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特派员吴小禾助力三角镇黑鱼形成完整产业链
吴小禾博士(右一)深入农户摸底调研。
拉网、扎网、分池、上鱼、挑鱼……7月16日下午3时许,中山市三角镇蟠龙村梁在南的鱼塘黑鱼翻腾,一片欢声笑语。这是中山市渔歌子食品有限公司到东边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农户鱼塘收鱼的场景。
与过去不同的是,这次除了抓鱼拉鱼的人,还来了一位“鱼博士”。4年来,中山市农业局科技特派员——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副教授吴小禾博士,已成为他们心中的“诸葛亮”。
黑鱼“翻身” 养殖户信心足
只需几分钟的车程,这些刚刚从鱼塘里捞上来的黑鱼便运到了附近的渔歌子公司,先存放在公司的水池里,等待员工上班时再进行深加工。
梁在南是三角镇蟠龙村知名的养殖户,也是东边合作社社员之一。他的养殖面积约80亩,是目前22名社员中养殖面积最大的。
五十开外的梁在南养了十多年的黑鱼,过去在养殖过程中没少吃苦头,但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日子就轻松了。
三角镇生鱼养殖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八十年代。黑鱼是乌鳢的俗称,又名乌鱼、生鱼、火头鱼等。得益于特殊的气候和地形,三角镇黑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该镇现有黑鱼养殖面积4000余亩,产量位居中山甚至广东之首。
“分散的个体渔农因缺乏组织化而难以与现代化大市场相对接,黑鱼养殖长期处于量大利薄的状态。”东边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经理苏贤伟介绍说。
2013年4月,东边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注册成立。目前,该合作社有社员22名,养殖面积450余亩,年产黑鱼达2000多吨。有了合作社,社员可以在饲料购买、养殖技术、病情防疫、商品销售等环节开展“抱团”发展,为养殖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过去养殖户既要考虑养好又要考虑卖好,现在公司直接到鱼塘边拉鱼,而且黑鱼的‘塘头价’比过去翻番,现在每斤至少9元。”苏贤伟说,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社员积极性高了,现在要求入社的养殖户越来越多。
深入调研催生新模式
因缺乏深加工技术,传统农业发展受到制约。
三角镇黑鱼养殖也面对这种难题。虽说养殖量大,但在中山却没有一家生鱼加工企业,农业优势和资源没有被转化为工业优势。
“过去难以走出‘赚一年、亏一年、平一年’的怪圈。有了深加工技术后,这个怪圈慢慢地被打破了。”苏贤伟说。
而打破这个“怪圈”的“领头人”之一,正是吴小禾。
吴小禾,2009年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到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任教。2014年8月,市农业局抽选吴小禾作为专家进驻镇区进行调研和科技服务,三角镇推选的点是东边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挨家挨户的深入摸底调研,吴小禾越发感到黑鱼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同年,东边合作社持股成立了中山市渔歌子食品公司,探索“农户+合作社+公司+市场”四者相结合的农业经营模式,从养殖源头到市场终端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养殖户、合作社、食品加工公司、消费者多赢。
2015年,吴小禾作为市农业局的科技特派员正式与东边养殖专业合作社、中山市渔歌子食品公司、养殖户“结对子”。
博士带来新技术完善产业链
2017年9月,投入约1200万元建成的渔歌子深加工工厂正式使用。
“购进了不少先进的设备,吴博士带领火炬职院的技术团队根据黑鱼的特点进行再改造,使得先进设备真正起到作用。”苏贤伟介绍说,去年搞生产线时,吴小禾几乎每天都要下三角镇,现场参与。该项目还获得了市农业局、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
“这条生产线按一班8小时算,可以加工活鱼量1.2万斤,而且除了鱼肉深加工外,还充分利用了附产物,如鱼骨头可以加工成黑鱼骨豆腐、黑鱼骨汤膏等高钙的产品,整个鱼的价值上来了。”吴小禾说,该公司采用食品级液氮速冻技术,-196℃瞬间速冻,不形成冰晶破坏鱼肉细胞,最大限度锁住营养成分和鲜味,还原黑鱼原有的爽弹口感。深加工后的速冻黑鱼整鱼、速冻黑鱼柳等新鲜产品可以直接送往全国各地。有了这项技术,养殖户逐步摆脱鱼商的遏制,延长黑鱼产业链,增加黑鱼附加值,从而带动黑鱼养殖行业步入健康良性发展循环。
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因具有高风险性等原因使得“鱼二代”望“鱼”却步。如今,产业链拉长后,这种局面得到了缓解。“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合作社,而且接班父辈养鱼的年轻人也慢慢多了起来。”苏贤伟笑着说。
三角镇形成了从育苗到养殖到深加工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有趣的是,该镇还形成了一批专业的抓鱼队、拉鱼队,他们接到有抓鱼、拉鱼业务时,牵头人便可迅速组织好人员开展业务。
在“鱼博士”吴小禾的计划中,随着合作社社员增多,达到集约化生产时,还要考虑在鱼塘头设立视频监控,实现缺氧自动报警等功能,进一步优化生产端。而市场端还将建立大数据系统,动态监管市场变化,增强市场应对能力。让农业技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