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孢蘑菇培养基质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孢蘑菇栽培基质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双孢菇是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大、消费人群最广,尤其受发达国家消费者青睐的食用菌品种。目前我国栽培数量最多,年产鲜蘑菇超过40万吨,年出口的蘑菇制品居世界首位。但我国的双孢菇栽培多采用传统栽培模式,以稻秸秆、玉米杆、棉籽壳、畜禽粪和沼渣等材料作为栽培基质通过露天简单发酵获得双孢菇培养底料,基质材料配比和发酵过程控制多依赖经验,使得栽培基质肥力高低不匀,杂菌偏多,进而影响接种后双孢菇的菌丝生长,导致产量偏低,经济效益不高。

目前,为了解决农业资源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问题,多采用畜禽粪便加上农田废弃物麦秸秆做为主要原材料制造双孢菇种植所需的草腐性栽培基质材料。考虑到基质材料的成分直接影响双孢菇的营养价值,现行使用的食用菌基质仅能满足食用菌的基本生长需求,不能满足现阶段消费者对于获得更高品质食用菌的需求,因此研究基质改良对双孢菇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速溶茶是我目前国内外市场上较为流行的一种固体饮料,随着我国速溶茶加工企业的快速增长以及产量的迅速增加,其加工后所产生的大量茶叶废弃余渣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成为了新的农业资源废弃物。目前国内外仅有将速溶茶渣作为动物饲料成分以及园艺花卉肥料等方面的开发报道,本发明旨在提供速溶茶茶渣的一种更加精准高效的利用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利用农业资源废弃物混合发酵制备双孢菇栽培基质的配方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农业资源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的问题,同时,降低了双孢菇的生产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还能培育出生长快速、产量高、营养综合评分高、蘑菇香味浓郁的双孢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孢蘑菇栽培基质,包括以下组分:秸秆、速溶茶渣、鸡粪、过磷酸钙和轻质碳酸钙。

优选的,所述双孢菇栽培基质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秸秆100~110份、速溶茶渣15~25份、鸡粪25~35份、过磷酸钙0.4~0.6份和轻质碳酸钙0.2~0.3份。

优选的,所述双孢菇栽培基质中使用的速溶茶渣为速溶茶加工后所产生的茶叶废弃余渣。

优选的,所述双孢菇栽培基质的碳氮比为16~20: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双孢菇栽培基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秸秆、速溶茶渣、鸡粪、过磷酸钙和轻质碳酸钙混合,得到混合料;将混合料进行发酵,得到双孢菇栽培基质。

优选的,所述制备方法中使用的混合料的湿度需达到94~95%。

优选的,所述制备方法中发酵过程包括依次进行的预湿堆料、堆制发酵和腐熟发酵。

优选的,所述制备方法中预湿堆料的时间为5~7天;堆制发酵为室内建堆发酵,发酵时间为11~12天,期间翻堆3~4次。

优选的,所述制备方法中腐熟发酵包括平铺底料后,控制湿度为89~90%,升温至60℃保持8~10小时,然后降温至48℃,保持4天,随后降至常温,整个腐熟发酵周期约6~8天。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孢菇栽培基质,该栽培基质通过控制原料组成,创造性地将速溶茶渣作为栽培基质来使用。废弃的速溶茶渣拥有大量营养物质,氮元素的含量较高,有助于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同时速溶茶渣是普通茶经过浸提,去除了其中大部分的咖啡因和儿茶碱等抑制菌丝生长发育的物质,使得本发明提供的栽培基质可以促进双孢菇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并且影响了使用该栽培基质培养出来的双孢菇的营养价值和风味。

同时,本发明通过对速溶茶渣、鸡粪和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农业。而且为废弃物速溶茶渣提供了一条合理而经济的使用途径,为茶产业也带来了一种经济效益。

