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

一、养殖户如何正确选择和投喂泥鳅饲料

从蛋白、脂肪含量同等的条件下,每吨浮性饲料的价格比沉性饲料高几百上千元,按理说使用沉性饲料投喂泥鳅更划算。许多养殖户使用沉性饲料投喂泥鳅,平时投喂泥鳅采食效果也相当不错,整个养殖季节投了不少饲料,但最后收获泥鳅后算帐发现,有的4斤料才长一斤泥鳅,有的甚至5斤多料才长一斤泥鳅。按说泥鳅采食效果较好,为什么饲料转化率这么低呢?泥鳅也没有逃跑、死亡现象,难道是饲料不好?可是我们用同样的饲料喂养测试一个月,长一斤泥鳅仅用2.8斤饲料,这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投喂方法不当、投喂量没有把握好,造成饲料的大量浪费,而且造成养殖池塘水质严重污染,也影响了泥鳅的生长。

投喂方法不当主要体现在:

1、池塘淤泥较厚,没有放食台,直接将饲料投到池塘中,而且投喂量没把握好。投喂方法不当。

2、池塘投放了食台,但食台数量较少,大量的泥鳅集中采食时剧烈活动,将饲料荡到淤泥中而造成浪费,当提食台检查时均没有发现剩余饲料,还满以为泥鳅采食量好。

3、投放食台数量较多,有的每亩投放10多个投食台,但食台四周沿太低或根本就没有沿,泥鳅采食时将饲料带到淤泥而造成饲料浪费。

所以对于初养者,或是池塘淤泥较厚者,建议提前做投食台,每亩准备10个以上食台,投食台直径60-100厘米,食台四周沿高10-15厘米。如果投食台直径小,或者是投食台四周沿较低,可以在投食台正中位置再放一塑料菜筐(直径20-30厘米),投喂时将料投于菜筐中即可。做投食台应据各地情况,如果觉得做投食台较费事,或者成本较高,则可以采用浮性饲料投喂泥鳅。

采用浮性饲料投喂,只需用竹子或塑料管,做1-2平方米能浮于水面的投料框,饲料投于框中不至于被风吹走,便于观察泥鳅采食和掌握投喂量,投料框每亩养殖面积投放5-6个。使用浮性饲料饲养泥鳅,看起来饲养成本会高一点,但方便日常投喂、观察泥鳅采食,也较易掌握泥鳅采食量,与大量浪费饲料相比,肯定是划算的。

二、蝇蛆喂泥鳅真是好

苍蝇是人所共知的害虫,然而,盐城市大冈镇在一位青年农民带动下,当地的数十家农户居然养了上亿只苍蝇并获利丰厚。记者走访了该镇最大的“养蝇场”。和想象中苍蝇乱舞的场景不同,在盐城盐康生态园内,占地11亩的场地整齐地排列着144只“养蝇笼”,每只笼子里都养着几百万只无菌苍蝇。旁边的“孵蛆房”内,每天能产出近一吨无菌蝇蛆。“苍蝇本身不能卖钱,而这些无菌蝇蛆才是真正的抢手货。”盐康生态园负责人庄从井告诉记者,2004年10月,他偶然得知中科院研究出了无菌蝇蛆养殖技术――用无菌苍蝇产蛆,用蝇蛆喂鸡,再用鸡粪来育蛆子,形成一个循环养殖模式,就于2005年3月,他筹资创办了这家苍蝇养殖场。庄从井要养苍蝇的消息在当地成为大新闻,很多人认为他“不务正业”,甚至有街坊邻居说庄从井“疯”了。2006年7月,当一车车的无菌蝇蛆每天从养殖场发往杭州、广州等地,并换来大把钞票时,人们才意识到苍蝇也“浑身是宝”。盐都区大冈镇水产养殖户赵步斌告诉记者,每年的七八月份,泥鳅、螃蟹等水产品都急需增加蛋白质营养。在试用蝇蛆做饲料后,泥鳅长势非常好,而且成本也不高,从去年开始,他就大批量购买鲜活蝇蛆,用以替代原来喂泥鳅的螺蛳、鱼粉等。目前,大冈镇许多水产养殖户都选择使用蝇蛆做新的水产饲料。除了做饲料外,无菌蝇蛆还有很多的利用价值,比如蝇蛆变成苍蝇后留下的蛹壳,可以作为蛋糕、饼干等食品的添加剂。庄从井告诉记者,用处理后蝇蛆喂养“生态鸡”,产出的鸡蛋个头大,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每只能卖到1.5元,是正常鸡蛋价格的3-4倍。在他的带动下,该镇养蝇场签约用户已达到800多户,由此带出从事生态种植、养殖的农民超过1500人。

