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站友都介绍了综述写作的经验,不过见仁见志,希望我的经验也能给人一些启发。
第一次写综述,化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最后的结果受到了导师的好评。愿意把其间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首先是选题。这时应该和导师好好讨论,选的题目当然要有新意而且要和将要做的课题相关。很多时候在开题之前写综述,就是为了较全面的了解你所要做的领域的知识背景和动态,因此即使不是为了发表也有必要写一写。如果要发表的话,就要注意一下有没有人做过,是否前沿,以及要投稿的杂志的性质和风格了。
其次时复习一下基础知识。我是学临床的,但做的是较为基础的课题,所以在大面积差资料之前我先复习了一下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有关知识,使一些已模糊的清晰起来,事实证明,磨刀不误砍材工,在后来的文献阅读中,这大大加快了我的速度,对外文资料的翻译我也知道该选那个词。
再次是查资料和阅读资料。我先从中文的查起,中文资料同样的内容重复的很多,而且比较散和相对滞后,但一是可以对所要研究对象的历史背景有个了解,二是知道国内“大腕”们观点和对某些词称呼(因为毕竟大多数人要写中文综述并要在国内期刊发表),三是了解综述的行文和结构。所以中文资料是要查的,但重点是查英文资料。
首先,搜索引擎选择上最常用的是pubmed,其实google可查到的内容更多,但有点散要自己去选择,还有其他数据库,文献检索课上都学过,可根据情况选择;还有就是查期刊和图书,作为一种基础积累,如果时间不是太紧,可以查一查,有助于对资料的理解。
其次,在查找策略上我是先大面积撒网,粗读后获得一个大体概念,形成思路后再划分为一些小目标,逐个查找。可以根据搜索结果的条数看出关键词设置的质量,粗查的时候我觉得100条左右比较合适,细查时最好就是十几篇到几十篇。
对查到资料的处理,我先是阅读题目,觉得合适再阅读摘要,阅读摘要时我重点阅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第一句往往揭示研究的目的,最后一句往往就是结论。对觉得有用的资料就要保存,能提供全文的我一般存为pdf格式,不提供全文我就把摘要存为txt格式,保存的文件要改为熟悉的名字,我一般是时间+第一作者+期刊名+主要关键词,如
2006-Good DW-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aldosterone NHE3,把时间和作者放前面是为了检索方便,期刊名代表影响因子,关键词提示内容。还有一项比较“笨”的工作是,我把每一篇保存的文章都在纸上把时间,作者,期刊名和题目的中文翻译(有的还包括简单的内容)写了一遍,我觉得人的大脑在同一时间能记住的东西是有限的,在纸上写一写可以帮你处理信息同时加深印象。
然后就是读资料,在此就要把资料筛选分类并形成文章的框架了,有的文章会被发现其实没有作用,有的文章会发现用处极大(能立即决定弃用的和决定要精读的文章加起来不会大过20%),精读的文章我会打印下来读,其他文章在电脑上读。
最后就是书写成文了,文章要按一定的线索来写,比如按领域,按时间,按研究单位等,定下框架后就要整理逻辑关系,再把材料添充上去。查资料会费一些时间,一旦行文可能很快就会有第一稿出来,但以后的修改过程才是真正繁琐和费时的。我先打底稿改完后形成初稿,打印出来给导师看,他提完意见后再改,形成修改稿,几经提意见和修改后就有一个大体的模样了。要提三点的是:一是各稿之间最好都保存下来,比如你对“修改稿”做了较大的手术后,可以存为“修改稿2”,这样就不会乱,这很重要!二是对于引文,可以跟在原文走,不要事先就给它们编好号,等差不多定稿时才编号,这样会省很多麻烦;三是,有时会碰到疑难和矛盾的地方,这是就要通过多方途径来解决,搜索、查书、询问等,有时是自己查的东西太少,有时的确是有不同观点,总之灵活处理了。接下来就是对细节的修饰了,包括字体、段落、上下标等等就是些简单活了。
第一次写文章,也走了不少弯路,郁闷时会很郁闷,还好,大功告成时也挺有成就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