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校本化
落实新时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上海市曹杨中学校长、高级教师 杨琳
杨琳。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他们开始用审视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认识世界的成长阶段,技术的发展使他们能快捷地获取丰富生动的信息,简单枯燥的说教不仅起不了作用,往往还会引发抵触和反感。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立足于教育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来思考“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正如上海市教育大会提出的要“提升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感染力”“让价值观的‘盐’融入知识传授的‘汤’”。作为第一线的中学教育者,我们正在进行以下实践探索:
首先,认真学习和理解新时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刻内涵,为“如何培养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我们认识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两方面重要内涵:一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二是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问题,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成为我们探索校本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导向。
其二,创建适切的校本化育人载体,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有具体抓手和落脚点。例如,曹杨中学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基于人生存成长的环境生态,以大环境(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以及人自身心理环境)育人视角,培育学生与大环境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的责任担当意识和自主力行能力。构建了以国家课程、环境素养培育课程等为载体,以课程教学、实践体验、环境滋养、文化熏陶等为要素的育人体系,形成了由“责任担当”的校园“文化场”、“和谐共生”的校园“心理场”、“知行合一”校园的“实验场”构成的“环境素养培育”特色“育人场”,把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盐”融入日常教育的“汤”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育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素养。
其三,探索丰富的校本化落实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激发学生个性发展潜能。上海市教育大会强调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曹杨中学将“环境素养培育”渗透于基础型课程的教学,除了有效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外,真实生活情景的引入,促进师生从学习课程资源到运用课程资源解决实际问题,把探究作为日常的学习方式。构建了由跨学科、重体验的“环境素养培育”特色课程群,供学生自主选择。引导学生将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融入“环境素养培育”特色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促进学生聚焦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提高跨学科地运用所学知识来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其四,重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导向,摒弃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倾向,关注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要的参考是上海高考综合改革的一项非常有价值举措,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指示要求的具体落实。曹杨中学在实践中将对学生的环境素养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有机结合,建立了关注学生“五育”发展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而又和谐的发展。
面向新时代
推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上海市崇明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 吴卫国
吴卫国。
这次大会的召开对下一阶段上海教育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具体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结合会前准备工作与会中会后的学习,特别是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新时代学校教书育人的关键问题,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先导。我们的教育首先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关键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的教育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我们培养的人才一定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和责任担当的一代新人。为此,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史的教育;要在学科教育中有机贯彻德育教育;要将德育教育有机融入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全社会、全过程重视学生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始终以启迪智慧为重点。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培养目标和定位,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真才实学,具有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本领。上海市教育大会强调,我们的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使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善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要继续配合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优化和转变来推动教育的创新。我们要不断丰富学生的课程体系,通过基础性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通过丰富的拓展型课程实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教会他们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我们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反对被动式、灌输式教学,进而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机融合的生动局面。
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始终以五育并举为抓手。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培养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牢牢树立综合发展的理念,在做好德育、智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其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将体质健康作为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足开好体育课、体锻课,鼓励学生开展课外体育运动,着力引导学生养成爱好体育锻炼的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学校教育要切实加强艺术教育,通过艺术课、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大力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此外,学校教育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引导其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认知,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劳动实践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公益精神。
不断发展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
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 虞怡玲
