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支教老师上公开教研课,分享教育理念,成了支教工作的常态。
“三区”支教是国家一项重要的人才支持计划,是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
作为省会城市,长沙市2014年至今十年间,先后共派出3101名优秀教师,前往涟源、新邵、武冈、绥宁、洞口、安化、龙山、慈利、石门等16个区县(市)支教。
在3101名教师的支教路上,有太多朴素的看见、有太多成长的感悟、有太多融合的力量想与每一位教育人和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分享。今日推出“支教日记”,讲述长沙教育人的支教故事。
遇见
杨征(长沙外国语学校语文高级教师,邵阳市新邵县坪上镇坪上中学支教)
当夏风再起,坪上中学的玉兰花再次开放,我的支教生活也即将结束。一年时光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留在记忆里的故事是我和坪上的相遇相知,怀着感恩的心情,谢谢这一年遇见的那些人,那些事,和新的自我。
谢老师是我任教班级的班主任,今年五十多岁。他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做了近三十年的班主任,爱生如子,颇有名气。谢老师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想在老家村子里修栋房子,在坪上中学宿舍房里生活了大半辈子,自己也该有个落处。在我看来,这是件大事,也是个最基本的愿望。
第一次见到谢老师时,是早上七点二十,他正在教室里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打扫卫生。回到办公室后,又张罗着帮我领教学用品。后来我发现谢老师无处不在。
在周记本里,孩子们写着:我们的谢老师上课很严肃,头发很少;在和同事聊天时,她们会说:“要不,问问谢老师。”
天热的凉水,是谢老师备着的,天冷了,谢老师最会生火;晚上拿着盆子去澡堂,谢老师正在教室里面讲数学题;终于校园里响起了睡觉的号声,我听到谢老师还在楼下和其他人讨论着事情。
于是我明白了,谢老师一年四季,每一天,将近十四小时都在教学楼!
其实谢老师的房子早就修好了。他的房子就修在学生的欢笑和家长的肯定中,同事的钦佩和妻子的等待中。与众多修房者不同,他的归属感体现在实现自我价值上,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早就铸造了一所精美无比的宫殿,用以抵御世俗风雨,保留内心的一块净土。
支教已届满,本一无所求,所得皆惊喜。
我和同分配到这所学校的三位老师,在生活中,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寻找开心的事情,那些与飞虫大作战,晚上蹲厕需鼓掌的“梗”成了共同的记忆。在工作中,深入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尽量把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留在这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改变一些教育理念。支教生活就像一次修行,在艰苦的生活中磨炼,在清贫的坚守中洗礼,突破自我,发现自我,也成就了新的自我。
说一声谢谢,因为世间最珍贵的不仅是一见钟情的遇见,更是两相思念的永远回忆;道一声珍重,向我可敬可爱的同行们,向纯洁天真的孩子们,向永远在我记忆里的坪上小镇。
追光而遇 沐光而行
黄荣(天心区天鸿小学副校长,邵阳县芙蓉学校支教)
“宇宙纵横,我们是彼此的光。”每每读到这句话时,我便想起我的支教生活,想起我的学生。
随着每日的点名和接触,随着孩子们“自报家门”,认识了不少孩子。他们性格不一,但却个个可爱、淳朴。晨读、打扫时的交流,课堂上的沟通与观察,午时的畅谈闲聊,极大程度地增进了我们的关系。
“老师,我奶奶要我对您说,您太操心了,要多休息。”“老师,我这有喉片,润嗓子的。”“老师,我现在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了。”“老师,我要改掉我的坏毛病,您看我的表现吧!”“老师,我要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像您一样的老师!”孩子啊,你们就是一束束光,照耀着我,照进我的灵魂;温暖着我,我越来越幸福,越来越智慧,越来越平和。
夜晚,山里很黑,月光很美。这是今晚家访的第六家,是最后一家,也是最特殊的一家。小政,父母离异,母亲再嫁生子,父亲外地打工五年未回。爷爷在矿里打工,得了严重的肺病。奶奶曾经胃出血,还要在地里干重活,在山上种玉米,要骑行很远的山路每天风雨无阻接送孩子,还要照顾三个孙子孙女。
进入家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破旧的饭桌兼书桌,一扇用几根木头支起的窗户。家里简陋却整洁干净。此时小政正在书桌前绘声绘色读着当天刚刚教的课文,读书声像小夜曲一样动听。我不禁感慨:爱学习的孩子真可爱。
虽然家境贫寒,生活并不如意,但奶奶却乐观开朗,用心劳动,微笑面对生活。孩子虽然没有父母的关爱,但我在他脸上看不到阴郁和忧伤,我想那应该是乐观的奶奶给他带来的影响吧!
