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封市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市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显著改善。新中国波澜壮阔建设的70年,也是开封农业由弱到强、农民由贫穷到富裕、农村由萧条到亮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7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封市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面铺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使全市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心,市委、市政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启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当年价格)达到450亿元,比1978年增长100倍,比1949年增长260倍。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93元,比1984年有统计以来(321元)增长41倍。

农业生产实现巨大飞跃

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2018年,开封市粮食平均亩产量374.7公斤,是1949年的(48公斤)7.8倍,是1978年(95.8公斤)的3.9倍;2018年,开封市粮食总产量300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6.3倍,比1978年增长了3.6倍;2003年到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实现十三连增;2018年,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农产品种类极大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封市农产品种类以小麦、玉米、红薯等农作物为主,品种相对单一,花生、蔬菜、瓜果等面积小、种类少。一直以来,全市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花生、大蒜、西瓜、胡萝卜、辣椒、花椰菜等经济作物种植。目前,开封市花生面积和总产均居全省第三位,大蒜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国第二,西瓜种植面积60万亩左右。产品品质结构深度优化。党的十八大以前,开封市农业以增加产量为主,党的十八大以后开封市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开封市以“五优四化”为重点,通过调结构、提品质、转动能、促融合、强带动、创品牌,加快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农业基础得到进一步稳固。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封市持续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彻底解决了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

畜牧业渔业呈现大幅度增长

畜牧业由弱到强,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封市畜牧业产业化水平快速提高,成为开封市农业支柱性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重要途径。牧原股份、皓月集团、禾丰集团等国家农业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开封, 形成了以中原皓月为中心的肉牛产业集群、以伊兰牧业为中心的肉羊产业集群、以牧原为中心的生猪产业集群、以禾丰为中心的肉鸡产业集群。开封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猪调出基地,全省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全省沿黄滩区奶业核心生产区。

水产业蒸蒸日上,健康养殖与生态保护实现有序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及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开封市大力推广生态养鱼、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等,目前开封市12家健康养殖示范场共1.3万亩,占全市养殖面积20%。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开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不同层次的龙头企业群体,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特色生产基地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布局,由过去“公司加农户”的单一运行模式已向“龙头企业加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加农户群体”等多种模式发展。扎实开展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和“互联网+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等行动,目前,已经认定的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3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集群22个,220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234.3亿元,带动农户致富133.1万户。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金杞、包公、双鱼等品牌享誉省内外,通许小麦通过省级评审,杞县大蒜等14个农产品品牌入选2019年全国首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

近年来,为推进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封市提出“保粮食、减玉米、促五优”的工作措施。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在沙薄旱地逐步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近3年累计调减玉米面积近76.86万亩,并大力推广加工专用型、饲用专用型、鲜食玉米等优质品种。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大蒜、优质果蔬等优质农作物,目前,优质专用小麦突破50万亩,优质花生面积达190万亩,优质大蒜、优质果蔬均超过百万亩。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一是通过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扩大间作套种面积等措施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左右、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60万亩左右。二是继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2019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7万亩,计划到2022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08万亩。三是集成推广各项农业技术。实施“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带动粮食等作物均衡增产和可持续发展。

做优做强优质专用小麦。加快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的推广力度,着力打造开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尉氏县东部、祥符区东南部、杞县中南部、通许县中南部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推进优质专用小麦集中连片种植,实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实现优质优价。2019年,在尉氏县和祥符区分别投入400万元分别打造1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市政府在杞县和通许县分别投入50万元各打造1个优质专用小麦万亩示范方,示范带动全市优质专用小麦发展。

做大做强花生产业。一是稳定和扩大优质花生种植面积。采取春地膜,小麦与花生套种或麦后直播花生、春菜-花生等模式,适当扩大花生种植面积。二是加大高油、高油酸花生品种推广力度,引导高油、高油酸花生成方连片种植,提高开封市花生产品竞争力。

打造无公害品牌,以高品质引领大蒜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广脱毒大蒜、早熟薹用大蒜等优良品种,引领品种更新换代。二是开展病虫害综合统治。打造无公害大蒜生产基地,提升开封市大蒜生产竞争力。三是拓展国际贸易和就地加工。2019年,在杞县投入400万元,建设万亩大蒜生产示范基地,引领全市大蒜产业做优做强。

做优做强果蔬产业。一是重振开封西瓜雄风。打造开封市早熟、极早熟优质西瓜基地;打造中晚熟无籽西瓜基地,以尉氏县、通许县麦瓜套种为主,主打无籽西瓜品牌。二是做强蔬菜产业。通过政策引领在全市打造30万亩辣椒、20万亩胡萝卜、17万亩大白菜、11万亩花椰菜、10万亩马铃薯等蔬菜生产基地,使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

乡村振兴大胆探索成效初显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早谋划,按照“战略引航、规划先行、试点推进”工作思路,明确了“一十百千”工程,即1个示范县、10个示范带、100个示范村、1000个整治村。目前,兰考县率先完成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围绕“五大振兴”进行了系列有益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效。市里直接打造“1+6”示范带建设,涉及两个区、两个乡镇、1个涉农办事处、14个村和1个居委会,占地56.69平方公里,覆盖人口3.48万人。目前,“1+6”示范带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初步成效。该示范带坚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的总战略,持续推进规划引领、产业融合、环境整治、文化振兴、乡村治理、改革创新6个方面的示范探索。在规划引领方面,做到村庄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和产业规划“三连通”。委托农道联众,高标准编制“1+6”示范带村庄发展规划。同时,与河南大学合作,积极开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规划,整合示范带内建设用地、盘活闲置土地、保护和提高耕地及基本农田质量;分别委托蓝城农业青坤科技、上海乐田、土伴农等公司编制了西姜寨现代农业产业园、家庭农场、田园综合体、乐田共享农庄,余店乡村乐园等产业项目规划。

