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蛙养殖美国技术现状_美国蛙养殖技术_蛙养殖美国技术要求

箭毒蛙体型小,通常长仅1~5公分(0.5~2寸),但非常显眼,颜色为黑与艳红、黄、橙、粉红、绿、蓝的结合。栖居地面或靠近地面,全部属于毒蛙科(Dendrobatidae),但并非所有170种都有毒。箭毒蛙具有某些最强的毒素。这种两栖类身体各处散布的毒腺会产生一些影响神经系统的生物碱。

生活习性

美国蛙养殖技术_蛙养殖美国技术要求_蛙养殖美国技术现状

箭毒蛙有特殊的育幼行为。雌雄的交配常发生在栖生于倒木上的凤梨科植物附近,这不是箭毒蛙欣赏花的美丽,而是因为这些植物轮生的叶片构造出一个小“池塘”,为蛙卵提供了发育的场所。雌雄交配,雌蛙将卵产在积水处,卵一旦发育成蝌蚪,雌蛙便将蝌蚪从地面分别背到树上不同的有适量积水的凤梨科植物的“池塘”中,(因为蝌蚪是肉食性的,两个蝌蚪在一起会自相残杀)并吃下未受精的卵做为蝌蚪的食物。

种群分布

箭毒蛙科有6-8属130-170种,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在夏威夷,他们曾作为抑制蚊子的生物武器而被引进。分布于拉丁美洲从尼加拉瓜到巴西东南部和玻利维亚一带。箭毒蛙主要分布于巴西、圭亚那、智利等热带雨林中,通身鲜明多彩,四肢布满鳞纹。其中以柠檬黄最为耀眼和突出。

人工饲养主要食物

箭毒蛙的食物以残翅果蝇、蚂蚁和蟋蟀为主,所以食物的准备并不困难,箭毒蛙的

蛙养殖美国技术现状_美国蛙养殖技术_蛙养殖美国技术要求

毒性主要来自它们的天然食物,主要是蜘蛛类,蜘蛛的毒性会被箭毒蛙吸收转化为自身的毒液,所以最好不要饲养野生的个体,毒性很强。虽然不会致人于死,但是潜在的危险性还是很高。不过在饲养六个月以后也会逐渐失去毒性。而人工繁殖的个体就不会有毒性,至少不会影响人体。特别要注意的是切勿把野生个体与人工繁殖个体混养,因为野生个体的毒性会导致人工个体中毒致死。

环境布置

美国蛙养殖技术_蛙养殖美国技术要求_蛙养殖美国技术现状

只要环境布置恰当,箭毒蛙都是不难饲养及繁殖的蛙类,其中又以钴蓝箭毒蛙,染色箭毒蛙和迷彩箭毒蛙最适合做为初学者饲养的对象。还有黄带箭毒蛙也是平易近人的品种。因为这些种箭毒蛙都是色彩华丽,体型较大,适应力强,生性活泼,当然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种类。在美国有五成的箭毒蛙迷都是养这几个种类。但是钴蓝箭毒蛙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它没有任何色彩变异的个体,是个很单纯的种类。其他箭毒蛙大部份都有许多不同的体色变异。箭毒蛙都是日行性地栖型动物,但是具有树栖的倾向,因为它们的蝌蚪多半都是在植物叶片间或是树洞中的小水洼中长大成蛙的,所以树木对它们来说是觅食与躲避敌害的地方。

饲养箭毒蛙的环境以潮湿的环境为主,缸壁最好贴上吸水的材料如树皮,棕梠纤维或蛇木片

蛙养殖美国技术要求_美国蛙养殖技术_蛙养殖美国技术现状

等,上面再种上凤梨科植物,地面上布置小水洼和落叶或棕梠纤维,并种上植物,湿度保持80-100%,最好装设自动喷雾器,早晚喷雾一次,温度保持24-30度间,夜间可以降低3度左右以产生温差,由于箭毒蛙也常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山丘地带,所以不适合高于30度的高温,在台湾夏天必须注意通风与降温。值得注意的是箭毒蛙并不适于群养,如果多只成体同养在狭小的空间中,雌蛙会互相打斗致死,特别是有雄蛙在场时。初学者最好单独饲养或成对饲养。如果是幼蛙就比较没有这种问题。由于箭毒蛙的脚趾上有吸盘,所以很善于攀爬,虽不至于爬上玻璃表面,但是粗糙表面都可以轻易爬上去,所以饲养缸必须加盖以防止脱逃。