由实施例可知,本发明将废弃速溶茶渣进行了再次利用,将速溶茶渣的剩余价值再次利用起来,为废弃物速溶茶渣提供了一种新的利用方式。

而且,本发明提供的栽培基质显著提高了双孢菇的菌丝长势,加快了双孢菇的生长速度,同时提高了双孢菇的产量。

并且在使用了本发明提供的栽培基质后,生长出的杏鲍菇子实体的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得当,更适合人体吸收。同时,通过气质联用仪和气相-嗅觉测定法检测杏鲍菇子实体的可挥发物质后发现,使用了本发明提供的栽培基质后影响杏鲍菇风味的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无论是鲜嗅还是煮后风味均不受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对照组菌丝生长期照片;

图2为t1组菌丝生长期照片;

图3为对照组出菇情况照片;

图4为t1组出菇情况情况照片;

图5为双孢菇特征性化合物含量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孢蘑菇栽培基质,包括以下制备原料:秸秆、速溶茶渣、鸡粪、过磷酸钙和轻质碳酸钙。本发明提供的双孢蘑菇栽培基质对于双孢菇风味的丰富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质量份计,本发明提供的双孢菇栽培基质的制备原料优选包括15~25份速溶茶渣,进一步优选为20~22份。在本发明中,所述速溶茶渣的质量进一步优选为双孢菇栽培基质总质量的10~20%。在本发明中,所述速溶茶渣优选为速溶茶加工后所产生的茶叶废弃余渣;进一步优选为以绿茶或红茶为原料提取水溶性化合物制备速溶茶后所产生的茶叶废弃余渣。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速溶茶茶渣,购自黄山华绿园公司。

以所述速溶茶渣的质量份为基准,本发明提供的双孢菇栽培基质的制备原料优选包括100~110份秸秆,进一步优选为103~106份。

以所述速溶茶渣的质量份为基准,本发明提供的双孢菇栽培基质的制备原料优选包括25~35份鸡粪,进一步优选为27~30份。

以所述速溶茶渣的质量份为基准,本发明提供的双孢菇栽培基质的制备原料优选包括过磷酸钙0.4~0.6份,进一步优选为0.4~0.5份。

以所述速溶茶渣的质量份为基准,本发明提供的双孢菇栽培基质的制备原料优选包括轻质碳酸钙0.2~0.3份,进一步优选为0.2~0.25份。

以所述速溶茶渣的质量份为基准,本发明提供的双孢菇栽培基质的制备原料的碳氮比优选为16~20:1,进一步优选为18~20:1。

将本发明所述双孢菇栽培基质用于双孢菇栽培时,以干重计,本发明提供的双孢菇栽培基质的施用量优选为80kg/m2。

本发明所述双孢菇栽培基质有效促进食用菌菌丝生长,提高食用菌产量的技术效果,使用该培养基培育出的食用菌同时还具备营养均衡和特异风味的特点。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双孢菇栽培基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秸秆、速溶茶渣、鸡粪、过磷酸钙和轻质碳酸钙各种原料混合,得到混合料;对混合料进行发酵,得到双孢菇栽培基质。

在本发明中,所述混合料的湿度优选为94~95%。

在本发明中,所述发酵优选包括依次进行的预湿堆料、堆制发酵和腐熟发酵。

以所述混合料的湿度为94~95%为基准,所述预湿堆料的时间优选为5~7天;堆制发酵优选为室内建堆发酵,发酵期间建堆发酵的发酵料湿度保持在93%,发酵时间优选为11~12天,发酵温度控制在80℃,期间翻堆3~4次。

所述腐熟发酵也称“二次发酵”,优选包括平铺底料后,控制湿度在90%左右,升温至60℃保持8~10小时,然后降温至48℃,保持4天,随后降至常温,整个腐熟发酵周期约6~8天。

以所述混合料的湿度为90%为基准,所述升温阶段的终止温度优选为60℃,时间优选为8~10小时;所述恒温阶段的温度优选为48℃,时间为4天。本发明对所述腐熟发酵中升温、巴氏消毒、冷却、恒温和降温的具体实施方式没有特殊要求,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即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优势还在于:

