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材料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材料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材料

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材料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材料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材料

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材料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材料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材料

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后发先至”的关键之年,也是赣榆乘势而上、顺势赶超的“再突破”之年。当前,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严峻复杂的外部风险挑战充满不确定性,越是困难我们越要保持定力、迎难而上。当前,赣榆正处在加压奋进、提速增量、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在主导产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重大项目取得积极突破、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等关键因素拉动下,高质量做好今年工作,我们有基础、有信心。

今年的工作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区委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突出经略海洋,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再奋斗,不断赋予“主导产业大爆发、城市功能大提升、基础设施大突破、山海特色大彰显、民生福祉大改善、营商环境大优化”新内涵新活力,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赣榆新实践开好局、起好步。

2023年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产值、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净增“四上”企业180家以上,其中规上工业企业60家。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产业强区,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打造现代产业高地

打造主导产业集群。坚持工业立区、产业强区,立足产业实际,推动主导产业补链强链扩链、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光伏新材料产业集群,建成投产横店东磁10GW光伏组件、神舟新能源1GW光伏组件扩产、安安25GW光伏组件边框、太平洋金沙电子专用材料等项目,开工建设年产150万吨光伏玻璃项目,项目投产后产值突破260亿元。打造石化及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融入全市万亿级石化产业大盘,推进“减油增化”,突破合成纤维及织造行业,加快丰海高新材料丙烷综合利用、华电LNG接收站、新江环保水处理剂等项目建设,项目投产后产值突破500亿元。打造粮油和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开工建设中粮油脂连云港基地、瑞茂通饲料蛋白项目,建成投产腾信高端食品添加剂等项目,项目投产后产值突破160亿元。打造钢铁产业集群,推动镔鑫钢铁绿色转型,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1250立方米高炉投产达效,恒悦五金、泰本精工等项目建成投产,延伸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链,项目投产后产值突破240亿元。加快技术革新、产品创新,实施技改项目20个,推动服装纺织、石材加工等传统产业规范化、高端化发展。

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围绕“4+11+N”园区布局,完善功能配套,做好“筑巢引凤”。经济开发区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规划环评,启动协鑫热电异地迁建,完成污水处理厂技改扩能,打造以出口为主导的光伏产业基地。海洋经济开发区启动化工园区扩区,积极融入全市“1+4”石化产业发展拓展区,全力推进20个重点工业项目,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入河排口等配套设施建设,有序盘活闲置用地,推动化工集中区升格为省级化工园区,创成国家级绿色化工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市场化合作模式,推动惠榆新兴产业园打造南北共建示范园区,实现青柘线通车,优化供热管网布局,加快城发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核心要素承载力,加快省级高新区创建步伐,争取获得省政府批复。黄海粮油科技产业园完成航道疏浚、陆域吹填工程,完善蒸汽管网、污水处理等要素配套,打造中国沿海知名粮油产业加工基地。镇级工业集中区围绕“四有”标准,打造青口镇、赣马镇连片工业集中区,拓展班庄镇、城西镇工业集中区发展空间,提升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水平。特色产业集聚区突出特色、凸显集聚,推动电子商务、食品加工等产业集聚发展。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配套,围绕“千万标箱、东方大港”建设目标,加快赣榆港区10万吨级航道南延段一期、粮油码头建设,完成多式联运物流中心一期主体工程,开展15万吨级航道、兖日铁路连接线前期工作,推动铁路专用线黄海粮油科技产业园段开工,启动苏海3#通用泊位项目研究工作。

做强做优现代服务业。推进海鲜直播电商和现代物流业一体融合,发挥“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连云港(赣榆)跨境电商直播基地引领作用,拓展直播电商新空间,电商交易额突破185亿元,培育跨境电商10家。海头海产品电商中心建成投用,城发智慧冷链综合体等项目加快建设,培育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1家。落实省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释放港口带动效应,培育一批支柱型运输、仓储企业,服务临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加快上市企业培育,完善后备资源梯队建设。持续激发消费潜力,优质运营吾悦广场、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改造新建一批综合市场,创建夜间经济集聚示范区2家。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推动抗日山片区整体开发,打造“一山一岛一馆一村”红色研学路线、乡村特色休闲旅游路线,新增4A级景区、3A级景区各1家,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构建全域感知、数据融合、智慧互联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建设5G基站200个,推进政务信息和公共数据归集共享。推动数实融合,拓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实施“智改数转”项目10个,壮大蓄电池、光伏组件等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新海石化生产自动控制数字化改造,新增星级上云企业5家、智能制造示范车间2个,建成省级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2个。逐步拓宽数字化应用领域,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实现精细化生产、数字化运营、可视化管理。