我和小政读初三的哥哥聊学习,聊将来,鼓励他努力读书,要孝顺爷爷奶奶,管好弟弟妹妹;我给小政送了一支钢笔,鼓励他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我对小政和哥哥说,“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上。要用知识改变命运……”
离别时,小政奔跑着在外面带路,我搀扶着奶奶,奶奶紧紧拉着我的手。恬静的夜晚,我抬头仰望夜空,深邃而辽阔,博大而浩瀚,圆月群星,将夜空照亮。
我也愿意成为一束光,为别人带来温暖和光明。我将更加积极向上,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姿态去迎接生活与工作中的挑战。
可笑的“傲慢与偏见”
魏佳乐(芙蓉区育才东屯小学语文教师,麻阳苗族自治县第二锦江小学支教)
春季研学活动留校学生安排出来后,我第一时间点开了安排表,自己的姓名赫然出现在表格第一横行中,与我的姓名一同出现在此处的便是杨老师的名字。
被安排值守留校学生我还是有不少担心的。一是忧虑本不属于同一集体的学生出现矛盾,二是担心一同搭班的老师本就素未谋面,这两天下课后便会见不着她人影,最后大事小事我一肩挑。
然而,事实证明我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所有的忧虑来源于自己的“傲慢与偏见”。
未曾谋面的杨老师是一名老教师,第一次见面是在她的办公室里。彼时的杨老师正低着头在备课,阳光从窗户照射进来,她也在发着光。
在接下来两天的相处中,正如初见那般美好,我看到了一位老教师对教育的初心与用心。
根据安排,我和杨老师只需轮流值守班级自习即可,但这两天中,身为科学老师的她不怕麻烦,带着组合班级的孩子去实验室做科学小实验,让他们感受科学的神奇;思虑着没有参与研学活动的学生错过了春日的光景,她叫上我一道在午休过后不辞劳苦地把孩子们带到学校对面的长河公园里,让他们与大自然握手;她还俨然把自己当成了组合班级的班主任,午餐、午休甚至是课间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
我有两个身份,一个身份是从省会城市来支援边远地方教育的老师,另一个身份是一名青年教师;杨老师也有两个身份,一个身份是小县城里的老师,另一个身份是一位资深教师。经历此番,我恍然大悟:我似乎自以为是地放大了彼此间的第一个身份,殊不知,第二个身份亦是最不可忽视的。作为年轻教师,我必须放下那可笑的“傲慢与偏见”,谦虚地从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身上汲取前行的能量。
后来,我和杨老师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在一次闲聊中她这样说:“我把学生们都看成自己的小孙孙,教育路上折腾自己的源泉其实来自对学生的爱,正是这份爱的存在,我才会对教育工作有经久不衰的热情。”
支教路上,幸得如此良师益友,让我可以看清自己在教育上的“傲慢与偏见”,转而向正确的方向航行。
百年核桃树长出了新叶
赵昌胜(周南中学老师,长沙市11中任职期间于邵阳市新邵县第二中学支教)
在支教学校新邵二中的校园里,有一棵很大的树,据说是一棵百年的核桃树。每次和支教老师从树下走过,总要聊一聊这棵树,总把它和二中的历史自然地联系在一起。
二中的前身是大同中学,创校于1902年。若往前十多年,二中一直是新邵、新化、涟源这一片非常有名气的学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过去的百年,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才,有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在育人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每一次上课前,我都要花很长时间备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充分利用多媒体,把课堂搞得生动、活泼一些。