三、人工泥鳅苗放养时需要留意的五个事项

(1)泥鳅苗下塘前处置

如用塑料充氧袋装运而来的苗,放养时留意袋内、袋外温差不行大于3℃,否则会因温度剧变而逝世。可先按次序将装苗袋漂浮于放苗的水体,回过头来再一一开袋,使袋表里水体温度接近后(约20分钟),向袋内灌池水,让苗自行从袋中游出。

(2)“饱苗”放养

先将泥鳅苗暂养网箱半天,并喂给蛋黄,按每10万尾投喂蛋黄1个。具体做法参照前述关于鳅苗前期培养中的操作方法。然后进行放养。

(3)“肥水”下塘

塘口肥水时刻和放苗时刻要保证联接,使鳅苗下塘后能立即吃到适口饵料,应预先培养好水质。

(4)同批次同标准计数下塘

同一池内应放养同一批次、一样标准的泥鳅苗,防止养殖中个体差异过大,影响成活率和小标准苗的成长。放养时,经过计数后下池。计数通常采用小量具打样推算法。即先将泥鳅苗移入网箱中,然后将网箱一角稍稍提出水面,使苗会集在网箱的另一对角,用小筛绢网勺舀起装满量具,然后倒入氧气袋或其他容器中,运至塘口放养。小量具的计数,可将一满量具的鳅苗分红若干份,逐个计数后累加,得出每一量具中苗的实践数量。塘口放养密度按生产计划(亩放养量)进行。

(5)泥鳅苗放苗时刻

泥鳅苗放养以上午8~9时或下午16~17时为佳,生产中应防止正午放苗。

四、泥鳅养殖户如何正确使用投入品

在泥鳅养殖中,由于水产投入品使用不当造成养殖对象伤亡事件时有发生,“肥水膏能吃死鱼、底改能吃死泥鳅,芽孢杆菌能造成鱼类死亡”等等,有的甚至是重复用药,虽不能造成泥鳅毒害,但浪费金钱,所以,要“看准病,下对药,用量得当,用法准确”,正确使用水产投入品,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降低养殖风险。下面就养殖过程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提醒养殖户注意:

1、二氧化氯的正确使用

二氧化氯气体易燃易爆,所以其存放、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二氧化氯应存放在阴冷、干燥、通风处,严禁暴晒,勿与易燃及酸性物质存放一起;使用时应用木质塑料容器配置,应先在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在倒入二氧化氯,待完全溶解后,稍加搅拌即可使用;使用时应避开阳光照射,避开明火,在傍晚或阴天、雾天使用效果好;水质较瘦、过痩不要使用。

2、肥水膏、底改的正确使用

肥水膏属于膏状、发酵肥水产品,使用时一定要充分溶解后在全池泼洒,不要成块泼到水中,其酸甜的味道易使泥鳅误食,进入肠道后肥水膏中含的微生物发酵产生大量气体,使泥鳅胀死;底改类产品的使用应注意底改的粒径及味道,应避免使用粒径类似于饲料大小、颗粒圆滑、带有酸甜味道、不易溶解的底改,更应避免在喂食前后不久使用,由于泥鳅肠道短、薄且细,使用后如果被泥鳅误食,在肠道内很难被分解掉,更难排出体外而堵在肛门处最后使其胀死。

3、芽孢杆菌的正确使用

芽孢杆菌是一种好氧或兼性厌氧的有益微生物,能改善水质,调节藻相平衡,使用时要注意时间和方法:使用前要浸泡10小时左右,使其充分活化;要在晴天上午使用,不能在阴天、傍晚、夜间使用;使用后最好采取增氧措施;使用前三天不能使用消毒剂、抗菌制剂;使用后一周内不能使用消毒剂、抗菌制剂;抑制蓝藻生长,最好在早春蓝藻起来之前一个月使用,每半月使用一次。

