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无蒜不成席!”酒菜上齐,韩允其抓起一把生蒜,利落地一一剥好,搁在自己面前。小酌一盅,吃口热菜,咬口蒜瓣,“一日三餐,顿顿有蒜。”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鱼山街道崔口村,因蒜而兴、因蒜而富,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6万元。韩允其对大蒜格外偏爱,既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因小蒜头拓宽了村民致富路:过去,崔口村产业弱、底子薄。后来,正是当过30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韩允其领着大伙儿种大蒜、卖大蒜,这才脱了贫致了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金乡县持续推广崔口村大蒜种植经验,打好致富“金蒜盘”:实施规模化种植,着力提升大蒜品质,兴建大蒜交易市场,打造形成集科技研发、保鲜贮藏、精深加工、贸易流通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去年全县大蒜线上线下市场交易额逾160亿元,带动蒜农户均增收约3000元。在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推介2022年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典型案例的通知》中,“金乡大蒜”榜上有名。

小蒜头,何以成为致富大产业?近日,记者走进金乡县调研采访。

大蒜新种法

种植走向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

夏日,正是大蒜收获、交易的忙碌季节。待到日头偏西,稍感凉爽,崔口村村民赵方斌提上几样凉菜、一瓶白酒,出了家门,径直向韩允其家走去。这些年,有事没事,他总爱找韩允其唠一唠。

“今年收成不错,新蒜价格也好。”赵方斌说。

“是啊,去年咱村每人分红3万元,今年也不会少。”韩允其说,“方斌,你家7口人,光这一项,一年收入20多万元。这日子过得美!”

“这话不假,开上小汽车、住上大房子,全靠蒜头子。”赵方斌扔一瓣蒜入嘴,边嚼边笑,“当然,这少不了您老书记的功劳。”

1978年底,韩允其当选崔口村党支部书记。当时,个别村民在自留地零星种大蒜,引起他的注意:村里沙壤土多,适合种蒜,算下来一亩地能产3000斤。于是,在一次村民大会上,他鼓励村民多种蒜。

哪知,不少村民听后信心不足:“就咱这土地条件,收成向来很低,种蒜难道就能行?”

韩允其转而引导村里党员带头,赵方斌便是其中之一。他试着在自家6亩地里种上大蒜,当年亩产便达3000斤,赚了6000元。

眼见成效不错,很多村民动了心。韩允其趁热打铁,采取党员带头、分片包户的形式,在全村推广大蒜种植。

本世纪初,崔口村成立山东省金乡县东运集团,建冷库、扩规模,变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为集约化规模种植;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和村民分别以集体土地和承包土地入股,人人持股,集团公司每年拿出不低于三成的盈利用于分红。

去年,崔口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6万元。村里盖新房、建学校、开展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变了样。赵方斌感慨:“靠着小蒜头,生活变化大。”

崔口村种蒜致富的消息传开,周边村庄纷纷效仿。金乡县顺势推广规模化种植,大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截至目前,全县常年种植大蒜70万亩,带动周边区域种植大蒜超过200万亩。

扩大规模,靠示范带动,也靠机械“开路”。“大蒜钱,不好拿,不是跪着就是爬。”赵方斌说,“过去,种蒜是个苦力活。”

为啥这么说?赵方斌比画着介绍:“种蒜常要猫着腰,弓着背,拿个铁耙刨蒜沟,把蒜瓣一粒粒栽进沟里,再埋上土。一亩地要栽2万多粒蒜瓣,长时间蹲着,腿受不了。我们要么把小马扎绑在身上,要么不停地换姿势,跪着、爬着向前挪。一天下来,腿关节直疼。”

如何让农民轻松种蒜?近年来,金乡县联合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研发适用于大蒜耕种的机械设备,为大蒜种植和收获环节提供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经过不断试验,研发的机械设备达到推广要求。

2019年10月,金乡县推出大蒜机械免费播种计划,一台台大蒜播种机开进村,供村民免费试用。望着这个“大块头”,有些村民犹豫:虽说机械免费用,可万一种歪了,种子不就浪费了?

“大蒜播种期有半个多月,为打消群众顾虑,前期还是党员带头用。后来,大伙儿瞧着机播的苗情好,都转变了态度,争着用。”赵方斌说,“一台机械每天可播种50多亩地,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还让种蒜变得轻松起来。”

金乡县副县长赵仕福介绍,如今在金乡县大蒜主产区,大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1.35%。

不光机械化,智能化程度也在提升。2018年底,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公布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山东省金乡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列其中。走进产业园,大蒜覆膜机、收获机、植保无人机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装备已在园区大面积推广。田间地头,不时可见光伏板、摄像头、感应器等,还有黑色的风向标不停转动。

“设备连接手机,打开手机就能查看风向、温度、土壤湿度等指标,田间有异常也能第一时间掌握。”金乡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服务中心主任代彦涛介绍,全县已有10余处大蒜生产基地用上了这样的智能设备。

品质新提升

政企研携手,打通科技到地头“最后一公里”