每周要备五六节物理课,高一使用的又是新教材,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一些课需要做演示实验,学校缺少部分实验器材,我就从长沙拖。教辅不合适,学生又没有学习材料,我就在长沙印。学生的物理基础不太好,我就耐心地讲。学生有问题,下课了及时地为他们解答,尽可能多和学生交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把自己的热情转化成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爱,期望用勤奋的劳动态度实现课堂育人的价值。
我和学生谈谈理想和人生,谈谈他们还没看到的精神世界;遇到健谈的学生,我也会在校园某个优美的角落,在核桃树下的台阶边,多和他们聊上一阵子。
我也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偶尔吹点小牛皮,说读某本书时手不释卷、一气呵成,两天两夜就搞定,希望能刺激学生效仿。我联系自己的工作单位长沙市第十一中学,募得一批好书,四百多本,全部捐给了二中的学生。
守晚自习时,遇到一些问题,出现“教育契机”,我借题发挥,谈认识,谈感受,谈学习体会,进行学法指导。孩子们也变了:他们会开始在课后追问问题了,会在课堂上大声说出答案,表扬他们时会羞赧,鼓励他们时会亢奋,见到我进教室会主动帮我拿器具,作业本上的字迹开始工整起来……终于,我的努力像那棵核桃树一样,长出了新叶,且终会结出果实。
支教,是一次修行。让我们每一个支教老师完整地认识教育、全身心地投身教育、深刻地反思教育,让爱和行在最合适的时候最美地相遇,这才是支教的真正目的。
归去,载一船星辉
杨敏(明德中学高级教师,龙山县第二中学支教)
支教的为师责任,在步入湘西北边陲时,我并没有意识到与平日会有不同。但第一天的支教生活,就让我明白,来龙山,不仅仅是担任某个学校某个学科的教师,更重要的是做好联络员,将己身化桥梁,连接长沙、龙山,沟通双方的优质资源,以达交流之效。
刚来龙山,就被长沙驻龙山扶贫工作队大队长张红民同志殷殷叮嘱,要带给当地一些新的教育视野。在他的鼓励下,我准备以《朝花夕拾》为例,开展示范教学和专题讲座,展示整本书阅读的四种课型,介绍长沙市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向龙山二中的领导们汇报此事获得同意后,教研室主任张俊老师找到我,询问能否将公开课和讲座集中一下,以方便其他学校的老师们旁听。我当时就愣住了,我从来没想过这一点,我的注意力只局限于支教学校,他们却早已将教育人视为一体。是呀,有了好的案例,与同仁分享、交流,不是教育者应守护的初心么?
龙山,地处湘西边陲,曾经深度贫困,龙山的教育却一直走在湘西州的前头,每年考取清华、北大的人数之多引人注目。我想在这样的条件下能有傲人的高考成绩,和这群人不藏私的教育理念和互学互促、勇于突破的研学精神是分不开的。
在名师送教、送师赴长成为常规之后,我们开始汇聚力量给龙山孩子们提供放眼看世界的机会。在我们的工作新闻中有这样的一条:2019年12月30日,龙山二中3名教师带领14位学生搭乘新开通的黔张常高铁,赴长沙明德中学参加明德教育集团元旦迎新汇演,随后这14个孩子与明德华兴学子结为伙伴,在该校进行为期一周的同吃同住同学同游玩的学子交流活动。
真心说,这次活动,囿于经费压力,我们没有包车,组织这么多孩子,参加一周活动,一路全靠3个老师带着一群12岁的孩子高铁、公交出行,真是提心吊胆。而这群平日可能有些顽皮的孩子出行时一切行动听指挥,互相帮助、互助友爱,让我们觉得再累都值得。
龙山支教,我带一颗心、一份责任前往。带来的或许是教学理念、教育方法,但我想感谢龙山。这个朴实的地方,让我找回了一颗教育初心,发现了孩子们的一颗纯心。
向着明亮的那方
张玲(长沙高新区虹桥小学老师,城步苗族自治县金紫乡中心小学支教)
2019年的秋天,我来到了城步苗族自治县金紫乡中心小学支教,驱车数百公里,奔波4个多小时……可是,当“金紫乡中心小学”这七个字映入眼帘时,我的心莫名地安定下来了。
