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研究生助教,我在本学期主要负责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第三小班,全程参与了课堂教学和研讨活动。就开设立意和课程难度而言,《人文社科经典导引》都达到了相当水平。一个学期之内涉及中学与西学共十二部经典,如何能撮其要旨、举重就轻地讲解、答问和组织研讨,对于教学团队而言,的确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在导引课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基本模式下,助教作为研究生助教,我在本学期主要负责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第三小班,全程参与了课堂教学和研讨活动。就开设立意和课程难度而言,《人文社科经典导引》都达到了相当水平。一个学期之内涉及中学与西学共十二部经典,如何能撮其要旨、举重就轻地讲解、答问和组织研讨,对于教学团队而言,的确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在导引课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基本模式下,助教直接负责于对应小班的学生,在配合教学安排、开展学生研讨、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都应当主动、积极地发挥作用。
助教工作中需注意的基本事项
01
担任课程助教,需要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宗旨和基本课程安排有充分理解和掌握。研究生助教已经历从基础教育、到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不同阶段,因此在平时学习和科研中,对“博雅”应当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参照通识教育中心下发的相关材料(如教材导言部分尤为重要,助教同仁可着重参考),应当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把握课程目的。结合本学期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来看,通识课程旨在拓宽视野、打破中学教育下形成的僵化认知和思维方式,进而培养完整人格,对于初入大学的新生而言确实是必需的一课。由于新生尚未对高等教育有较深理解,加之可能有部分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影响,学生中存在认为通识教育(及一些非专业课等)属于“无用的水课”等先入观念。(在本班教学实践和与其他专业新生的交流中,这一情况时有发现。)因此,阐明课程主旨、树立学生认真对待通识课程的态度,就成为了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除了授课教师在开课之初阐明课程目的已外,在课后交流和研讨课上,助教仍要多用一些功夫对此进行讲解,并在以研讨课为主的教学环节中贯穿这一基本精神。
此外,在开课前的假期,收到教材的助教即需通读学习教材,如其中有选文出自未读过的经典,则应尽量通读原著,并参阅相关研究文献,确保自己对课程内容有充分了解。再结合随堂听讲,不断提高自己对本门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以此为解答学生疑惑、组织安排研讨奠定坚实的基础。每次研讨课前,助教需要做好充分的备课,这些准备工作将主要应用于讨论课上的点评总结环节。只有自己对课程内容有足够的理解,才可能有足够的能力引导学生,并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负责。
助教一方面需配合好老师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则要对学生负责。因此,助教需协助教师做好课前准备(提前20-30分钟到教室,助教组至少有一位同学在课前协助调试设备),与授课教师保持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生情况,并落实教师的课程安排。同时,助教需为同学们的课程学习提供帮助和引导,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及时予以回复(尽量详细和耐心)。在大班总群以外,还应建立所负责小班的班群(至少应有QQ群),通过班群等途径及时发布课程通知和各项安排(如大班上课和研讨课的时间和地点、预习提醒、作业要求和其他需要学生配合的工作等等),并可以通过这一方式了解学生情况,从而更好的开展工作。同时,助教还应将自己的联系方式提供给学生,方便与学生沟通交流。广义而言,助教同属于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同样应具有师者之心。在教学活动中,助教需要主动去了解和理解学生,欣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关爱和鼓励。作为学生,我们曾经也和他们一样经历初入大学的阶段,同样也经历过刚刚脱离熟悉的环境和学习模式、又对高校的学习生活等都不甚熟悉的时期。因此更需理解自己的学生,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帮助和真诚的关爱。
小班研讨的基本流程与经验
02
研讨课作为导引课程的重要环节,起到补充大班教学、深化对经典文本理解的作用,同时也是助教负责的主要部分。由于人文导引是新开设的课程,本学期各小班以大班授课教师的安排为主,参照通识教育中心制定的基本模式,进行了各自独特的探索。
在基本模式下,我所在的政管院小班采用seminar形式,按照西学(何元国老师)与中学(廖璨璨老师)两位教师的安排,在两大部分的研讨中,就如何确定研讨选题进行了不同的尝试。西学部分的研讨课中,我所负责的小班同学(24位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在每单元第三部(即最后一部)经典的大班教学课后开始自行选题,于研讨课前一周内上报各组题目,再准备发言大纲和ppt,在研讨课上进行展示。在旁听了政管院各小班第一次研讨课、并了解助教反馈后,何老师要求各小班在今后选题时兼顾本单元所有经典篇目,保障所学内容都能得到讨论。同时,各小组的选题需紧扣经典篇目主题,提前上报助教,由助教审阅题目可行性(是否过大/过小/跑题等等);选题通过后,再撰写本组发言大纲,交由助教审阅通过(主要保证论证逻辑、论据材料等无漏洞、无知识性错误,并提出完善建议),再以此开展研讨课。这样的安排确保了研讨课的效率和质量,在准备阶段就能在助教的协助和引导下消除大部分“硬伤”,也能够通过和学生讨论起到启发和引导作用。在我们小班此后的研讨中,本项工作一直执行。
