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野——宁波大学
——大云村生态邻里乡村规划设计
——2016年(第二届)乡村规划创意大赛优秀作品
现状概况
“
1.1 区位
大云镇位于嘉善县南端,嘉善、嘉兴、平湖边界的交界处,背靠嘉善县城、北片成为嘉善未来的新城区。离嘉兴市区20公里,西北与嘉善魏塘镇相接,东与嘉善惠民街道接壤,南与平湖钟埭街道、嘉兴南湖区步云镇为邻。
1.2 基地概况
1.2.1 现状人口
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农户458户,户籍人口1425人,外来人口3000多人。其中基地内部农户106户。
1.2.2 现状用地
基地现状用地以农户居住建筑和农业水田及树林为主。除新农村建设住房建筑外,其余农户居住用房均按照河流走向排布,体现了中国古代村落建设中向水而生的传统理念。
1.2.3 道路交通
基地内部道路宽度较小,最大为10m最小为3m。沿房屋外部竖向排布,并因由屋前道路延伸至主道路而整体形成树干状形式。
1.2.4 绿化系统
基地内部67.5%为非建设用地——河流,农田及树林等。自然状况保存良好,生态环境可观。其中树林和湿地资源良好,农田面积广,但河流水质衰败,河岸硬化,传统自然风貌正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逐渐消失
1.2.5 现状评估
目前全村区域面积5.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4614亩,人均耕地1.5亩。现状为村庄用地以及农业用地,存有拓展空间,随着北部高铁站场的设置以及嘉善大道延伸段的建成,未来大云村将成为镇区用地拓展的主要方向。可见随着乡村城镇不断扩张,自然村庄逐渐减少。而基地现有的水田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是否会得到保护还是破坏不可得知。
(1)大云村地处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园”,交通便利。基地位于大云村西南方向的生态自然区域内。
(2)基地内部村内道路不成系统,主次等级不分,宽度不够,难进车,与外界联系少。
(3)大云村地处江南水乡,水网密布,水源丰富。村内树林、湿地、内湖、农田等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城市发展延伸,目前基地内的水质正在逐渐衰败。同时,河上缺乏桥梁,两岸互通性差,利用河流进行的公共活动少。
(4)虽然目前大云村村庄风貌原始,受城镇化、工业化影响小,但是建筑沿河流呈线性排布,邻里关系差,缺乏良好的公共空间。并且建筑质量参差,翻建频率不齐,村内建筑呈现新旧不一,建筑风貌差,空心房现象逐渐形成。同时由于建筑排布和城市发展、村民搬迁等问题,村内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少,村民娱乐活动缺乏。
”
规划设计依据及原则
“
2.1 规划目的
为促进大云镇域城乡统筹发展,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协调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完善新市镇功能与城乡基础设施配套,有序安排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推动大云镇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由小见大,推动生态保护区的更新发展,是镇域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基础。
2.2 规划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确定不同地区的具体目标、重点、方法和标准,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按照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的阶段性规律,立足现有条件和财力可能,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安排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项目,有序推进美丽宜居村镇建设,防止大拆大建。
——吸纳借鉴、突出特色。广泛吸收省内外及国内外先进村镇建设经验服务本地美丽宜居村镇建设,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保护本地乡情美景,弘扬本地传统文化,突出本地村镇特色和田园风貌。
——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坚持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障群众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防止政府大包大揽,不得强制或变相摊派,增加群众负担,保护群众利益,发挥群众作用,引导广大群众共建共享幸福家园。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充分挖掘用地潜力,做到各类用地安排合理紧凑、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积极推广节能型建筑材料和技术工艺,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大力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建设绿色低碳农居,保护改善村镇生态环境。
”
规划设计思想
“
3.1 规划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自然村逐渐被减少,更多的被规划成社区。基地作为大云镇仅存的未被破坏的一个自然为延续美丽乡村建设理念,保护现有生态自然资源,促进江浙水网系统健康发展对乡村生活的带动作用,建设村民互动友好公共设施,在乡村城镇化大背景下呼吁回归田园生活。
3.2 规划设计理念
3.2.1 自然生态延续
3.2.2 邻里生活打造
1.组团系统
结合现有农户排列之间所形成的剩余空间,结合农户与河流形成的剩余空间,结合农户与道路交错所形成的剩余空间组织围合形成横向及纵向邻里空间,布置公共设施,提供村民娱乐活动。
2.道路系统
(1)车行道路:拓宽现有车行道路,保持基地内部道路与外部道路联系畅通。同时增设完善车行道路体系,保证村内居民能便利出行。
(2)人行道路:完善人行道路体系,增设道路两旁人行道,基地内部人行游线和沿河步道。
3.水路系统
(1)增设桥梁:介于河流两岸的联系不同,在河上增设桥梁,加强两岸联系,同时活用河流资源。
(2)增设码头:随着水质衰败,河岸硬化,传统的水网系统带来的运河文化逐渐衰败。增设码头和游船路线,不仅能为村民提供更新的交通方式和娱乐活动,同时也带动水源活化发展。
纵向院落
围合院落
3.3 平面功能布局
”
规划设计分析
“
4.1 规划用地
4.1.1 居住用地
1.在原有农户民居保留改建的基础上,增设民宿,以完善原有农户建筑之间的空缺,提供村民或游客更多额居住来往方式。
2.保留现有新农村住宅,并在其与农户建筑之间形成交互空间。
4.1.2 公共设施用地
规划形成基地内部各居住组团之间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各点串联,互交成线的形式,在重要区域形成活动广场。以及在基地内部配备娱乐文体及体育锻炼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
4.2 道路系统
1.车行道路:完善基地内部车行道路,形成环装围绕式,便利村民的出行。
2.人行道路:以各农户前的院落至公共空间的路线为基础,点对点串联,环绕整个区域。
4.3 绿地系统
1.农田系统:保留原有自然农田,以传统耕种模式为基础,在右侧大范围农田内更新耕种模式,以科学的机械方式处理播种及收割。同时,基地内部设置自然教育苗圃,为村民的幼教和参观旅游者提供良好的自然农田场所。
2.植载分布:保留原有河岸树林的分布,更新活动广场周边的植被,形成悠闲舒适的开放空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