保护级别

在已知的5743种两栖动物中已经有1\3,包括花箭毒蛙都被列入了世界保育联合会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中。由于人类破坏、真菌疾病、气候变化、栖息地的消失以及污染等原因,蛙、蟾蜍以及火蜥蜴等两栖动物的数量正在迅速下降。

据《科学》报道,截止2013年世界保育联合会正计划组建一个两栖动物保护联盟。该小组将通过国际研究、保育以及立法来组织全球性两栖动物数量下降危机 。

1.花箭毒蛙由于身上长有鲜艳的花纹而得名,是箭毒蛙科中最大的种类,能够长到2英寸(5.08厘米)长。这种蛙身上所显现出来的各种颜色和花纹是在南美东北部高地色彩斑驳的生活环境中而形成的。

2.由于缺乏色素沉着,玻璃蛙的内脏、骨骼以及肌肉透过皮肤清晰可见。截止2013年,大约有

蛙养殖美国技术要求_蛙养殖美国技术现状_美国蛙养殖技术

138种玻璃蛙生活在中央雨林以及南美地区。

玻璃蛙的成体生活在树上,有些种类会将卵产在溪流之上的叶片上。当卵孵化出来后,蝌蚪们就会掉入下面的水中,直到在水中长出了四肢后,再跳回树上。

如玻璃蛙一类的两栖动物被看着是指示物种--它们的数量多少反映出整个环境状况的好坏。由于采伐和农田开垦破坏了它们的雨林栖息地,已经有许多玻璃蛙品种被列入了世界保育联合会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

3.斑背毒蛙这种醒目红色或橙色皮肤的对潜在的捕食者而言是个危险的信号。这种蛙生活在南美亚马逊河盆地南部雨林地面的落叶堆上。

采伐、火灾和非法宠物交易都威胁着这种蛙的数量。《科学》上周公布的一项政策报告称,从1980年至今,两栖动物物种的灭绝数量已经从9种上升到了122种。

4.绿色箭毒蛙原产于美洲中部和南部,后在1932年为控制蚊子的数量而被引入了夏威夷的瓦胡岛。这种蛙将卵产在森林地面的落叶上。当卵孵化出来之后,雄蛙会将蝌蚪带入水中。

由于栖息地的流失以及非法宠物交易,使得这种蛙种也登上了世界保育联合会濒危物种红色名单。

物种毒性毒性毒理

人们作了一系列复杂的研究之后才知道,这种蛙毒物质属于一种甾体类毒素,能够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其主要作用形式是:当箭毒用于轴突内部或外部,都可以引起轴突不可逆的去极化,降低电位作用幅度,阻碍动物体内的离子交换,使神经细胞膜成为神经脉冲的不良导体,这样神经中枢发出的指令,就不能正常到达组织器官,最终导致心脏停止跳动,而且无有效应急措施。不过,箭毒蛙的毒液只能通过人的血液起作用,如果不把手指划破,毒液至多只能引起手指皮疹,而不会致人死命。聪明的印第安人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捕捉箭毒蛙时,总是用树叶把手包卷起来以避免中毒。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文明人”闯入箭毒蛙的世界并将它们作为宠物带到城市里。悲惨的是箭毒蛙极其脆弱,对食物及生活环境的温、湿度亦要求严格,因此,它们一旦被带出雨林,就意味着末日的来临。箭毒蛙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威胁!