站在崔口村远眺,田块连片,阡陌交错。两个多月前,这里叉车隆隆响,一袋袋大蒜被从田间地头运至晒场,成排堆放。

大蒜品质如何?“咔嚓”一声,韩允其剪掉蒜须,剥开蒜皮,一颗颗蒜粒滚落掌心:蒜瓣儿饱满,蒜头儿圆润。“过去可没这么好的蒜。”韩允其回忆,村民们常年在一块地上种大蒜,施肥打药,地越种越薄;大蒜品种退化,品质提不上去,“客户越来越少,蒜农们着急。”

品质怎么提?早在2014年,金乡县便成立了大蒜研究所(金乡县大蒜科技研究中心的前身),探索良种选育、土壤改良等,但效果不太理想。金乡县大蒜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县科技局高级工程师马龙传解释:“像育种,技术较为复杂,而我们科研力量有限。”

大蒜提质,多方参与。2017年3月,依托金乡县东运集团,山东省东运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在崔口村成立,并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金乡县大蒜科技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搭建大蒜产业创新平台,开展政企研合作。

走进东运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一楼展厅陈列着一排排竹篮,篮内大蒜品相不一,有的浑圆似球、有的扁中带尖,蒜皮有紫有白。

“目前,我们共收集大蒜品种280多个。”东运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刘世琦介绍,收集品种不易,就像“田里淘金”。太阳刚探出头,大伙儿便出发了,日落才归。看到品相拔尖的蒜苗,便系上红绳,记录叶宽、叶厚、叶长等信息,再挨家挨户敲门,打听是谁家的,是否愿意卖。

“经过一轮轮试种、对比实验,科研人员选出部分优秀的‘种子选手’向蒜农推广。”刘世琦说,“政企研携手,我们的育种技术提升了,品种选育更见成效,目前研究中心已有4个新品种在全县推广。”

崔口村探路,这些年多个政企研合作项目落地金乡县。

“县里在各镇街布局建设镇级为农服务中心,配备专业农机和农技人员,把选育的良种和试验成功的土壤改良、栽培管理技术等推广给当地蒜农,打通科技到地头‘最后一公里’。”金乡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孟新霞介绍,依托大蒜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力量,至今全县已建立5个致力大蒜品种选育、土壤改良等的政企研合作项目,建成18处镇级为农服务中心,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

销路新开拓

线下建市场,线上搭平台

7月上旬,崔口村南,省道两侧卡车排成长龙。车货厢内码放着一袋袋鲜蒜,待人收购。不远处,便是金乡县大蒜专业批发市场,这也是县里最早发展起来的大蒜交易市场。走进去,蒜农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蒜商们头顶草帽,三五成群,谈价议价。

“你这蒜咋卖?”

“这个数。”蒜农伸手比画几下,“这蒜好得很,来点儿?”

…………

韩允其说:“6月中下旬是大蒜收获季节。之后,全国各地的客商就来金乡收购新鲜大蒜了。”

早些年,金乡人卖蒜得“看人脸色”。“丰收时把大蒜编成串儿,赶几十公里路到别处卖,被客商压价是常事。”赵方斌说。

“把市场建在村里,赢得价格主动权。”韩允其回忆,上世纪80年代,村里争取县乡支持,建起了全县第一个大蒜专业批发市场,并将村里党员、村民代表分成小组,到全国各地跑销路,低价让利吸引客户,诚信经营留住客户。

后来,周边村子也向崔口村学习,建市场,跑销路,引客商。这些年,金乡县建设了16处大蒜批发市场,并对来金乡的客商出台了补贴交通费用、全程帮办服务等多项优惠政策。“我们从注重大蒜生产转为生产、交易、流通并重,持续扩大金乡大蒜影响力,推动大蒜市场发展,带动蒜农增收。”孟新霞说,去年全县大蒜批发市场总交易额达到150亿元。

线下市场,人头攒动。线上小店,生意火爆。在位于鸡黍镇的金乡县华能经贸有限公司厂房内,风扇呼呼转着,工人们埋头忙碌,将蒜分装进袋,发往全国各地。

“去年,我们在线上销售了2万吨大蒜。”公司总经理刘国赛笑道,“今年生意更好,订单最多时,一天能发五六万件快递。”

2013年7月,刘国赛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做起大蒜生意。这几年,他把重点放在电商销售上。“起步不太顺利,那时每天盯着屏幕,销售量始终徘徊在十几、二十几单。后来上了县里组织的培训班,听了几堂课,总算开了窍。”刘国赛说,他按照培训时教的方法,主打产地直销,突出薄利多销,销量很快涨了上去。

近年来,金乡县每年拿出1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与电商平台签订合作协议,采取多种形式,对有意向从事电商业务的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农民等开展培训。同时通过与高校合作,为村里请来大学生“电商专员”,负责政策解释、网店建设、运营维护等,培育一批电商“领头羊”。

销量涨了,如何把大蒜快速送到百姓餐桌?“前些年,村里没快递点,发货要到城里去,成本高,时效慢。”刘国赛说,“客户吃蒜图个新鲜。晚发几天,影响口感,客户很难给好评。”

2020年8月,金乡县入选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几年下来,逐步构建起“县物流分拨中心+镇街物流配送站+农村物流网点”三级物流体系,镇街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100%,畅通了大蒜出村通道。