全面营造创新生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打造“招商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链,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实施合作项目30个以上,推动重大成果转化落地。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申请商标2600件,发明专利授权150件以上。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围绕钢铁石化、新能源等细分领域,实施“一行业领域一人才工程”,引进高层次产业人才,持续打响“人到赣榆·如鱼得水”品牌,为未来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积蓄更多优势。

二、聚焦项目为王,扩大有效投入,全面厚植跨越赶超潜力

千方百计重抓招商引资。主攻产业链招商,精准绘制产业图谱和招商地图,全力招引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完善招商网络体系,锁定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三大重点招商区域,组建专业团队,在重要节点城市设立招商站,加大与大型央企、知名外企、头部民企对接频次,精心办好各类招商推介活动,形成“签约一批、落地一批、储备一批”项目建设格局。创新招商方式,统筹项目信息管理,建立健全重大项目首谈负责、跨区镇流转和奖励激励制度。强化以商引商,借力商会协会、专业机构、亲友乡贤等各类资源,拓宽招商渠道。出台一揽子优惠政策,鼓励、吸引本土人士回乡投资兴业。新增签约过亿元项目50个、过十亿元项目10个、过百亿元项目1个,实际使用外资1亿美元。

全力以赴攻坚重点项目。高举产业强区、项目为王大旗,打响项目建设攻坚战,全力推动6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年度投资212亿元。强化空间保障,坚持资源盘活、土地储备“两手抓”,推动土地指标与项目有效配置,确保大项目引得来、落得下。强化环境保障,加强对上争取、政策研究,持续开展园区各项区域评估工作,补齐环保基础设施,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强化机制保障,继续开展“挑大梁、争红旗”月月评竞赛活动,完善“月通报、季观摩”机制,做到挂图作战、挂帅领战、挂牌督战,实行重大项目推进全程管理、专班服务、定期调度、联席会办制度,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及时破解重点难题,确保重大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精准发力优化营商环境。围绕营商环境考核进入全省前1/3的目标,全面擦亮“榆快办”服务品牌。打造综合更优的政策环境,全面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出台具有赣榆特色、含金量高的系列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造更加高效的政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扩大“一网通办”覆盖面,推动更多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承诺即开工”。打造更加有序的市场环境,推动信用便企省级试点创建工作,健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持续营造公平诚信市场氛围。打造更加透明的法治环境,有序推行“综合查一次”制度,做到“有事必应、无事不扰”,实现清单之外无检查。打造更加贴心的人文环境,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主动回应企业诉求,实行事项受理、跟踪督办、结果反馈闭环管理,逐步化解招商项目历史遗留问题,深化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三、聚焦海洋经济,开辟新的赛道,全面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加快建设“蓝色粮仓”。充分利用东海水产研究所赣榆实验基地等平台技术支撑作用,强化鱼类、贝类、海马等优质水产养殖开发,推广绿色健康养殖模式。科学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加快建设现代设施渔业集中区。借鉴外地深海网箱养殖先进经验,推动传统渔业向深远海养殖、远洋捕捞转型,高标准建好秦山岛东部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围绕打造智慧渔港、平安渔港、绿色渔港、产业渔港、人文渔港目标,以海头、青口两个国家级中心渔港为核心,整合沿海镇和相关海域、陆域、岸线资源,争创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提升苏鲁海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能级,打造全国规模第一海产品电商直播基地。

培育壮大海洋产业。深入落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创建综合性海洋经济产业园。优化空间布局,以海洋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向南拓展石桥镇、海头镇、青口镇、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秦山岛等陆海资源。明确产业方向,重点培育海洋食品、海洋生命健康、海洋新材料等三大产业。海洋食品产业依托柘汪紫菜产业园、高新区食品产业园和海福特等海洋食品企业,向精深加工转型,培育发展预制菜和附加值较高的休闲食品、功能食品。海洋生命健康产业以现有藻类加工企业为基础,利用藻类、贝类等资源优势,进一步延链拓展,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制品,惠榆新兴产业园培育发展海洋生命健康产业。海洋新材料产业依托海洋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利用高性能聚乙烯、高端ABS改性材料等石化下游产品,重点发展耐盐耐腐蚀海工材料产业,培育引进海底通讯材料、深海探测材料等前瞻性产业,打造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