4、除蓝藻、甲藻、裸藻等有害藻产品的正确使用

目前泥鳅都是高密度养殖,泥鳅塘有机质含量高,高温季节蓝藻、甲藻、裸藻等有害藻爆发,泥鳅吃了不但不能消化,还会中毒,此时使用除蓝藻、甲藻、裸藻等有害藻产品一定要注意:应在晴好天气的上午进行;使用时要注意增氧;还应选择在蓝藻等集中的局部区域泼洒,不要全池泼洒,使用后要及时换水、解毒;藻类老化时不要使用,此时可能会造成藻类大量死亡,释放毒素,造成泥鳅中毒。

5、二硫醚、三硫醚、水杨酸等抑制真菌制剂的正确使用

二硫醚、三硫醚、水杨酸等对真菌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但这些物质适合在酸性水质条件下才能发挥好的效果,所以在使用前应了解池塘水质指标,pH值大于8时效果会降低,此时应用有机酸等酸性物质降低pH值后再使用。

6、避免重复用药:有的养殖户用了带芽孢杆菌的底改,又加一代芽孢杆菌的粉剂,再加一瓶EM原液;还有的养殖户在内服时用了VC,再加一包多维,再加VC+E,虽不会造成泥鳅毒害,但重复用药造成浪费,增加养殖成本。

五、泥鳅养殖成本

“正大9号”高产淡水泥鳅,是武汉正大高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过数年攻关,经过优选纯化提纯复壮培育出来的最新优质品种,规格齐全,有开口苗,幼苗,3—5公分幼苗,5—7公分规格苗等,欢迎广大养殖户选购。

“正大9号”高产淡水泥鳅与其它品种相比具有:

①适应性强:对水质、气候要求不高,一般只需调优水质,就可以健康快速生长,适宜我国各地大面积养殖。

②周期短产量高:如投放6—8公分幼苗,每亩投放500市斤,80—90天亩产泥鳅可达3500—4000市斤,单体重量可达50克。一年投放二次,时间差安排得当,年产量可达7000—8000市斤。

③饲料来源广:豆粉、米糠、豆饼、牛粪、蚯蚓、黄粉虫都是它的好饲料。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在水田养殖水蚯蚓,使养殖成本更低,保持泥鳅原生态养殖,销售价格更高。

④饲养管理简单:饲料投放须根据泥鳅采食情况因时而定,一般2周左右可在池周边投放饲料,一天2—3次,早中晚饲料分配合理,吃饱为止,不能过量,避免造成泥鳅消化不良致死。池塘在5亩以上,可以在池塘四周定点作些饲料台,保持泥鳅均匀吃食。下雨天抽几个池检查,调优水质结构,不需投食喂料。

⑤繁殖率强,产卵量高:一般性成熟种鳅每尾一次产卵7000—20000粒,是野生泥鳅的2—3倍,是其他品种泥鳅的1—2倍,在目前国内泥鳅品种上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品种。

1、泥鳅养殖成本计算

我们采用的泥鳅养殖模式为围网养殖我们以一亩为单位进行计算:

养殖场地租赁费:一般为400-600元/年,有的地方可能更低

饲料:6000-7000元

苗种:每亩投放10万尾,每万尾800元,10*800=8000元

网具:400元:

渔药及消毒药物:100元

水电:200元

其它:1000

成本核算16000-17000元

2、养殖利润计算:

10万苗种经过6个生长月饲养后产量可以达到2000斤左右,每斤泥鳅价格按最低十五元计算2000*15=30000元。扣除成本纯利润13000-14000元

这样的利润可想而知,泥鳅养殖的有利可图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3、当然,上面的计算方法,都是按照普通、平均标准为依据。

如果考虑到技术水平、市场价格波动因素,以及其它无法预期因素的影响,则每一个个例,在结果上,也会有较大差异。

答:所处地点不一样不好说它的成本,你可根据一亩地的池塘的造价,购买鱼苗的价格,饲料费用,水,电费,人工费,防疫消毒费等,你自己计算

六、“水中人参”泥鳅的养殖

泥鳅是温水性底层鱼类,分布广,常生活于淤泥较深的沟渠、水田、池塘等水域中,是主要淡水经济鱼类。泥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素有“水中人参”之称,药用功效显著。目前泥鳅作为一种滋补食品,越来越为人们喜爱。但是由于捕捞过量及栖息环境恶化,泥鳅的自然产量大为减少。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小务基地开展了泥鳅的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试验,并获成功,为泥鳅在北京乃至周边地区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1、泥鳅的生物学特征