1、本发明的栽培基质组合物培养的双孢蘑菇具有生长快速、产量高、营养综合评分高和蘑菇香味浓郁的特点。

2、本发明的栽培基质组合物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废弃物占比较多的茶渣、鸡粪、秸秆等原料,不仅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农业,同时对所有原料进行成分检测后再设计科学合理的配方和进行基质发酵过程控制,获得了优质的双孢菇栽培基质,对于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双孢菇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先定。

首先,利用全自动元素分析仪对传统栽培基质配方各组分秸秆、鸡粪、豆粕以及农业资源废弃物茶渣的碳、氮元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茶渣中氮素含量高达5.91%,明显高于传统配方中氮素供体豆粕;碳素含量高达50.4%,高于秸秆的42.66%和豆粕的30.84%,表明速溶茶提取后的残留茶渣中仍然富含较高的营养价值,可以考虑作为双孢菇培养基质的有效成分,为茶渣替代传统基质培养双孢菇提供了理论支持。

表1栽培基质各组分c、n含量检测结果(mg/kg)

实施例1

一种双孢菇栽培基质各原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鸡粪35份、速溶茶茶渣15份、秸秆110份、过磷酸钙0.5份和轻质碳酸钙0.25份。

该基质制备过程在合作企业中进行工厂化规模发酵:将上述栽培基质制备原料混合加湿,进行5天左右的预湿堆料,该过程使得栽培原料湿度达到95%。分别于堆料上、中、下三个部位进行取样,重复三次独立取样过程。所取样品烘干后收集于密封袋中,以备后续检测。然后进行堆置发酵,在室内进行室内建堆发酵,该过程持续12天,期间翻堆3次,并将温度保持在80℃,湿度93%。

最后进行腐熟发酵,该过程包括3个阶段:升温至60℃进行巴氏消毒,随后冷却阶段至48℃进行恒温处理4天时间,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整个过程持续6天,最终得到栽培基质,记为t1。发酵完成后分别于堆料上、中、下三个部位进行取样,重复三次独立取样过程。所取样品烘干后收集于密封袋中,以备后续检测。

实施例2

一种双孢菇栽培基质各原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鸡粪30份、速溶茶茶渣20份、秸秆105份、过磷酸钙0.5份和轻质碳酸钙0.25份。

该基质制备过程在合作企业中进行工厂化规模发酵:将上述栽培基质制备原料混合加湿,进行7天的预湿堆料,该过程使得栽培原料湿度达到95%。分别于堆料上、中、下三个部位进行取样,重复三次独立取样过程。所取样品烘干后收集于密封袋中,以备后续检测。

然后进行堆置发酵,在室内进行室内建堆发酵,该过程持续12天,期间翻堆3次,并将温度保持在80℃,湿度93%。

最后进行腐熟发酵,该过程包括3个阶段:升温至60℃进行巴氏消毒,随后冷却阶段至48℃进行恒温处理4天时间,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整个过程持续6天,最终得到栽培基质,记为t2。发酵完成后分别于堆料上、中、下三个部位进行取样,重复三次独立取样过程。所取样品烘干后收集于密封袋中,以备后续检测。

实施例3

一种双孢菇栽培基质各原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鸡粪25份、速溶茶茶渣25份、秸秆100份、过磷酸钙0.5份和轻质碳酸钙0.25份。

该基质制备过程在合作企业中进行工厂化规模发酵:将上述栽培基质制备原料混合加湿,进行5天左右的预湿堆料,该过程使得栽培原料湿度达到95%。分别于堆料上、中、下三个部位进行取样,重复三次独立取样过程。所取样品烘干后收集于密封袋中,以备后续检测。然后进行堆置发酵,在室内进行室内建堆发酵,该过程持续12天,期间翻堆3次,并将温度保持在80℃,湿度93%。

最后进行腐熟发酵,该过程包括3个阶段:升温至60℃进行巴氏消毒,随后冷却阶段至48℃进行恒温处理4天时间,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整个过程持续6天,最终得到栽培基质,记为t3。发酵完成后分别于堆料上、中、下三个部位进行取样,重复三次独立取样过程。所取样品烘干后收集于密封袋中,以备后续检测。