在产业融合方面,以余店村近郊游、西姜寨乡村游、朱仙镇古镇游为示范引领,突出文化旅游、田园风光主题,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原种农业、家庭农场为核心支撑,以高油酸花生、汴梁西瓜、开封菊花等开封本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形成新业态、新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助推“1+6”示范带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特别是西姜寨,考虑其美丽乡村的名片,确立了“田园风光和孝贤文化”的发展主题,主打“大美西姜寨”品牌,建立了富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美丽田园乡村、传统手工业作坊展示区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片区。在环境整治方面,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为抓手,探索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户厕改造等新模式,推进开封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百村示范 千村整治”十大工程,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短板。将村庄内需要提升的重点基础设施打包成整体项目,与政策性银行合作,进行市场化运作。争取年底前实现示范带内所有村庄通燃气、通自来水,通村通组通户道路畅通,同时达到户厕改造、污水处理、清洁取暖工程全覆盖。 在文化振兴方面,立足激活乡村文化内核,坚持党政主导、村民自治,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以文脉传承、塑造乡村振兴文化之魂为核心,以助力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为抓手,不断建立完善乡风文明、村规村约的体制机制。

同时深入挖掘试点村传统文化,西姜寨以“孝贤饺子宴、好人街、老兵之家”为载体,着力发展本土孝贤文化。文明乡风的创建对上下一心,发动群众共同治理“三散”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乡村治理方面,把加强基层党建和加强基层治理结合起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一中心四平台建设,探索发展“四队三会一社”(党建服务队、夕阳红志愿队、树木管护队、青年突击队,文明新风促进会、乡贤联谊会、老兵协会,孝贤社),完善街长制、户长制,开展“美丽庭院”评比等系列评比,不断完善村民自治体制机制, 实现党心和民心的汇聚。在改革创新方面,打好“人、地、钱”组合拳。成立国企和民企参与的混合所有制公司、解决“钱从哪儿来”的问题;集中流转土地、建设精品民宿、美好住家户、美丽庭院,解决农民怎样参与的问题;推广“青创”模式,倡导青年返乡创业,探索“谁来建设”的新路径。

农产品质量安全既重“产”又重“管”

近年来,开封市各级农业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质量兴农战略,认真落实“四个最严”要求,狠抓突出问题治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在国家、省、市级监测中,开封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近两年更是达到99.3%,高于上半年全国97.2%水平两个百分点。

坚持不懈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推进绿色化、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建立和完善西瓜、菊花等12个主导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修订各级农业标准和技术规程115项,创建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8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8个,获得省级区域品牌5个、省级企业品牌4个、省级产品品牌22个、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6个。全面加强执法监管。加大日常巡查力度,督促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合理用药、科学施肥,落实禁限用规定和休药期等制度。严格执法,对不合格产品一查到底,对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坚持露头就打、从严从重的原则,涉及违法犯罪行为,会同公安等部门严打。推进追溯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生猪、肉牛、肉羊、肉鸡检疫合格证追溯系统及农兽药二维码追溯系统,实施生鲜牛乳全程监控,开展以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试点,目前已建成94个,将要新建28个,以点带面,普及农产品追溯管理,让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

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全面提升生产基础。2017年,开封市正式启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市、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产方与监管部门共同发力,社会各方和广大群众大力支持,持续加大农产品监管、监测、执法能力和诚信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夯实质量安全基础,有效地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成效彰显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一场硬仗,事关广大农民的根本福祉。近年来,开封市通过 开展“小城镇综合整治提升工程”“清洁家园 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坚强领导下,市农业农村局作为牵头抓总部门,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示范带动引领。启动“一十百千”示范工程,以农村环境整治为基础,着力打造一批示范带、示范村,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让基层干部群众学有榜样、干有遵循,以点带面,全面铺开。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厕所革命是今年工作的重点。今年以来,为了快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进展,保质保量圆满完成今年的户厕改造任务,市领导带队在祥符区、尉氏县、龙亭区的示范村相继召开了两次现场观摩会,给各县区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查找不足、借鉴经验的平台,助推厕所革命工作顺利推动。

加大资金投入。今年市财政部门两次下拨县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专项融资资金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农村户厕改造及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目前正在谋划第三批融资资金10亿元,准备用于示范村、需重点关注的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两貌整治提升。中央、省、市对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村也进行奖补,目前已经下拨奖补资金6000多万元。同时,各县区也在积极筹措资金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倾斜,农民的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市委、市政府对开封市人居环境整治的决心和信心很大,一定要把这件伟大的民生实事办好办实,让群众满意。

做好宣传发动。在工作中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农民参与环境整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激发农民群众“自己的事自己办”的自觉性,从老百姓身边的扫地小事抓起,引导教育群众把打扫房前屋后卫生成为一种习惯。通过宣传发动,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强化村民环境卫生意识。同时,通过“会说话的墙体绘画”、卫生文明户评选等活动的开展,提高村民整治环境的积极性。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