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的大片空地,不盖猪舍,却种草。这是阳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光平的养猪经。

杨光平的养猪场在平潭综合实验区芦洋乡的野鹅山。杨光平站在两米多高的牧草旁,一边指挥工人割牧草搬草,一边用力掰断一棵草放进嘴尝。“味道不错,甜甜的口感好。”杨光平嘿嘿一笑。这天刚好省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牧草专家陈钟佃下乡来查看牧草的生长情况,杨光平赶忙和陈钟佃聊起下一步牧草的种植计划。“明年我打算缩减猪场内的果园,将牧草面积扩大到1000亩”。

杨光平是土生土长的平潭人,1993年,开办红山畜牧公司,开始规模化养猪。“那时平潭养猪的人很少,更谈不上规模养殖。岛上猪肉基本依靠岛外供应。每逢节假日,猪肉供应紧张。有时遇上台风天,交通不顺畅,猪拖到码头就死掉,商贩们都急得跳脚”。

刚开始,杨光平圈地100多亩,专门从省外引进200头猪苗。由于经验不足,再加上注射疫苗不到位,不少猪病死,两年的时间里,杨光平亏了一半。

杨光平跑到养殖业发达的湖北,请教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找出问题所在,引进200多头新美系二元母猪,又请来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兽医。到1997年3月,新的商品猪出栏时,猪肉价格一路狂飙,投资的钱全赚了回来。1998年,杨光平的养猪场母猪存栏量1000头,年出栏商品猪20000头,大大缓解了平潭岛的猪肉供应问题。

尝到甜头的杨光平开始考虑要走可持续、生态型的养猪模式。“那个时候政府职能部门也开始引导养殖业要拉长产业链,走生态循环的发展。”杨光平说,他去过全国很多地方,交流养猪经验,生态循环的养猪模式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现在,进入阳光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的园区内,绿树茵茵,一个个尚未成熟的绿色脐橙挂满枝头,池塘内水面波光粼粼,树丛中若隐若现的猪舍没有冲鼻的气味,也不见污水横流。

“这个园区充分体现了我生态养殖、循环利用的养猪理念。”杨光平颇为得意。2003年,杨光平在野鹅山成立阳光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占地1500亩的园区内盖起猪舍,建起沼气池,还种上脐橙、蔬菜,实现了自己的生态养猪理念。2011年阳光公司存栏母猪量达3000头,年出栏肉猪达六七万头,年销售额过亿,供应平潭市场上近80%的猪肉。

为了更好地实现循环发展,杨光平在园区内专门空出地种牧草,一是改善环境,二是可以作为猪的青饲料。

“近几年我们一直在进行牧草的品种选育。像现在选育出的闽牧6号狼尾草,蛋白含量达到13%—15%,再生能力很强,种植期可从2月持续到10月,一亩牧草可以吸纳60沼液。”陈钟佃是福建省农科院生态所的研究员,从去年起,陈钟佃便经常往来福州和平潭之间,来阳光公司指导牧草的种植情况。

看中了闽牧6号的优良品质,去年,杨光平专门空出300多亩地,从省农科院引进草种开始种植。杨光平说,表面上看,种没多少经济价值的牧草,还要专门请工人管理,一茬茬收割,不合算,实际上却是一笔精明的老板才懂得算得“生态账”。“牧草是很好的青饲料,富含粗纤维和蛋白可以改善猪的饮食结构和肠道环境,一斤牧草相当于3两精饲料,能节约三成饲料成本。我的养猪场内有13个沼气池,容量5000多立方米。牧草容易生长、吸肥能力强,地里有多少沼液都能吸纳,极大净化环境”。杨光平未来的打算是,缩减果园面积,把牧草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平潭现在建设综合试验区,更需要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养殖,也是对开发贡献一己之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