实施例4

一种双孢菇栽培基质制备原料由100%的速溶茶茶渣组成。

该基质制备过程在合作企业中进行工厂化规模发酵:将速溶茶茶渣加湿,进行5天的预湿堆料,该过程使得栽培原料湿度达到95%并控制温度为80℃。

该基质制备过程在合作企业中进行工厂化规模发酵:将上述栽培基质制备原料混合加湿,进行5天左右的预湿堆料,该过程使得栽培原料湿度达到95%。分别于堆料上、中、下三个部位进行取样,重复三次独立取样过程。所取样品烘干后收集于密封袋中,以备后续检测。然后进行堆置发酵,在室内进行室内建堆发酵,该过程持续12天,期间翻堆3次,并将温度保持在80℃,湿度93%。

最后进行腐熟发酵,该过程包括3个阶段:升温至60℃进行巴氏消毒,随后冷却阶段至48℃进行恒温处理4天时间,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整个过程持续6天,最终得到栽培基质,记为t4。发酵完成后分别于堆料上、中、下三个部位进行取样,重复三次独立取样过程。所取样品烘干后收集于密封袋中,以备后续检测。

对比例1

一种常规双孢菇栽培基质各组分为鸡粪35份、豆粕15份、秸秆110份、过磷酸钙0.5份和轻质碳酸钙0.25份。

该基质制备过程在合作企业中进行工厂化规模发酵:将上述栽培基质制备原料混合加湿,进行5天左右的预湿堆料,该过程使得栽培原料湿度达到95%。分别于堆料上、中、下三个部位进行取样,重复三次独立取样过程。所取样品烘干后收集于密封袋中,以备后续检测。然后进行堆置发酵,在室内进行室内建堆发酵,该过程持续12天,期间翻堆3次,并将温度保持在80℃,湿度93%。

最后进行腐熟发酵,该过程包括3个阶段:升温至60℃进行巴氏消毒,随后冷却阶段至48℃进行恒温处理4天时间,然后自然降温至室温。整个过程持续6天,最终得到栽培基质,记为ck。发酵完成后分别于堆料上、中、下三个部位进行取样,重复三次独立取样过程。所取样品烘干后收集于密封袋中,以备后续检测。

对实施例1~3和对比例1中栽培基质发酵制备前后的cn含量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栽培基质发酵前后c、n含量变化及保留率

从表2可以看出,基质发酵前通过逐步增加茶渣配比,尽管可以同时提高碳、氮元素的总量,但是由于茶渣中氮元素含量较高,使得c/n比逐渐下降,t1~t3组c/n比从18.69降至11.23。

对经过腐熟发酵后的栽培基质进行碳、氮元素含量检测,结果显示,对照与添加茶渣的不同组分中,经过堆置发酵和腐熟发酵后,由于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氨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损耗,碳、氮总量均有所降低,但c/n比有所升高,其中t1~t3组c/n比大致在16~19:1的范围。通过对发酵过程元素保留率计算可以看出,基质发酵过程中c元素保留率较为一致,而n元素的保留率差异较大,说明随着添加茶渣比例的增加,尽管氮素含量逐步提高,但是发酵过程产氨也随之加剧从而导致的更多的氮素损耗,这是发酵后基质c/n比有所升高的主要原因。该参数表明在高茶渣配方基质发酵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建堆发酵时的翻堆次数和通风量,将有助于茶渣配方基质的性能的提高。

实施例5

分别利用实施例1~4和对比例1得到的栽培基质采用标准模式进行双孢菇的栽培和管理。对实施例1~4栽培基质培养的双孢菇的萌发情况、生长状况以及产量进行记录;对照正常能采集五茬菇,分别记录每茬双孢菇产量与总量。

其中,不同基质培养得到的双孢菇的生长结果如表3所示。对对照组和t1组双孢菇生长各阶段进行拍照对比,对照组和t1组菌丝长势如图1和图2所示,对照组和t1组双孢菇出菇情况长势如图3和图4所示。

