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市统计局工作安排,为跟踪了解我省“‘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实施情况,及时反映肉牛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更好地服务全省养牛产业发展,我县于近日对13个乡镇(办事处)26家养殖单位开展了肉牛养殖情况调研,并召集农业农村、财政、土地管理、生态环保等部门进行座谈。此次调研内容包含本地肉牛养殖情况,涵盖养殖规模、养殖效益等;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涵盖养殖风险、市场需求、疫病防治等;养殖前景,涵盖政策支持、养殖规模调整以及相关期盼等。

一、我县肉牛养殖基本情况

2023年以来,蒙城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快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工程,出台《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实施意见》,组建产业专班,制定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的12项具体政策措施。全县肉牛养殖场(户)发展到1200家,其中,规模养牛场118家、大型养殖基地3个。采用“龙头企业+重点村+小规模养殖户”的养殖模式,发展养牛专业村26个。“蒙城黄牛”被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二、调研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的26家肉牛养殖单位,2023年共出栏肉牛10766头。从肉牛养殖的生产模式来看,13家以出售育肥牛为主,13家以外购牛犊和架子牛育肥为主,分别占比50%。架子牛主要来源方面,3家为自繁自育,占比7.6%;1家为从省内购买,占比3.8%;13家为从省外购买,占比88.6%。

三、存在问题

一是养殖成本高,收益不明显。从收入变化情况,26家肉牛养殖单位中,5家增加,占比19.4%;7家持平,占比27%;14家减少,占比53.6%。主要原因是部分养殖户在从外地购买架子牛时,有6家养殖单位出现牛死亡现象,15家养殖单位出现生病(应激综合症)情况,14家养殖单位感觉售价高、运输成本增加,还有1家养殖单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被骗。部分养殖户在饲草料购置、人工成本以及养殖场所(设施)建设上投入大量的资金。

二是养殖水平弱,防范能力差。个别养殖单位,还存在靠经验养殖,导致出现疾病时不能正确快速处理,导致收入减少。通过调研结果来看,26家养殖单位中,平均每年疫病发生的次数3次以下有25家,4—6次有1家,分别占比96.2%、3.8%。出现疾病时有8家养殖单位咨询同行,21家养殖单位请兽医站兽医检查,1家养殖单位采取在线诊疗,6家养殖单位选择网上查询,自行治疗。

三是政策知晓低,补贴享受少。26家肉牛养殖单位中,有19家养殖单位了解省支持肉牛养殖十条等政策,占比73%;还有7家不了解,占比27%。20家养殖单位享受过政府鼓励养牛方面的支持政策,占比76.9%,另外6家未享受过政府鼓励养牛方面的支持政策,占比23.1%。6家没有享受政策的主要原因为5家不知道扶持政策,1家不会运用这些政策、缺乏指导。

四、意见建议

一是加强科技支撑,提升养殖水平。加强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进一步研究解决黄牛产业发展中的生态养殖、品种改良、资源保护利用等重大科技瓶颈问题。积极探索“科技特派员+家庭农场+科技服务”的成果转化模式,选派畜牧专业科技特派员,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持续提升养殖户精养能力。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服务能力。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推广技术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开展黄牛养殖技能服务型人才培训,强化基层技术推广骨干的服务能力,提升全县肉牛养殖防疫工作水平。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激发养殖动力。通过设立肉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基金),对新增规模养殖户及标准化养殖企业给予相应的补助及奖励。支持育肥牛、基础母牛、种公牛债权投资及肉牛全产业发展,协调解决养殖户在养殖中存在的困难,让他们养得放心、省心、开心。

四是加快产业升级,提高品质效益。我县肉牛养殖已初步形成规模,但是在肉牛屠宰及加工上还存在屠宰规模小,知名品牌少,牛肉产品销售通道窄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县牛肉产品品质效益。通过“双招双引”,引进实力强劲的肉牛屠宰及加工企业,建设黄牛屠宰加工厂园区,研发肉牛系列相关产品,进一步推进牛肉深加工,不断壮大我县肉牛生产规模及附加效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