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仕立整理即将运往印尼的生产用具。
福州新闻网6月4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黄洋 文/摄 通讯员 于文影)昨日,在坑园镇下屿村,南洋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郑仕立正拨打手机,他要和运输公司确认车辆到达的时间,眼前的100多张渔网、1000多片篮盖,以及发动机、增氧机等,当天要拉往码头,运往印尼巴淡市。
“我这次回来主要是采购生产用具,用来扩大生产规模,在印尼这些产品价格很高。”郑仕立告诉记者,他长期生活在印尼巴淡市,一年只能回来一次,这次回来要尽快将物品采购完毕,“去年我们投放的560箱东星斑、青斑等高档石斑鱼苗,共收获6.5吨,在印尼市场上很快就销售一空”。
下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郑德钗介绍,在坑园镇,池塘滩涂养殖、网箱养殖和浅海养殖占农业总产值的98%,其中下屿村从事石斑鱼、大小黄鱼等网箱养殖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还建起了坑园镇第一个石斑鱼育苗场,实现了育苗、养殖、销售一条龙。
2003年开始,随着可门港区开发战略的实施,如何解决失海养殖户劳动力转移问题迫在眉睫。通过镇政府搭桥,下屿村村委接触了参与可门港区开发建设的印尼三林集团,后者对发展近海网箱养殖项目很有兴趣。随后,三林集团与南洋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在新加坡成立华新渔业控股有限公司,一方负责当地的运营协调,一方负责生产养殖,风险共担,资源互补。
“根据相关消息,中国人一年要消费石斑鱼3000多吨,其中约三分之一需要进口。印尼巴淡市加朗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无台风,这里还从未开发过网箱养殖项目。”郑仕立说,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海外优越的养殖条件,让手握养殖技术的下屿村人看到一条传统渔民未曾想过的创业路,“利用国外的海域投苗养殖,等鱼儿成熟后,再‘回游’到国内市场,在老行业实现新梦想。”
全新的生产环境,全新的经营模式,一年的海外开疆扩土,郑仕立喜忧参半。相比国内近8个月的生长周期,首批投养的石斑鱼只用了6个多月,便长到了一公斤。但是,前期设想的育苗厂却因为种种原因迟迟没有建成,每6个月扩大一次生产规模的计划也未如期实现,“石斑鱼养殖的前提是鱼苗,只有解决了育苗,才能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郑仕立说。
不过,眼下暂时的困难并没有难倒这些赴海外搞起养殖的下屿村人。郑仕立说,目前他们一方面采取海钓、向当地渔民收购等方式,就地扩大鱼苗来源;另一方面,通过三林集团的协调,在印尼另一座岛屿附近租下一片海域,准备异地建厂,成功后再移植回巴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