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王田
农技人员在浠水董河茶叶专业合作社察看茶叶长势。资料图
经济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关系到我国十几亿人饮食、穿衣等生活质量提高的问题,更是在脱贫攻坚、助农增收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作用明显。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作物种植上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经济作物“双减”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促进农业绿色生产,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联合举办了特色经济作物及茶叶“双减”模式线上培训,有力有效地推广了“双减”理念和技术,让广大农技人员对“双减”技术模式加深学习和了解,为更好地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夯实基础。
破解种植难点肥药利用率提高了
培训会上,专家介绍了特色经济作物及茶叶“双减”技术研究集成进展,讲解发布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茶叶、中药材、橡胶、木薯、麻类、甘蔗、烟草、咖啡等特色经济作物“双减”生产模式及关键技术。与会专家表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特色经作“双减”和茶叶“双减”项目均取得丰硕成果,极大地完善了“双减”技术体系。
据介绍,在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102个把茶叶作为扶贫主导产业,有101个把中药材作为主导产业,此外,甘蔗、烟草、咖啡、橡胶、麻、木薯等特色经济作物也都是种植区域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但是特色经济作物存在生长年限长、生境复杂、病虫多发重发、土壤保水保肥差、盲目施肥施药、技术集成度低、肥药利用率低等特点和问题,制约其高质高效发展。”专家认为,当前,茶叶、中药材等作物迫切需要通过减肥减药提高产品质量,甘蔗、橡胶、木薯等作物迫切需要通过减施增效提高种植效益。
为提高肥药利用率,特色经济作物“双减”项目首次系统提出了甘蔗、烟草、橡胶、剑麻、三七、咖啡、木薯七大特色经济作物化肥推荐施肥量和病虫害防治指标;创新性研发了一批基于特色经济作物化肥农药减施的新型肥药产品和关键技术;并以七大特色经济作物为主线,分区域创新集成了16套与产区相适应的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实现化肥农药各减施25%以上。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去年此项目技术成果应用总示范推广252.9万亩,辐射506万亩,培训技术人员1540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2万人次,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其中以松林腐殖质改土培肥、生物多样性控害和物理避雨防病为核心的三七林下有机种植技术模式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产业化前景广阔,已在云南澜沧示范推广2.21万余亩。”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此项目采用“课堂+田间实践+家庭实操作业”的方式开展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农技人员、农户2830余人,2019年帮助示范区贫困户人均增收2.6万元,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民脱贫增收。
降低“卡脖子”风险茶叶品质提升了
浠水董河茶叶专业合作社位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散花镇董河村,茶园面积800余亩。“病虫害防治和施肥技术不到位是过去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茶园害虫危害长期居高不下,茶农一度谈虫色变。”合作社负责人景来仕告诉记者,为了保障茶叶安全生产,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农药的使用,自2017年合作社开始采用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历经多年示范应用,种植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过去我们茶园化学农药施用次数年均5次至6次,现在减少到1次至2次,有些年份甚至完全不用药,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茶叶农药残留零检出。”景来仕表示,合作社从以前的盲目用药向绿色防控转变。合作社采用环境友好型植保技术,显著降低了茶叶农药残留“卡脖子”风险,合作社茶农无不交口称赞。
据介绍,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技术项目“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执行以来,根据不同茶叶主产区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茶类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化肥农药使用限量标准、优化筛选一批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和产品、通过完善茶园化肥农药减施与高效利用方法,建立了30多套因地制宜的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示范应用以来取得了良好效果,对推动茶产业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浙江武义的清境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健告诉记者,自公司2016年纳入“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的示范区以来,从只重施化肥、化学农药,转变成施用茶树“专用配方肥+有机肥”,结合“预防为主+绿色综合防治”的施肥植保新模式,使得产量品质稳步提升。
“自从2016年开始用了有机肥、茶树专用肥后,示范区茶叶产量和质量一直在提升。”郑健告诉记者,公司从2016年亩产量300多公斤,到2020年亩产量达到400多公斤,而化肥的年使用量降幅也达到50%,同时茶叶的品质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现在整个合作社5000多亩茶园都按照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开展管理。农药、化肥投入成本从原来的每亩1200元,减少到现在的每亩800元,每年光成本一项节省250万元以上。”郑健介绍,由于质量安全水平、茶叶品质的提高,每公斤茶叶价格也有3元至5元的提高,合计每年节本增效达450万元以上。
创建线上平台学习技术更方便了
在微信中搜索“农技微学堂”进入小程序,点击登录“培训班—特色经作双减技术学习专题—资料目录”然后点击相关内容进行学习。这就是“农技微学堂”使用方法,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双减”技术。
据悉,全国农技中心通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发了“农技微学堂”微信小程序,建立了“双减”学习专题,已累计发布67项“双减”技术模式及关键技术,为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搭建了平台,为广大技术人员学习“双减”技术提供了便利。
“为提高特色经济作物质量效益与竞争力,加快推广应用“双减”技术,我中心通过微信小程序建立了特色经作双减技术学习专题。”全国农技中心园艺处副处长冷杨告诉记者,相关技术人员和种植者可以通过“农技微学堂”线上学习“双减”技术模式和关键技术,极大地缩短了推广路径,提高了推广效率,为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了新方案,有利于促进主产区加快集成应用特色经济作物“双减”模式。
“通过此次培训要进一步培养农技人员使用信息化工具的能力。”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王戈表示,农技人员要充分掌握直播、视频会议等信息化工具使用方法,利用信息系统、APP、小程序、微信群等工具提高农技推广效率。
同时,推广部门和生产主体要加快推广应用绿色防控、生态调控、有机肥施用、作物专用配方肥、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加快集成绿色生产模式,编制技术规程,切实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下一步,还应继续加强推广、科研、生产等体系间的协同合作。”王戈表示,各级推广部门要积极对接科研机构及重点项目,及时转化推广科研成果;积极对接生产主体,掌握生产变化,摸清技术需求,及时向科研单位提出研发建议,有条件的应组织科研单位、技术企业、生产主体联合攻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快促进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