通常养殖的泥鳅种类有泥鳅、大鳞副泥鳅、中华花鳅、花斑副沙鳅、大斑花鳅和北方条鳅等。目前,北京示范养殖的种类为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真泥鳅一般称为泥鳅,是最常见的个体较大的泥鳅,一般成熟体长10至15厘米,最大个体30厘米左右。大鳞副泥鳅体形酷似泥鳅,一般成熟体长10至15厘米,最大个体可达28厘米。

泥鳅属底层鱼类,多栖息于静水及水体有软泥的底层,生长水温15℃至30℃,最适生长温度24℃至28℃,水温5℃以下或35℃以上,以及天旱少水时,会潜入泥层中“休眠”。泥鳅比较耐低氧,在溶氧0.16毫克/升的水中也能生活。

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幼苗阶段体长5厘米以下时,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5至8厘米时转变为杂食性,主要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幼体,同时摄食丝状藻类、硅藻、水陆生的碎屑及种子;8至10厘米时,摄食藻类、植物的茎、根、叶、种子及有机残渣、碎屑等;10厘米以上时,则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人工养殖中必须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调整泥鳅的饲料。泥鳅有昼伏夜出的习惯,喜欢在傍晚或半夜间以及日间安静时觅食,人工驯化后可改为白天摄食。

泥鳅的生长速度取决于饲料的质量、数量及水温。一般刚孵化出的仔苗体长约0.3厘米,1个月后长至3厘米左右,6个月后长至6厘米左右,第二年年底体长可达13厘米,体重15克左右。

泥鳅为雌雄异体,一般2年成熟,1年可产卵2至3次,是分批产卵的鱼类。泥鳅产卵期4至8月份,其中5至6月份是产卵高峰期,但也有秋后产卵的。水温稳定18℃以上时,泥鳅开始产卵繁殖。最适产卵水温为22℃至26℃。

2、养殖技术

亲鱼来源: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为3月份开始从周边地区收集的本地种鳅。放入网箱暂养,投喂泥鳅膨化饲料进行强化培育。

人工催产繁育:

(1)亲鳅雌雄选择:雄鳅体型较小,腹部不肥大且较扁平,背鳍末端两侧有肉质突起。胸鳍较大,第二鳍条最长,前端尖形,尖部向上翘起。雌鳅胸鳍较小,前端圆钝呈扇形展开。雌鳅产卵前,腹部圆而肥大,色泽为略带透明黄的粉红色。

(2)催产药物选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每尾注射80至100毫克;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每尾注射5至8微克。催产药物的注射剂量应根据亲鳅的成熟度及水温情况酌情增减。药物要溶解在生理盐水中,采用背部肌肉注射,雄鳅的剂量减半。由于泥鳅的个体小,每尾泥鳅注射药物的量应不超过0.5 毫升。

(3)产卵孵化:将打针后的亲鳅放入铺有网片的玻璃钢水槽中,在水温24度时,约12小时后开始排卵受精,产卵后捞出亲鳅,在水槽中充气孵化受精卵,约30小时孵出鳅苗。

土池培育寸鳅:待孵出的鳅苗完全吸收腹部的卵黄营养后(3天左右)开始下塘(池塘按苗种培育池的方法准备,提前清野、消毒、肥水)。每天早、中、晚各泼洒一次豆浆,每周补充一些机井水,后期在豆浆中拌入鱼种粉料、干鱼虫等辅料一同泼洒。约30至40天鳅苗可长成约3厘米长的寸鳅,此时开始分塘饲养。

3、泥鳅示范情况

泥鳅示范地点位于通州区永乐店镇富各庄村,养殖面积20亩,其中亲鳅池2亩,成鳅养殖池18亩。目前,平均规格50尾/斤,亩产1500公斤。

七、泥鳅养殖要求

有“水中人参”美誉的泥鳅,除体肥肉多、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外,还具有为大多数人所不知的药用价值。如它能补气益中、滋阴壮阳,祛湿邪,对传染性肝炎、腹水、阳痿、痔疾、小儿盗汗、疥癣、跌打损伤、癫病及乳腺癌等多种疾病都具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提高,泥鳅身价倍增,逐渐成为国人在餐桌上的佳品。利用堂前屋后的小池塘养殖泥鳅,技术要求不高,管理方便,投资少、占地小、效益高,一般每亩池塘即可收入6000元左右,不失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现将养殖要求介绍如下:

1.池塘条件养殖泥鳅的池塘最好选择在水源足、地势高、温暖、通风、向阳的地方,土壤以中性或弱酸性的腐殖壤土为佳,因为在腐殖底质的池中成长的泥鳅体色黄、脂肪多,肉嫩肥,味鲜美。若是沙质底池中养殖的泥鳅,体色发黑、骨硬、味道往往欠佳。沙质土底质池塘养泥鳅,可在放养前大量投放粪肥改善底质来制造 泥鳅良好的生长环境。泥鳅池的四周要用水泥或硬质塑胶板围造,也可用泥鳅不易钻的粘土筑墙,并在粘土中央镶木板并插入泥中15~30厘米,使泥鳅无法穿 过。池堤高出水面30~40厘米,池质最好加设“T”形砖檐,防止泥鳅逃跑。进水口和排水口都要求两层网,内层网密,外层网稀,这样可以拦污防野杂鱼进入 又可防止泥鳅顺、逆水逃跑。

2.清塘与肥水养殖泥鳅的旧池塘须用生石灰进行彻底的清塘,每亩用生石灰50~75公斤。

干 池后,在池塘均匀分布挖十来个小坑,先将石灰在小坑里溶化然后趁热泼洒全池。7天后再灌新水,灌注新水后就可以施基肥培育水质了,那时可在池边四角堆上猪 粪或其他有机肥,每亩施150~210kg,施肥后3~5天池水转肥后便可放苗,这种池角堆肥的方式能使有机肥慢慢地溶解于池中水,补充浮游生物及微生物的消耗,实际使用反映效果很好。

3.放养及驯养规格选择在3厘米左右,无病无伤,健壮活泼的泥鳅种苗,亩放养量在2.7万-3.5万 尾之间,放养苗种前最好用3%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左右。浸泡时如发现泥鳅乱窜的,多为受伤的种苗,放养时可剔除,防止下塘后鳅鱼生病交叉感染。利用天然 鳅苗进行养殖的泥鳅必须经过驯养,其目的是使鳅鱼苗由分散摄食变为集中于食台摄食,由夜间摄食变为白天定时摄食,由吃天然饵料变为吃人工饵料。具体做法是在下池后第二天晚上8点开始少量投饵,分别固定投放在几个食台上,吃完后再投,以后每天逐步推迟2小时投喂并且逐渐减少食台个数。这样经过10天左右,鳅 苗适应了池塘环境,便由夜间分散觅食转为白天在食台上集体摄食。

4.饲养管理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养殖过程中须一面肥水培育天然饵料,一面投放人工饲料。鳅苗下塘后要依据水质变化情况及时追肥。人工饵料有小杂鱼,动物内脏,猪血粉,螺肉等动物性饵料及米糠、麸皮、豆饼、豆渣、谷物,蔬菜 等植物性饵料。应注意的是投喂动物性饲料不可太多,否则会导致泥鳅吃食过多,消化不良而胀死。还应注意不可连续一星期投喂单一的高蛋白饲料,那样会导致泥鳅在池中群集引起呼吸次数剧增,使吸入的空气无法畅通地排出体外,浮出水面力竭而死。饵料应动植物饲料搭配投喂,投饲量以1~2小时内将饲料吃完为准,同时投饵必须按照四定的原则进行。

养泥鳅的水要求浓、爽、活。泥鳅需要黄绿色,含有丰富天然饵料的肥水,水的透明度20~30厘米,一般情 况下每周换1~2次水。天气闷热时要及时注水,注入新水时,不可在池堤上留下“水迹”,否则泥鳅会沿此“水迹”逃跑。在晴天,养殖池外壁很干燥,只要池壁高出水面20厘米,泥鳅就逃不出去。在恶劣的下雨天气要防逃,因为泥鳅会顺水迹逆上,由于泥鳅喜集群,因此很可能一夜逃光。因此日常管理必须经常巡池检查防逃设施,注意堵塞漏洞。此外还应经常打扫,清洗投饲台,及时捞除死泥鳅及水面飘浮的杂物。