表3不同栽培基质栽培双孢菇的生长状态、产量结果

注:“+”表示菌丝长势。

从表3结合图3和图4,可以看出传统配方ck与茶渣处理组(t1、t2、t3、t4)在菌丝长势、育菇期、产量等生长状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茶渣处理组对于菌丝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t1与t2组中菌丝长速都较快,但是随着茶渣施用量的增加菌丝长势开始下降,t3中菌丝着床密度下降,推测主要是因为茶渣体积较细,含量增加后易造成栽培基质紧密,减少透气性,从而在后期影响菌丝正常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茶渣对促进菌丝长势和生长速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添加量过多如t4组所示会导致氮素含量过高造成菌丝陡长,从而影响最终的子实体产量,其中t1、t2组的添加量较为合适;茶渣作为基质发酵生产双孢菇出现菌丝前期生长过速,着床较薄,子实体陡长等不良生长情况,因此栽培基质中合理的茶渣配比对于双孢菇正常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实施例6

对利用实施例1~3和对比例1得到的栽培基质培养得到的头茬双孢菇子实体冷冻干燥后进行后续理化指标和风味化合物含量检测。

对双孢菇子实体进行了氨基酸含量检测,检测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

表4双孢菇子实体中氨基酸含量(g/100g)

注:eaa,必需氨基酸总量;neaa,非必需氨基酸总量;taa,游离氨基酸总量。

氨基酸是维系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它不仅具有各种生理功能,还在食品的呈味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表4可看出,双孢菇子实体的水解氨基酸种类齐全、总量较高。添加速溶茶渣处理组t1、t2、t3组中必需氨基酸总量相对于对照组分别提高33.33%、22.47%和9.92%;氨基酸总量相对于对照组分别提高13.16%、7.12%和7.01%,表明氨基酸总量随着速溶茶渣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向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与生长量观察的结果较为一致,同时氨基酸的增加中以必需氨基酸增幅更为明显。

从营养价值考虑,处理组中氨基酸营养价值有明显增强,以t1组为例,其中赖氨酸lys含量增加50%,能够补充我国膳食模式由于以粮谷类食品为主而造成的赖氨酸匮乏现象,尤为突出的是含硫氨基酸中的蛋氨酸与半胱氨酸,增幅分别提高了275%和433%,有助于提高双孢菇的营养价值及其抗氧化能力。

同时,根据氨基酸平衡理论,利用who/fao的必需氨基酸参考模式,计算样品中eaa的氨基酸比值(raa),氨基酸比值系数(rc)和比值系数分(src),如果双孢菇子实体中必需氨基酸齐全,比例得当,接近或符合who/fao氨基酸模式要求,则这种食用菌适宜人体生理作用需要,营养价值大。由表4计算得到必须氨基酸比值和比值系数评分如表5所示。

表5双孢菇子实体中必须氨基酸比值和氨基酸评分

注:raa=待测氨基酸的eaa值/模式谱中氨基酸的相应eaa值,即样品中某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与who/fao模式谱中相应氨基酸含量的比值。rc=raa/raa平均值,rc大于1表明该种必需氨基酸相对过剩,rc小于1表明该种必需氨基酸相对不足。src=100-cv*100,cv为rc的变异系数。当src=100时,表明该食物中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比例与模式谱一致。

从表5可以看出,随着处理组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总量的变化,其氨基酸比值系数(rc)也产生相应的变化,但是t1、t2组的比值系数分src值相比对照有所上升,而t3组有所下降,说明茶渣添加量在10~20%总量区间是有助于双孢菇营养品质的提升的,而过多的速溶茶渣添加尽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双孢菇的氮素含量和氨基酸总量,但其营养品质反而可能有所降低。

实施例7

除了氨基酸、核苷酸、多糖等呈味物质外,双孢菇的香气也是其质量和大众接受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利用固相微萃取的方法对不同栽培基质得到的双孢菇进行冻干处理,并对得到的双孢菇冻干粉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萃取后,将萃取头置于gc-ms进样口进行解析进样,由gc-ms分析得到的质谱数据与nist17l标准谱库进行检索比对,并进一步结合保留指数(retentionindex,ri)进行定性分析,各组分的保留指数由其保留时间和相邻正构烷烃的保留时间计算得到,将该值与文献中的保留指数对比定性。同时采用半定量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鉴定得到对照组和处理组中挥发性化合物总数分别为71、75、80、77个,大致分为醇、醛、酸、酯、酮、碳氢和其他等七类化合物(见表6)。

