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会来(右二)指导种苗栽培种植。

【老党员名片】

姓名:武会来

党龄:48年

职务:现任灵寿县中药材(合作社联合社)协会会长、党支部书记

————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之瑰宝,药材种植根基广泛。河北省的灵寿县是中药材“明灵之地”,东汉时期的灵寿侯邳彤则是被广为尊奉的“药王”。而今在灵寿的丘陵山区,也有一位67岁的“老药王”——武会来。

1954年6月出生的武会来,是灵寿县南寨乡北寨村人。1999年,他因企业转制下岗回乡,自此立足灵寿丘陵山区荒山荒坡的地理优势,传承灵寿两千年中医药文化,推广种植中药材,带领乡亲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路。

武会来查看种苗生长情况。

出生于红色家庭,不忘恩情19岁入党

在种满草药的山坡上,武会来步伐矫健,全然不似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虽然他的鞋子上布满泥土,但衣着整洁,显得精神矍铄。

武会来出生于红色家庭,大哥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因伤于1946年牺牲,二哥因病去世,父母身体不好常年病痛缠身,家庭十分贫穷。

“小时候家里很穷,如果没有共产党,不知道能不能挨过来,1956年,是党和政府帮助建起了约17平方米的两间土坯房,我们才有了遮风挡雨的住所。1964年我10岁时,又是党和政府为我母亲治好了多年的疾病,从此我不用再留在母亲身边照顾,从而有了上学的机会。国家供三哥读完了大学,供我读完了高中。”武会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一切,所以我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服务社会。”

怀着这份感激,成为一名党员成了武会来心心念念的事,“我是1973年11月21日入的党,那时我19岁,正在上高中,是我们学校建校后第一个入党的学生!”时隔近48年,提起入党经历,武会来依然记忆犹新,声音中透着庄重。

武会来查看中药材生长情况。

使命感驱使,尽己所能为大家多做事

1974年,高中毕业的武会来回村任大队会计、大队农业技术员。1978年2月应聘到灵寿县建筑公司工作。无论从事哪一种工作,武会来都时刻谨记自己是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党员,从入党那天就要学会为人民服务,服从组织领导的一切安排,尽我所能为大家伙多做一些事。”武会来说着,表情里充满了使命感。

1999年,武会来因企业转制下岗,再次回到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他深知在自己的家乡只依靠种植粮食,收入非常有限,于是,他瞄准了荒山荒坡的自然地理优势,决心传承灵寿两千年药文化,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武会来手指着远处的山坡对记者说:“这些荒山荒坡因为没有水源,种粮食长不好,但非常适宜种植中药材。”

然而隔行如隔山,万事开头难,武会来说:“每走一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没有钱承包土地,是从农村信用合作社贷的款。技术上有不懂的地方,就买来好多中药材书籍仔细研究,后来又报考了中国农业大学中药材专业进行学习,还参加了省农科院的中药研究中心的培训。”

武会来与农户一起下田种植丹参。

成立种植成员社,合作助力乡亲脱贫

慢慢地,武会来的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销路渐渐打开,很多外地人开始慕名而来向他寻求经验。

武会来愿意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发展中药材的事业中,于是他也热心地帮大家答疑解惑。每年农闲季节,他都会免费组织青年农民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学习创业本领。农忙季节,他还会邀请省市专家进村入户指导种植管理,把中药材科技知识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生长季节,每周他还要开设咨询接待,把知识送到有需要的地方。此外,他还常年开设技术服务热线,便于随时解答农户们遇到的难题。

目前,武会来已在全县15个乡镇帮助农民成立中药材种植成员社28个、入社社员2985人,辐射带动了丘陵山区160余村、6800余户、28000余人。

灵寿县乔家庄村的侯秋忙是头一批跟着武会来种植药材的人,他说:“大概2004年左右,我开始种植药材,那时候种一季的药材相当于种两季的粮食,好的时候,一亩地的丹参能卖四千至六千元,当时村里大概有八成的人都在种,从那时起十几年来,药材种植几乎成了自己家里收入的全部来源。”

武会来指导农户掐段播种。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