5.泥鳅的捕捞笼捕法:可用鳝笼,笼内放入适量炒过的米糠,引诱泥鳅进入。一个池子可放几只须笼,每隔0.5~1小时拉上来一次,捕获率可达50~80%。须笼放在投饵场附近或荫蔽处捕获量较高。

盆捕法:将大塑料盆扎上一块布,布中央开一个与泥鳅身体粗细相当的孔,盆内放入炒熟的米糠。天黑时将盆子按入池底与淤泥持平,夜间泥鳅寻味而来,过孔入盒,诱惑量也相当高。

八、捕捞泥鳅的方法

1.成鳅池的三种捕捞法

(1)食饵诱捕即把炒米糠、蚕蛹与腐殖土混合,装入麻袋、须笼或其他鱼笼中,傍晚沉入池底,翌日太阳出来之前再取,经一夜时间可捕捞大量泥鳅。装食饵的麻袋等选择在下雨前沉入池底最好。

(2)冲水法在出水口外系好张网,夜间排水,同时不断注入,泥鳅顺水流进入张网内,约可捕到池中60%的泥鳅。

(3)干塘法排干池水,使泥鳅集中到集鱼坑内再网捕,或在泥鳅钻入池土后,将池底划若干小块,挖排水沟,使泥鳅集中到排水沟内捕捞。

2.稻田的三种捕捞法

(l)食饵诱捕选择晴天用炒米糠或蚕蛹放在深水坑处诱集泥鳅后再捕捞。诱捕前应在傍晚把稻田里的水慢慢放干,再将诱饵装入麻袋或鱼笼内沉入深坑。此法在4月下旬到5月下旬的中午效果好,在8月夜间的效果也较理想。

(2)干法秋后放干稻田内的水,使泥鳅集中到深坑后再网捕。

(3)茶饼聚捕法选用存放时间2年内的茶饼焚烧几分钟,当茶饼微燃时取出,趁热捣成粉末,加适量清水制成团状,泡5小时左右。将稻田的水调整至刚好淹没泥时为止,再于稻田四角用田泥堆成斜坡并逐渐高出水面的聚鱼泥堆,面积0.5一1米2,面积较大的稻田,中央也要设泥堆。将制泡好的茶饼对水后在傍晚全田均匀泼撒,聚鱼泥堆上不撒,其后不能排水和注水,也不要在水中走动。在茶饼的作用下,泥鳅钻出田泥,遇到高出水面的泥堆便钻进去。第二天早晨将泥堆中的泥鳅捕出,效果较高,成本低,一般每667米2稻田用茶饼5一6千克,在水温10一25℃时起捕率可达90%以上。

九、生态高效养殖泥鳅技术

利用生物饵料生态养殖泥鳅,成本低、品质好、效益高,是一种健康、生态、省料、高效的养殖技术,极有推广应用价值。这里介绍三种生态高效饲养技术:

一、秸秆养泥鳅。用砖头、水泥砂浆砌成深1米的泥鳅池,池底铺一层15厘米厚的肥泥,肥泥上铺一层10厘米厚的稻草秸或麦草秸,上覆几排筒瓦形成泥鳅窝,然后放入40厘米深的水,一星期后即可放入泥鳅苗养殖。泥鳅苗的规格为3厘米长以上,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0~40尾。除投饵减少外,按常规饲养管理,6个月即可捕捞上市。

二、遮荫养泥鳅。在深1米的水泥池中,铺设一层无结节的编网,网口高出池口30~40厘米,并向内投饵,用木桩固定。池底网上铺一层40厘米厚的泥土,栽上水生植物,保持水深在20~30厘米,然后放入泥鳅苗养殖。此法养殖泥鳅不需经常换水,池水中的水生植物可吸收水中营养物质而防止水质过肥,茎叶在夏季还可遮荫,净化水质,为泥鳅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且易捕捞。

三、诱虫养泥鳅。在l米深的水泥池中,用土堆成若干条宽1.3米、厚20厘米、间距20厘米的土畦,保持水深15~20厘米,然后每平方米放入规格 5~6厘米长的泥鳅苗30~50尾进行养殖,同时在池的上方装数只黑光灯诱虫,每晚7时至次日晨5时开灯,诱得的虫子即可满足泥鳅生长对饵料的需要。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