具体举例

箭毒蛙家族中兰宝石箭毒蛙具有非常高的毒性,它们绚丽的体色使潜在的掠食者远远避开。它们足部没有蹼边不能在水中游动,因此不会出现在水生环境中。

草莓箭毒蛙的毒素比其他箭毒蛙物种要小一些,但是草莓箭毒蛙的毒素会使伤口肿胀并有燃烧炙热的感觉。

美国蛙养殖技术_蛙养殖美国技术要求_蛙养殖美国技术现状

黄金箭毒蛙则是箭毒蛙家族中毒性较强的一种,一只黄金箭毒蛙的毒素足以杀死10个成年人。

最毒的种类是哥伦比亚艳黄色的Phyllobatesterribilis(叶毒蛙属),仅仅接触就能伤人。毒素能被未破的皮肤吸收,导致严重的过敏。当地人民并不杀死这种蛙来提炼毒素,而只是把吹箭枪的矛头刮过蛙背,然后放走它。

相关事件毒性研究

2013年,英国专家成功繁殖了一种珍稀的青蛙物种,它具有极强的毒性,释放一次毒液便能杀死10人。

这种蓝色毒箭蛙体长仅2.5厘米,通常生活在哥斯达黎加和巴西热带森林中,但由于人类活动,它们的生存遭受到威胁,栖息环境面临着人类的破坏。英国尔福特北斯罗普郡学院的动物学家在实验室成功培育出这种致命毒蛙,该项目负责人动物学家西蒙·梅特卡夫(Simon Metcalfe)说:“虽然在一些情况下蓝色毒箭蛙能够产卵,但学生们并未成功地使蛙卵孵化成为蝌蚪,在实验室蛙卵总是发霉,或者发育不成型。经过研究蓝色毒箭蛙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和它们的孵化行为,我们进行了一些孵化调整,最终成功孵化出第一窝蛙卵。”

梅特卡夫称,我们的研究工作现已取得成效,第一批蓝色毒箭蛙蝌蚪已脱离水栖环境,能够在干燥的陆地上爬行,现已完成从蝌蚪至青蛙的过渡生长。

在2013年,尔福特北斯罗普郡学院获赠一对雌雄蓝色毒箭蛙,一旦这对青蛙产生受精卵,研究小组将把它们放入池塘中,12个星期之后将成长为幼蛙。

研究人员将温度调节在27摄氏度,照射紫外线,营造这种青蛙的自然栖息环境,尽管蓝色毒箭蛙的剧毒性令人感到畏惧,但进行繁殖实验的学生们并不害怕,蓝色毒箭蛙仅在吞食某种有毒树皮和野生昆虫之后身体才会产生剧毒。

走私截获

2014年8月14日,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获悉,浙江首次截获4只活体箭毒蛙,是全球毒性最强的物种之一。浙江检验检疫局萧山邮办的现场工作人员11日在对进境邮寄物进行查验时,从一件来自香港的邮包中查获4只活的类似蛙科动物。经初步鉴定为箭毒蛙。而寄件人在面单填写上采用了虚假申报的手段,声明内容物为布公仔。1

美国蛙养殖技术_蛙养殖美国技术现状_蛙养殖美国技术要求

据悉,寄件人将箭毒蛙分别装在4只塑料盒中,盒中铺设了含有水分的棉垫,并在邮包中放置了凝胶低温袋,创造适温潮湿的环境以确保青蛙在邮寄过程中能保持活力。1

2015年9月,北京出入检验检疫局邮件办国检人员利用关、检X光机“一机两屏”查验模式,在一件来自香港的进境邮包中查获1只活体蛙科动物,经鉴定为世界上毒性最强的物种之一——箭毒蛙。这是北京口岸首次截获活体箭毒蛙。2

2016年4月15日,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再次截获全球毒性最强物种之一——箭毒蛙活体,共计10个,经鉴定分属三种:钴蓝箭毒蛙、火焰箭毒蛙和黄金箭毒蛙。34

此次截获为国检人员在对入境EMS国际快件开展现场查验时发现的。该邮包寄自波兰,申报为“衣服、礼物”的可疑邮包,经开箱查验,发现邮包内含10个塑料圆柱盒,均装有蛙类动物活体,为躲避X光机查验塑料圆柱盒外有衣服、报纸等包装物包裹伪装。国检人员遂依法对这批禁止邮寄进境物进行了截留处理,并立即送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鉴定。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