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业是保障食品安全、优化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日照市海洋资源丰富,水产养殖具有先天优势。2022年,日照市水产品总产量46.8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29.7万吨,约占水产品总产量的63.5%。
近年来,日照市水产养殖户因地制宜践行“大食物观”,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化为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积极推进水产养殖模式转型升级,在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和保障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作了诸多探索。
□ 本报记者 丁兆霞 吴宝书
虽然今年虾价低迷,每斤南美白对虾的价格同比下降了30%,但在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两城街道,对虾养殖大户王冰雨的养殖利润依旧比附近其他对虾养殖户可观得多。
“更换了两台新款空气悬浮增氧机,一季虾养3个多月,一台机器就比以往省出了大约1.1万元电费,省的就是赚的。”王冰雨说,虽然新机器价格稍微贵点,但一年多的时间就能把买机器的钱省出来,从长远看,养殖成本有很大的节省空间。
产量也是个安慰。对虾一生蜕壳约50次,每蜕壳一次,就意味着对虾又长大了一圈。这期间,水体中的溶解氧能否含量高且稳定就极为重要。如果量少而多变,会造成对虾的软壳或者蜕壳不遂。“新更换的增氧机,不光省电费,而且出氧均匀。”王冰雨计算过,一个30平方米的养殖池,最近这一季出了六七百斤虾。“虾苗掉苗率低,个个长势喜人。”
王冰雨的水产养殖基地新上的空气悬浮增氧机,是鸿陆智能科技(山东)有限公司研发的。据该公司科技人员介绍,这款增氧机环保,维护简单,运行时噪音低至80db以下,无须加润滑油,可在350V低电压下长期可靠运行,保证养殖池的氧气含量均匀且充足。另外,产品配置5.5kw~55kw多种功率类型,可为不同规模的养殖企业提供定制化实施方案。
尝到甜头的王冰雨,最近计划再上两台空气悬浮增氧机,10月17日,王冰雨打电话联系厂家。王冰雨告诉记者,对水产养殖来说,夏天电费占养殖成本的1/4,冬天要占到1/3。越早用上新设备,省费就越多。
在东港区涛雒镇,禹海红旗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也有水产养殖增产增收的妙招。
他们引入的是工厂化循环水海水鱼养殖技术。走进禹海红旗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养殖池、运转有序的循环水设备,一尾尾石斑鱼、红加吉鱼等在养殖池内成群结队地穿梭游弋。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统一布置进排水管网、统一尾水处理,可有效解决传统养殖模式地下水过度开采、尾水排放不达标、近海污染等难题。”公司总经理赵奎峰算了一笔账:一个养殖池需要40立方米水,按传统养殖模式,一天更换6遍水,就要用掉240立方米水。采用循环水养殖技术,每天只需添加5%~10%的新水,一池水经过过滤、消毒杀菌、生物净化、调温、增氧等环节后循环使用,极大地降低了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水体面源污染,实现清洁生产、高效节约水资源。
脱离了“靠天吃饭”的不稳定因素,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还能够精准控制池水的温度、溶氧等各项指标。在禹海红旗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监控室,溶氧及温度曲线、水质实时数据、设备状态等数据一目了然。
“我们养殖的品种主要是石斑鱼,石斑鱼是南方鱼种,对环境条件的变化非常敏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可以给‘南鱼北养、南鱼北育’的鱼种提供一个合适的生存环境,提高了它们的成活率。”赵奎峰介绍,工厂化养石斑鱼,每立方米产出35公斤,可比传统养殖模式效益提高3~5倍。
东港区涛雒镇党委书记陈彬介绍,该镇水产养殖面积已达6万余亩,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鱼苗养殖基地。随着规模的扩大,资源、环境容量等约束性因素对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一步,将加快工业余热利用和新型养殖机械推广等步伐,提高单位养殖面积的科技含量和产出效率,推动工业化养殖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