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文档.网上教学经验分享 “摸着石头过河〞——说说我们的直播答疑课对于思想保守、不太具备创新精神的我来说,用钉钉直播的形式来上课不啻为一次庞大的挑战。然而,人生之中随时都可能面临挑战,总要大胆尝试做一次第—个吃螃蟹的人——吃不吃得着是其次,会不会吃却是关键——就算硬着头皮上直播,认真备课总归不错。于是,备课就成了我和许多老师开始时每天最耗时的“功课〞。我们学校网上教学采取的是“名师课堂+直播答疑〞的形式,学生先听省级名师的课,然后老师再在钉钉平台上通过直播来检测答疑,及时查漏补缺,稳固提升。可即便如此,一个多月的课上下来,还是可以比较清楚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阶段:跟随名师“名师课堂〞不是只讲给学生听的,老师也是需要听课的。除了作为教师自身学习提升的一种途径,更重要的是为之后的直播答疑做打算。我的备课,最开始很有点“依葫芦画瓢〞的意思,总是小心翼翼、畏惧出错,所以一切思想和行为都被限制住,只同意自己在“规定框架〞〔名师的思路和教师用书〕内完成“规定动作〞〔教材和名师讲课涉及的内容〕。于是,这样的课堂很难表达老师自己的思想、理念,也很难表现出学生的生动、鲜活。因为,老师几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搬运工〞,所做的工作只是认真清点每一项“货物〞〔相关知识、能力训练〕,再从中筛选出哪些是必须“搬运〞的〔因为直播答疑时间有限,前期只有20分钟〕,然后兢兢业业地把它们从名师课堂、教师用书和教材上,再搬到直播答疑的课堂上。
一方面,老师无比尽责地想要把更多的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课堂容量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学生又无法像在教室里上课那样,时刻处于老师的视线范围,而互动交流、评价反响又不比在学校上课时那样〔有网络原因,也有学生不适应这种形式、不愿参与或开小差的情况〕,可以“即时即刻〞地发生。所以,结果也显而易见,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老师也似乎坐实了“搬运工〞“满堂灌〞“一言堂〞等名号。整体看来,这情形难免让人焦虑。第二阶段:自我调整不管如何焦虑担忧,大约一周以后,我和学生都根本上适应了这种形式。特别是我,总算感觉自己紧张僵硬的大脑开始恢复正常思考,各种想法也不断冒了出来。事实上,名师课堂讲课的速度非常之快,因为省去了阅读思考、商量交流、课堂问答、练习检测等时间,短短二十分钟包含的信息量其实非常大,并不是每个学生当时当下都能听懂,更别说消化汲取、内化提升了。根底有好坏,能力分上下,还有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和思维的活动并不是“同步〞的。所以,备课时我们〔我和同头班的朱老师〕就会特别关注这一点,在确保教学思路不偏离,重难点〔一般指单元语文要素及课后题〕必须呈现的根底上,开始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同时对名师所讲的内容进行筛选,甚至是再设计、再补充〔补充资料,丰富内容〕,特别是把目光焦点转向中等和后进学生,通过提问、检测等形式,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
这样一来,在直播答疑的课堂上,感觉老师的思路更加清楚,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也较之前有了很大改进,并且成功扭转了一局部学生的学习态度。然而,这样的课堂仍旧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学生方面,通过提问、检测和作业,会觉察有不少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并不扎实,其中甚至包含优等生。这就对老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阶段:尝试创新既然经过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尝试,对于钉钉直播老师们〔包含我自己〕也逐渐有了信心。但现时毕竟不同以往,过去在一间教室里上课,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直接进行“对话〞,产生思维的碰撞——商量交流、合作学习、随时抽查检测等,特别是对学生的反响,老师完全可以在第—时间得到信息,并及时作出反响和调整。但现在教学的方法变了,所处的空间变了,交流互动的方法也变了,而这种改变往往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虽然这是一种必定,但我们还是要想方法,通过精备精讲、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等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尽量保证其学习行为的有效发生。怎样到达这一目的呢?在精心备课的根底上,我们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微课、名师课堂〔直播或回放〕、动画、音频等,巧妙穿插进直播答疑的教学环节当中,使其在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生动思维等方面有效地发挥作用,进而提升直播答疑的整体质量。
例如,在习作直播答疑的时候,我就把找到的微课资源引入了教学,效果还是可以的。这样的微课一般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动画形式,首先就起到了吸引眼球的作用,而且时间都在五六分钟左右,不会太长,能够保证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再者,微课制作精良,重难点十分突出,且言语浅显易懂,往往直入主题,在轻松愉悦的师生互动中,逐渐呈现本次习作的要求、重难点、范例和方法指导等内容,比较易于学生接受和把握。不过,对于那些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