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乡村振兴和“十四五”规划有效衔接之年,囊谦县黑青稞喜获丰收。囊谦县被称为“玉树粮仓”,对全州粮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囊谦县委县政府的积极领导下,黑青稞产业逐渐呈现出新作为、新形式、新态势,成为了农户们致富的新产业,黑青稞啤酒、黑青稞糌粑等产品相继亮相。即日起,中共囊谦县委宣传部、囊谦县融媒体中心、青海在线网联合推出囊谦黑青稞系列报道,让我们走近黑青稞,了解黑青稞产业。
囊谦县白扎乡黑青稞
青海在线网(文/肖生珍)远处的山峰白雪皑皑,冬季的萧瑟与寂寥在草原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东周巴丁是囊谦县白扎乡的一位创业青年,早晨起床后,他带着女儿一起吃早饭,桌上是他自己生产制作的黑青稞糌粑,曲拉、酥油茶等配料放在一边。
“藏族人的一天是从拌糌粑开始的。”吃糌粑,是藏族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饮食习惯。青稞在藏语中统称为“乃”。据考古资料表明,青稞栽培历史起源于3500—4000年前,它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青稞中含有的硫胺素、核黄素等稀有成分对人体的健康非常有益。
东周巴丁做黑青稞产业已经有四五年时间了,从起初的小作坊成为现在的公司,他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在家乡发展着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
2017年,他开始做黑青稞糌粑,“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是刻在每个藏族人记忆中的东西。”东周巴丁说,也是从那时候起,他将村民们闲置的土地进行整合租用种植黑青稞,自己致富的同时带动同村的村民共同致富,让闲置的土地活起来,用起来。
成熟的黑青稞经过收割、晾晒、翻炒、研磨几道工序后就成了日常餐桌上食用的黑青稞糌粑。糌粑的食用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拌糌粑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先在碗里倒入适量的茶,再放入酥油、糌粑、曲拉等,大拇指扣住碗的边缘,其余四指搅、搓、压、捏,不停转动,最后拌成香甜可口的糌粑团,也可以和酸奶、人参果等拌着吃。
东周巴丁说,我最喜欢传统的吃法,每天早晨起来拌糌粑,吃完一整天都精力充沛。
东周巴丁和女儿吃糌粑
在他家院子的角落,是加工糌粑的厂房,炒锅、石磨等工具一应俱全,“今年大概出售了24000斤左右,比去年好一点。”他介绍道。得益于优质的囊谦青稞和传统的加工手艺,所制作的糌粑销售于四川、西藏等地,为这些地区的消费者提供味美价优的青稞产品。
在2021年第22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东周巴丁所带的产品黑青稞糌粑被抢购一空,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向前来咨询的消费者们介绍着自己的产品,打开袋子让他们亲眼观看,消费者对于能够在“青洽会”上购买到正宗的囊谦黑青稞糌粑感到很开心,还有人将糌粑寄给外地的朋友。
“我们在州上开了店,我经常工厂、店里两头跑。”他一边带我们参观工厂,一边介绍道。每到青稞丰收时,为当地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六七十个人一起行动,忙得热火朝天。
“囊谦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和支持,我还到西宁、宝鸡等地参加了培训,提高了生产技术。”东周巴丁说。
囊谦俗称“玉树的小江南”,因气候、土壤特殊而特产黑青稞,在历史上黑青稞为千户、百户家的专供食品,将其加工成糌粑后口感好、营养高。近年来,囊谦县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增质保量地将农牧产品推向市场,先后举办了有机青稞、有机燕麦草栽培技术,青稞、燕麦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高原牦牛有机认证技术等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600人次,通过实实在在的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将更多优质的农产品推向市场。
据囊谦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该县作为玉树黑青稞的主要种植地,近年来当地村民通过发展千亩优质有机黑青稞种植产业计划,按照“村为基础、整乡推进、片区打造,统一规划、产业发展”的扶贫方针,将闲置土地流转,碎片土地整合,全力打造“黑青稞种植示范基地”。通过黑青稞种植助力玉树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出了当地农牧民新的增收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