懈奋斗。《志苑》 1991年第4期水稻亩产 “四万三” 是怎样吹上天的汪福绥王荫之1958 年 8 月 21 日, 安徽繁昌县东方红三社柯冲生产队放了颗水稻亩产四万三千斤的特大 “卫星” 。 《繁昌报》 、 《芜湖报》 、 《安徽日报》 均发了号外, 不久, 《人民日报》 也发了消息。30 年后的今天, 我们自然不会相信这种 “神话” 。但回顾一下, 水稻亩产 “四万三” 是怎样吹上天的, 颇能发人深省。为此, 我们走访了当年芜湖地委驻东方红三社工作组成员 A(他不愿意披露, 故隐去其名) 。这位同志年已花甲, 满头白发, 一时陷入了痛苦的回忆中——我们地委工作组一共 3 个人, 于 1957 年底, 进驻繁昌县东方红三社, 主要任务是 “发展大好形势” 。东方红三社以种植水稻为主, 特别是柯冲生产队, 紧靠县城, 平展展的一片良田, 条件很好。第二年开春, 播种、 栽秧、 耘田, 因风调雨顺, 水稻长势确是很好。7 月间,省委某部门一位领导来东方红三社视察工作, 问我们有什么打算?我们考虑了一下, 回答想放个水稻 “卫星” , 亩产多少不敢说。 来者听罢, 肯定我们放 “卫星” 方向是对的, 指出胆子要大。

进入 8 月份, 各地水稻亩产万斤的 “卫星” 已陆续见报, 对我们震动很大。 怎么办? 我们想到领导上临走时的话, “胆子要大” , 心想人家能放 3 万多斤的 “卫星” , 我们为什么不能放个更大的?那些日子, 我们几个人成天就想着放 “卫星” 。但一想到放几万斤的大 “卫星” , 心里直发悚, 乖乖, 这么多稻谷到哪里去弄?说来也巧, 我们住地就在柯冲生产队, 大门外那平展展的 40 亩稻田, 稻子已快成熟。同我们住在一起的一位农技员估测了一下, 每亩可产千斤。于是, 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干脆把这 40 亩稻禾挖出全放在一丘田里, 放它个“四万斤” 的 “卫星” 。这个设想得到领导同意后, 便连夜行动, 付诸实施。在 A 的划火的抽烟间歇, 我们提了个问题: “黑夜黑古隆冬的, 挖稻禾并棵白天干不是一样吗? ” A 摇摇头: “哪能一样?这又不是光明正大的事, 只能偷偷摸摸地干。 ” 对呀, 夜幕可是块遮丑布!A 接着说:“那天晚上, 我们组织了 200 多名精壮劳力, 都是从各队抽来的积极分子, 工具是铁锹、 禾桶。挖起的稻禾, 连泥带水装在禾桶里, 运到选好的 “卫星田” 里。我记得, 那晚还派民兵站哨, 不准闲人接近。通宵达旦, 才把 30 几亩的稻禾挖净, 并棵在一起。快天亮时, 打扫完 ‘战场’ , 消灭掉 ‘痕迹’ , 个个都象从泥塘里爬出来的, 因为他们是当作一项庄严的 ‘政治任务’去干的。 ”・293・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