,还会聘请一些临时工帮忙,仅此一项每人每月的收入就达四千多元,一些技术岗位月工资能达到七八千元。”位于梅村的“徽林食品有限公司”有效带动了附近村民的就业。

从父亲手上接过徽林食品经营的担子后,殷骏最大的目标就是将品牌做大起来。谈起近年来“小山变大山”改革的推进,殷骏也表示给山核桃企业带来了新的春风,“从收购的山核桃来看,产品品质不断提升,这对我们整个产业健康发展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打开了山核桃品牌化、规模化运营的新路子。”

乡村振兴,关键还是要推动产业振兴。“我们结合全市产业化发展政策有利时机,聚焦‘土特产’,把梅村乃至全乡的山核桃产业逐步向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模式转变,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开出符合本地实际的‘良方药剂’,助力乡村振兴。”南极乡副乡长朱军说道。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带动下,梅村系统开展林区道路硬化、单轨运输机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基础提升工作,抱团推进“林地托管经营+无人机飞防+林下套种”等立体化服务,实现山核桃产业整村协同发展。

不仅依托一、二产带动经济,近年来梅村还探索发展了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了“南极漂流”“宁昌古道”,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进一步拓展致富门路,全面提高村民收入,实现农业多元价值转化。对于如何推动乡村振兴,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梅村也有了新方向。汪伟表示:“我们要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延长产业链、拓宽增收链条,让我们的山核桃‘特色产业’成为‘富民产业’,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汪瑞华 吴梦竹)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