表6双孢菇子实体挥发性化合物分类及含量(μg/g)

由表6可以看出,随着茶渣添加量的增加,风味化合物总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表明适宜的茶渣施用量对于双孢菇的风味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尤其明显增加了双孢菇中醇类化合物的含量,有助于其产生轻快、愉悦的风味。

实施例8

利用气质联用仪(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和气相-嗅觉测定法(gas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对蘑菇类食用菌进行判别分析后,发现1-辛烯-3-酮,1-辛烯-3-醇,γ-十一内酯,二氢-β-紫罗兰酮,3-辛醇,2-辛酮,己醛,2-甲基丁醛,香芹酮,2-壬酮和苯乙醛等化合物是影响其风味的关键芳香化合物。尤其以1-辛烯-3-醇对其成熟度和风味影响最为重要。

对利用实施例1~3和对比例1得到的栽培基质培养得到的头茬双孢菇子实体进行风味检测,检测结果如图5和表7所示。

表7双孢菇子实体特征性挥发化合物含量(mg/kg)

由图5与表7可知,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栽培基质得到的双孢菇中的1-辛烯-3-醇,3-辛醇和1-辛烯-3-酮等8碳酮醇类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以t2组增量最为明显,其中三个关键化合物相对于对照组分别增加了552.2%、3410.2%和103.6%。结合感官审评的结果也支持上述测定结果,t2组茶渣双孢菇的鲜嗅和煮后风味、口感均最为浓郁。

由以上检测结果可知,本发明以目前市场上实施多年的,经过多次优化的鸡粪+秸秆+豆粕混合发酵栽培基质为对照,以不同比例速溶茶渣取代豆粕为处理组,通过对基质不同成分碳氮含量进行测定,推算基质发酵过程碳氮损耗来进行配方优化,从而获得优质双孢菇栽培基质配方,该配方在适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速率和产量的基础上,能够明显提升双孢菇的营养和品质特性,具有极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发明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涵盖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双孢菇栽培基质,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制备原料:秸秆、速溶茶渣、鸡粪、过磷酸钙和轻质碳酸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孢菇栽培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基质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秸秆100~110份、速溶茶渣15~25份、鸡粪25~35份、过磷酸钙0.4~0.6份和轻质碳酸钙0.2~0.3份。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双孢菇栽培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速溶茶渣中有效成分有粗蛋白、氨基酸、纤维素、茶多酚,咖啡碱和茶氨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孢菇栽培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速溶茶渣为速溶茶加工后所产生的茶叶废弃余渣。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4所述的双孢菇栽培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基质的碳氮比为16~20:1。

6.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双孢菇栽培基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所述秸秆、速溶茶渣预湿后,再与鸡粪、过磷酸钙和轻质碳酸钙混合,得到混合料;

(2)对所述混合料进行发酵,得到双孢菇栽培基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混合料的湿度为94~9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发酵包括依次进行的预湿堆料、堆制发酵和腐熟发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湿堆料的时间为5~7天;

所述堆制发酵为室内建堆发酵,湿度为93%,堆温控制在80℃,发酵时间为11~12天,期间翻堆3~4次。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腐熟发酵具体为:控制湿度在89~90%,升温至60℃保持8~10小时,然后降温至48℃,保持4天,随后降至常温,整个腐熟发酵周期6~8天。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孢菇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利用秸秆、速溶茶渣、鸡粪、过磷酸钙和轻质碳酸钙进行混合发酵来制备双孢菇栽培基质。实施例结果表明本发明具备促进食用菌菌丝生长,提高食用菌产量的技术效果,使用该培养基培育出的食用菌同时还具备营养均衡和特异风味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陈琪;祁奇;丁伟;张梁;周雷雷;宛晓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农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12.27

技术公布日:2020.04.10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