中学部分授课的廖老师则根据先前班级的经验,调整了选题方式,即由同学们提出本单元所有经典中感兴趣的问题,再经学生投票,确定各小班同学最想讨论的主题(1-2个),小组围绕着总主题选择不同侧面开展研讨。这种方式能够确保一堂讨论课主题的集中,能够针对同学们希望探索的话题,从不同侧面出发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
助教小班的研讨流程基本参照通识教育中心的方案,我在课前根据各小组选题排出发言顺序(讨论前在群里公布),课上依次发言(小组每位同学都要担任一次主讲人,其他同学也要参与讨论活动)。讨论正式开始前,我会对本次选题情况进行简要介绍,指出对审阅选题和大纲时发现的问题、并对普遍性的问题简要讲解,进行共约5-10分钟的引入。每一小组发言完毕后,由上一组同学现场提问(第一组的展示由最后一组同学提问),发言组(不一定是发言同学)回答。在小组问答环节后,我会对发言组的展示和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总结该组发言基本理路,对于闪光点给予肯定,并指出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扩展。我在审阅选题和大纲时发现的重要问题,会穿插在研讨课的点评总结环节进行讲解。在适宜的主题和讨论内容下,我也将从该组(或结合几个小组)的发言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就要求助教在讨论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首先,助教自己需要理解该部经典的基本主旨,再主要围绕学生涉及到的选题方向查阅文献(来自人文学科的助教应该对这些内容比较熟悉,此前应该已经有大量积累),确保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基本覆盖学生讨论中涉及的所有内容。
同时,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课的过程中,助教也应讲解学术资源检索的基本途径,逐步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言必有据的严谨精神,学会使用学术语言。研讨课也是助教与本班学生面对面接触和交流的主要时间,助教可以充分利用研讨课的机会,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状态、知识掌握情况和总体水平。组织研讨课不是简单的“看场子”工作,助教必须主动介入,有针对性地主动开展一些教学工作,对学生可能存在的漏洞和偏差进行补充和讲解。这项工作可以在小组展示后的点评中进行,亦可在研讨课前或课后留出五到十分钟,对一些重要内容进行专题性的讲述。
反映出的问题: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过渡
03
人文导引课程的开设,恰在学生逐渐适应高等教育新模式的过渡时期。正处在高中至大学的转型阶段,大一新生的学习与思维模式大多仍未完全脱离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窠臼,其专业学习尚未开始,对人文学术的研究理路又极为陌生。从大学新生的表现,也可约略窥见中学基础教育的一些情状;要做好高等教育工作,也应当从这一情况出发,引导学生逐渐过渡和适应。
在研讨课的开展中,明显能够看到学生对中学教材内容的大量依赖,尤其是政治和历史两门高中课程。很多发言内容都明显出自中学教材,有时一堂课能齐集四本政治必修。凡引历史作为论据,则问题迭出,排除本身对史实的不了解以外,还存在主观曲解史实迎合论点的现象,对很多问题的认知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论证结构则带有解答高考题目的痕迹,分析角度十分套路。研讨课所做的大部分评点内容,都是在更正大量因远远落后研究前沿而出现偏差的认知、纠正既往形成的僵化认知方式。在既往中学考试模式和高强度的应试训练下,形成这种思维惯性原本无可厚非。而不能开放思维、接受多元的真实世界,动辄乞灵中学课本,试图用既往取得成功的应试套路来“简便”“高效”的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可能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重要阻碍。
认识并结合好本科新生的特点,应是开展好这门课的重要一环;而该课程作为甫一入学即开展的通识教学,亦应当注重思考方法与研究理路的引入,并以此引导本科新生更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如果学生能够因这门课而逐渐脱出成见的桎梏、开始接触和认识到更加开阔的世界,那么我们的工作也就是有意义的。
在对本门课程的参与中,我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了十二讲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这些经典文本的理解,对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完整的人格亦有很大助益。同时,在一学期的助教工作中,我也确实体会到了同时做好教学工作和个人研究学习的难度,也因此对高校教师的工作日常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而在一学期的相处中,能够见证我的学生取得进步、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我也从心底感到万分欣喜。希望这些可爱的学生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在珞珈山下成长为英才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