“快递村村通,家门口就能寄,节省了运输成本,提升了运输效率。客户好评多了,回头客也增加了。”刘国赛提高嗓门,“最近几年,订单量几乎是翻倍增长!现在,我们光加工打包车间就有约200人,加上分拣、仓储、运输等环节,共带动周边近300人就业。”

借力互联网,金乡县打开市场新风口。去年,全县大蒜网络零售额达到8亿元,同比增长63.8%。跨境电商经营主体突破4000家,推动金乡大蒜走出国门,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销路拓宽,客户倍增,可蒜农仍有担忧。

“大蒜价格容易波动,有时就像坐过山车,忽上忽下。”韩允其说,“有一年,大蒜市场不景气,价格降到1角钱一斤,有的还卖不出去,只能眼看着生芽,蒜农心疼得直掉泪。”

“为防止‘蒜贱伤农’,2015年起县里推出‘大蒜目标价格保险’。蒜农通过参保实现风险分担,减轻了由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等带来的损失。”孟新霞说。

大数据助力蒜农权益保障。轻戳屏幕,刘国赛点开“凯盛农产品大数据”微信公众号,这段时间的大蒜行情走势图映入眼帘。进入“语音”选项,还能耳听金乡县新蒜产区的当日市场行情。

近年来,金乡县搭建了“中国·金乡大蒜指数”“凯盛农产品大数据”等线上信息发布平台,定时发布大蒜行情走势。蒜农足不出户,即可实时掌握全国大蒜市场信息。

“观察走势,预测行情,大蒜啥时卖、咋定价,线上信息平台让我们心里更有底。”刘国赛说,“如果蒜商压价低就放回冷库储存,等价好的时候再出售。来年还能提前规划大蒜种多少、收多少,降低市场风险。”

增值新路径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崔口村东,聚集了一批大蒜加工企业。进入一家公司的无菌车间,操作台上放有几盘大蒜,蒜瓣粘连,乌黑透亮,咬上一口,香郁软糯。

“精选独头蒜,经过60至90天发酵,便可制成这样的黑蒜。”现任崔口村党支部书记韩金龙说,“它没有蒜的辛辣,但保留了蒜的保健功效,身价倍增,一头蒜能卖四五元。”

多年前,崔口村陆续成立一批大蒜加工企业,多以初加工为主,工序简单,清理蒜杆、蒜须后,将大蒜装入网兜,发往市场。“后来,企业数量增加,市场趋于饱和,加之各项成本逐年上升,企业利润不断下滑。”韩金龙说,他们决心改变思路,依托东运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聚力发展大蒜加工新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提升大蒜附加值。

几年间,黑蒜、蒜粉、大蒜胶囊等新产品应运而生。目前,崔口村研发出深加工产品40余种,申报国家专利10项,拉长了大蒜产业链条。崔口村的企业纷纷转型,做起精深加工生意。

借鉴崔口村的经验,金乡县持续在提升大蒜产品附加值上求创新、寻突破。许多村子有样学样,不少企业负责人跃跃欲试,金乡县和福隆水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双雷便是其一。

“以前我们做蒜米初加工,附加值低。企业想转型,但厂房有限,实验室、车间没地儿建。企业建在村里,招工困难,更别提引进人才了。”李双雷说。

2009年5月,金乡县规划建设金乡经济开发区食品产业园,园区总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其中国际大蒜产业园、生物技术产业园等是重要板块。不久,李双雷的企业在食品产业园区安了家,主打黑蒜、蒜汁生产等。“政府部门在园区给我们批了200多亩地,硬件齐全。相关事项全程帮办,靠前服务。很快,实验室、冷库都建起来了。园区还出台人才政策,帮我们招揽人才。”李双雷说。

走进企业,李双雷向记者展示一款黑蒜保健饮料,瓶如掌大,蒜汁稠浓。品尝一口,一股黑蒜的味道在舌尖流淌,酸中泛着淡淡的甜。“这是我们开发的黑蒜蒜汁,产品一上市就受到市场青睐。”李双雷说,“以前做初级农产品,毛利润在3%至5%,如今做大蒜深加工产品,毛利润在15%至30%。”

企业研发产品,政府政策助力。金乡县鼓励大蒜加工企业创新研发,这些年陆续组织企业负责人外出调研。李双雷跟着到过不少地方的食品加工企业参观,一家企业把相关农产品浓缩制浆的做法让他来了灵感,“能不能尝试制作黑蒜保健饮料?”

调研回来后,李双雷带着团队边试验、边总结,试了10多款口味,最终有了现在的产品。“县里帮我们申请贷款融资支持政策,对接科研院所技术人才,帮了我们大忙。”李双雷感慨。

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我们将持续做优绿色优质大蒜种植业,做大大蒜特色产品加工业,做强现代农产品商贸物流业,让金乡大蒜产业迈向特色化、品牌化、高端化。”金乡县委书记郑士民表示。

目前,金乡县规模以上大蒜加工企业已有128家,年加工能力达110万吨,研发推出黑蒜制品、硒蒜胶囊、大蒜多糖等40多种深加工产品。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