虞怡玲。
作为参加上海教育大会的一员,有义务率先并带动身边的教育同仁,共同朝着上海教育大会指引的方向不懈奋斗、砥砺前行。
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只有靠优质均衡的教育,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都能享有人生出彩机会,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几代人的努力下,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成为市民认可的“家门口的好学校”,硬件优良,教师负责,学生学有所成,但这还远远不够,面对适应“每一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要求,我们有义务帮助更多家门口的学校办好。因此,近年来,黄浦区以学区化集团化为平台,放大优质资源的辐射效应,建立了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等5个小学协作块、格致教育集团等三个集团和世博学区等4个学区,以“政府牵线、校际牵手、互动交流、合作共赢”为理念,促进校际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合作攻关、协同创新、共同进步。比如,我们学校引领的协作块,就紧紧围绕如何优化学校教学、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这个核心问题,凝聚智慧,深入实践,不仅我们学校形成了校本的“133”质量保障体系,其中的“1”是指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让教与学的品质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第一个“3”是三个重点过程研究实施项目,包括“五彩童梦课程研发与实施”“允能教学的解析与反思”、“基于学习体验的目标细化”;第二个“3”是三项评价导向项目,即 “课程的认证与评估”“教师允能团队发展评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估”,协作块内其他5所学校也遵循各自的发展脉络与需求,拥有了自己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使学校持续提高教育质量有了制度性保障,既体现了“优质”的共同追求,又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特色。伴随着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推进,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涌现出来,上海市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显示,黄浦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质量优质均衡状况得到持续提高。面对上海教育大会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还要在不断集成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不断紧跟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让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好。
以评价改革促进教育提质增效。评价改革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领域和瓶颈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上海市教育大会突出强调“要扭住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深化改革”。教育部也期望上海能够在评价改革问题上贡献“上海方案”。对此,我们必须敢于“啃硬骨头”。近年来,上海多维发力,牵发联体,评价改革的积极效应不断涌现。比如,在教学评价领域,上海实施直接指向学生健康成长的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十项指数),就改变了长期以来以分数和升学率评价学校的惯性,强调“检测依靠技术、结论源自证据、分析产生转变”,应用科学评价改进教育教学。黄浦区也积极响应,成立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建立区域信息化评价平台,为信息化条件下的评价为学校发展提供专业支持。我们学校基于区域信息化评价平台,尝试探索校本化网络评价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诊断并评价每一位学生,助飞学生成长。又比如,上海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在小学阶段强调等第制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改进与激励功能,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业成果”的表现和进步;在中学阶段强调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推动学校、家庭更多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不再仅仅盯住分数。近年来,我们学校也架构了“教学评融合一致的实施框架”,基于课程标准细化学习目标,分别在学生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作业评价等环节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评价分析报告,全息还原学生的学习现状并提供后续发展的有效建议,促进学生不断进步。面对破除“五唯”的要求,我们将在家校合作平台、协作块研究平台上不断探索评价改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更好地以评价改革引领学校办学提质增效、学生发展生动活泼。
“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这是我们长期不懈努力的方向。
幼有所育
办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静安区芷江中路幼儿园园长、正高级教师 郑惠萍
郑惠萍。
有幸亲临现场参加上海市教育大会,聆听了大会精神,深深感到:上海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探索了重要经验——振奋人心;同时也认识到,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以及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强烈。
一、促公平,学前教育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养育、教育。
认真学习全国、上海市教育大会的精神,更加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幼有所育”的重要意义:幼有所育是补齐民生短板,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以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幼有所育既是公平概念,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也是质量概念,要求提供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为所有0-6岁的儿童得到更好的养育、教育。实现“幼有所育”要构建起庞大且完善的保育和教育体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面向未来的伟大工程。上海市教育大会为新时代“幼有所育”指明了前进方向。一流城市一流学前教育,上海学前教育正努力建设公益普惠、开放多元、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让老百姓获得更为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
二、重德育,学前教育要为儿童点灯。
上海市教育大会指出:德育要朝着大中小幼一体化努力,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有亲和力、感染力、见实效。立德树人是根本,学前教育要为儿童点灯。不要认为孩子还小无需关注,幼儿的德育不可缺位,儿童的精神世界不可能是闲置的,幼儿阶段恰恰是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期,爱祖国、爱周围的人,文明礼貌、团结友爱,遵守规则、甚至于乘车排队这些都是社会美德,让小孩子懂得并养成习惯。学前德育要把抽象的内容具体生动化,在生活和各类活动中引导儿童践行。
三、讲规律,学前教育要姓“幼”。
上海市教育大会提出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并用生动形象的话语道出教育改革要尊重规律。有些焦急的家长无视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处处想让宝宝“超前抢先”,认为玩没有带给孩子发展效应,没有直接教或训练所带来的效果那么及时、确定、清晰可见,甚至出现0-3岁的孩子也在学拼音、奥数等学科类知识。其实这个年龄的孩子最好的早教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在生活游戏中潜移默化。因此我们要回归学前教育的本原,学前教育要姓 “幼”,要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玩是孩子幼稚心理的特征表现,玩的行为就是幼儿特有的样子,玩就是让孩子像孩子的样子生活。学前阶段,游戏是儿童的权利,没有游戏就没有儿童的童年,没有游戏就没有完整健全的儿童。我们幼儿园创建的低结构活动范式,获得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就是让孩子在玩中学、做中学、生活中学。
四、向未来,学前教育促使孩子智慧化。
上海市教育大会指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面向未来,发展智慧教育,智能学习。学前教育在关注满足当下儿童快乐幸福,同时也应该为未来做准备,学前教育不仅仅使儿童知识化而是要促使其智慧化,要强调儿童思维品质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