班上40个孩子,慢慢地,我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慢慢地,我也发现了他们各自的特点。听我聊起这些孩子,搭档郑老师轻轻叹息:“我们班的孩子,不调皮不捣蛋,就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底子太薄了。”
学习成绩不理想是这些乡村孩子的硬伤。我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夯实基础,照顾全体。针对学生基础薄弱,唱读严重的情况,每一篇课文我都带着他们读,对于出现的错别字、错题,我会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纠正。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的孩子,我跟着班主任走村串户去了20多个孩子家里进行家访,即使自己最害怕狗……
用真诚的爱,唤醒学生,点燃自信,让他们对未来有期待。
作为老师,我静守这三尺讲台,专注于教书育人,扎根于课堂教学,认真备课,研究学情。最后,教研课紧扣年段目标,围绕单元导读,落实语文要素,在指向习作的阅读上做了有益的尝试,获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我希望我用心设计的课堂有那么一个瞬间能触动到他们;我希望我们天南海北的闲聊能让他们对未来有初步的憧憬;我希望我的每一次小小的肯定和赞许能成为他们成长途中的些许动力;我更希望自己能成为指引他们前进途中的那束光,那束于他们而言可望又可及的希望的光……抬头看去,一架夜航的飞机划过头顶,我看到了,我看到了那盏不灭的灯……
短短的一年,即将匆匆而过。我知道自己的力量微薄,或许改变的也只有点滴,但是,看到孩子的笑脸,看到他们的成绩稳步上升,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同时,我坚信:给予孩子们爱和真诚,鼓励他们心向光明,勇于逐梦,这或许比传授知识更有力量!
杏坛春满 乡间月圆
万雅琼(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教师,新邵二中支教)
支教的学校坐落在三溪村,村村通小班车在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上一路颠簸,好不容易到了校园。起初,心想做好分内的事,享受着按部就班的行程,做一个足够温情与冷静的“旁观者”就行。
让我打开心扉悦纳生活的,是二中人浓浓的暖意。且不说教务处王林春主任是如何费尽心思地排课表,只为让我们支教老师能工作、家庭两相顾;且不说后勤处易志中主任是如何辛苦地在冬夜里随叫随到,只为让我们能有电取暖,安心入眠;且不说搭档的两位班主任钟伟红老师和邓云老师是如何全力配合教学,只为让我们教得顺手、过得顺心。这一方山水养育、二中文化浸润的每一个人,都那么善良,那么纯真。
班主任当久了,一眼便能看出学生的问题。忍不住批评迟到、睡觉、看课外书的现象;忍不住提出不能化妆、不能烫发、不穿拖鞋、勤剪指甲的要求;忍不住一次次做出模板,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地记笔记;忍不住录制、剪辑了很多微视频,给他们看外面的世界……“忍不住”的是本能,“藏不住”的是真情,师生之间的天然契合让彼此悄然无声地靠近。
从有所保留到不由自主,改变我的,无疑也是他们。
上连堂课的时候,讲台上会有红糖水、润喉糖;天冷的时候,会有暖手袋;能收到精心制作的元旦晚会邀请卡、新年贺卡;经常有同学跟我要签名,要电话,要QQ号、微信号,还有要住址的。
周永旺是众多学生中最感动我的一个。到了寒假,他加了我微信。“娘亲,新年快乐!疫情严重,要多小心。”看到这个称呼,我顿时一惊,问他为何叫我娘亲,他说:“你比我亲娘还关心我。”再到开学,他把亲手做的蒿子粑粑带给我,向我了解考试情况,又咨询长沙有哪些大学,要我给他定高考考分目标……我知道,旺仔也是我一生的牵挂了。
我感谢这段找回自我的时光,找回当初那个但行好事、难凉热血、不改初心的我。
支教老师和搭档老师一起切磋备课与教学教法。均为长沙市教育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