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韩扬眉
茫茫秦岭,层峦叠嶂,坐落其中的深度贫困县柞水县正在被小木耳撬动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木耳,大产业”,这是柞水人的脱贫致富“经”,而这背后的传经授道人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和他的团队。
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车前往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情况,夸奖他们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习总书记对柞水木耳的评价,对我们从事食用菌行业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舞。”李玉告诉《中国科学报》。
黑木耳色泽黑褐、胶质透明;玉木耳晶莹剔透、药用功效高……作为国际知名食药用菌研究及产业化专家,4年来,李玉带领团队十余次深入秦岭、扎根柞水,用科技带领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
“全方位”发展木耳产业
“柞木成林,林中多耳”,这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来说,是天然的资源优势。
2017年,柞水县委县政府决定把木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他们邀请李玉团队来柞水把脉问诊、坐镇指导,李玉欣然答允。
来到柞水后,李玉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柞水全境开展资源调查,摸清木耳“家底”、弄清潜在价值。“既然是科技扶贫,就得是全方位的,不能只是拿两个品种来、让他们种就行了。”李玉为柞水规划了“一区一馆五库”的发展路径。
“一区”即菌物资源保育区,监测维护已有菌物资源、育种重建濒危和珍稀菌物资源,做到既保护又复育。“一馆”即菌物标本馆,用于收集、保存和展示当地真菌资源。“五库”即菌种的资源库、活体组织库、有效成分库、基因库和信息库。
事实上,“一区一馆五库”的发展理念在甘肃、四川、西藏等省(区)已有良好实践,为当地食用菌资源和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全方位”还意味着“全产业链”,从菌种筛选培育、标准指导,到深加工产品,李玉希望柞水不仅发展农业、作为原料基地,也要发展工业、提升深加工能力。
多年来,李玉团队带着20余个食用菌品种,扎根柞水做品种试验,最终选育出5个宜栽品种(4个黑木耳菌种、1个玉木耳菌种),并实现大面积推广。
为让农民真正种出优质木耳,李玉还为他们编制了栽培生产“说明书”——柞水木耳生产标准,以及黑木耳菌包生产、玉木耳菌包生产、黑木耳大棚吊袋栽培、玉木耳大棚吊袋栽培等4项技术规程。“这些都是轻简化的技术,老百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按照这些操作规范来做,就能获得好产品。”李玉说。
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还需要延伸产业链、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李玉团队自带设备和生产技术,指导当地建设了木耳深加工产品研发基地。目前,已开发出食用菌制作的面条、大米、饮品,以及木耳冰淇淋、脆片等多种产品,这些产品凸显出广阔的市场潜力,为农民和当地政府增加了收入来源。
目前,柞水县年栽培规模维持在7500万袋左右,年产干木耳3750吨,实现产值近3亿元,已有3138户贫困户依靠木耳产业稳定脱贫。
“有习总书记‘带货’,未来,我们一定要做出更加优质高产、有品牌影响力的木耳。”李玉对未来充满期待。
足迹遍及全国的扶贫之路
李玉的科技扶贫事业“版图”上不只有柞水。280余天、超过20万公里、数十个贫困地区……这些只是2019年一年李玉的扶贫数据。
面对这位76岁的院士,常有人善意劝他,“年龄这么大了,还跑什么呀?”
“在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领域,我背后有这么大的团队,还有那么多地区需要科技支撑,我不跑,谁跑?好在我现在身体还不错。”李玉笑着回答。
令他欣慰的是,在其团队的科学规划、科技指导之下,许多贫困地区依靠食药用菌产业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种和发展之路,实现了脱贫致富。
比如:吉林省推出“东木西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太行深山区河北阜平县开创了食用菌产业的“阜平模式”;贵州印江梵净山下产出了享誉全国的“梵净仙菇”;有“中国药用菌之都”称号的安徽金寨打造了“西山药库”;新疆沙漠戈壁中也有了一片“菌菇天堂”;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大型真菌资源“一区一馆五库”,致力于祁连山菌物保护利用和生态发展。
此外,李玉还在“中国香菇发祥地”浙江庆元设立了“李玉院士基金”,鼓励当地人发展庆元食用菌产业。有科技加持,食用菌产业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产业升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李玉说,目前他正带领团队推广原创新品种“玉木耳”,开发药用菌的新功效。
与乌黑光润的黑木耳不同,玉木耳温润如玉,被称为木耳界的“白富美”,这是由李玉团队选育出的珍贵食用菌品种。研究(动物实验)表明,玉木耳有降“三高”等药用疗效。
此外,作为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李玉希望组织全球相关专家,借助中医药学中“药食同源”的理念,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深刻挖掘三七等药用菌的有效成分和功效价值,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膳食营养补充剂。这些都将为提高食药用菌的附加值提供科学支撑,让农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竞争力。
“留下永远驻守的扶贫队”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在脱贫之后,如何确保不返贫,是李玉始终在思考的问题。
“我们必须留下永远驻守在当地的扶贫队。”李玉说,一方面鼓励毕业生们到这些地区发展事业,另一方面要培养建立当地的技术人员队伍。
多年来,李玉的“农民弟子们”已遍布全国各地。比如,在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会泽县,他的“弟子”、会泽人高顺全学到了“师父”的手艺,如今已成为高级工程师并带领一批技术队伍开展食用菌的林下仿野生种植和技术推广。
通过当地人之间的“传帮带”方式,实现了贫困地区从输血帮扶到自我造血的转变,推动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保证了脱贫致富的可持续性。
“脱贫攻坚的下一步是美丽乡村建设,其核心内容是要让老百姓有幸福感,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根本的是吃得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而这些需要依赖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产业,我们希望把食用菌产业发扬光大,通过深加工让产品走向全世界,让这一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李玉说。
“小木耳,大产业”,在李玉看来,所谓“大”的内涵,不只是规模大,还要具备“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成为支撑国家食物安全的生力军”三个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行业的发展速度在国际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但这距离习总书记所说的‘大产业’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把食用菌做大做强。”面对未来,李玉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