打响滨海旅游品牌。深度整合滨海旅游资源,推动海洋旅游从观海向亲海拓展、从近海向远海延伸,加速建设从木套河口至白鹭公园的“百里蓝湾”,串联“三河两地”生态区、海州湾旅游度假区,建成投用陆岛码头,开发秦山岛等海岛精品游,丰富赶海踏浪、渔村民宿等近海游和海上垂钓等远海游。融入全市“高铁+游轮”旅游项目,积极对接开通连岛至秦山岛海上公交,培育“渔业+”海洋旅游新业态。

四、聚焦宜居宜业,优化功能品质,全面提升滨海城市内涵

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坚持规划先行,用好“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推进多规合一,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徐福片区、琴岛天籁片区加快开发建设,优化功能布局,完善基础配套。启动海城片区等地块房屋征收,年内征收面积不低于28万平方米。实行房票政策,丰富房屋安置多样化选择。对接全市交通规划,积极融入主城区,加快推进204国道城区段快速化改造工程,完成233国道班庄段、墩尚段提升改造,402省道城市南环段建成通车。改造城区供水管网26公里,完成河南片区等雨污分流4.5平方公里,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促进新老城区协调发展、同步提升。

彰显滨海城市特色。突出海洋城市定位,统筹陆海空间,推进山海风景、文化内涵、海洋产业充分融合,加强228国道沿线空间形态改造,全面打造“金沙碧海、城岛相望”中心城区,精心装扮柘汪、海头等沿海城镇,打造韩口、小口等特色渔村,形成层次分明、近海亲海的城镇组团发展格局。坚持“渐进式、微更新”,改造徐福西路等市政道路,做精塑美城市家具、城市小品,新建街头游园、口袋公园4个,推进沙汪河沿线生态绿廊工程,新增城市绿道10公里,让城市更有品质、更有情怀、更有温度。

加强城市精细管理。推进城市智慧化管理,推广扬尘智能监测,实现智慧建筑工地全覆盖,打造智慧物业小区。完善智慧停车体系,新增停车泊位2000个,新建充电站23座。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持续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着力解决占道经营、脏乱差等难题。安装路灯326套,新改建公厕12座,创建垃圾分类达标小区42个、示范镇2个,推进建筑垃圾处理PPP项目建设,完成绿色建材循环产业园主体工程,规范运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全面提升垃圾处理能力。

五、聚焦强村富民,注重城乡统筹,全面谱写乡村振兴华章

融合发展现代农业。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新增高标准农田3.14万亩,持续稳定生猪生产,创建省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5个。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不断壮大蓝莓、大樱桃、茶叶等优势产业,招引冷链加工项目,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更加注重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等模式,促进农业多要素集聚、多主体参与、多业态发展,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两品一标”产品6个,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70%,创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加快建设和美乡村。完善各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40个村庄规划,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突出干净整洁、整镇推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整治黑臭水体,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健全区镇村三级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改善农房3100户,提档升级农村道路20公里,改造桥梁2座,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大力弘扬向上向善向美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提升乡村文明。

全面拓展富民路径。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探索富民兴村长效机制,提升乡村振兴村8个,实施移民后扶项目40个。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纵深推进清产核资,积极盘活闲置资产,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兴办企业等方式,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推广“快递+紫菜”“快递+海鲜”成功经验,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新增家庭农场30家,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人,逐年提高农民收入。

六、聚焦绿色发展,提升环境质量,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统筹做好“双碳”“双控”,严格实行“两高”项目动态清单管理,有序推进低效能企业改造升级、淘汰退出。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工艺革新,启动建设镔鑫钢铁二氧化碳捕集回收利用、新海石化用能设备能效提升项目,支持企业开展绿色产品、节能产品认证,推动全要素、全产业链绿色转型。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华电墩尚渔光互补项目建成并网,完成国家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深入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引导群众低碳消费、绿色出行。

提升生态治理水平。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强化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污染管控,推进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展工业涂装、橡胶塑料等涉VOCs行业专项整治,PM2.5年均浓度、空气优良率完成省定任务。严格落实“河长制”,开展农村河道清淤疏浚专项行动,实施青口河等重点入海河流治理,规范运行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5个。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任务,压降“直播稻”种植面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8%,确保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加强土壤污染风险源头防控,严格监管5家土壤污染重点单位,建成投用1.5万吨/年危险废物焚烧处置项目,实现危险废物动态清零。

加大保护修复力度。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优化生态空间保护,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完成造林1880亩,创建省级绿美村庄4个。提高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规范用海管理,创成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区。全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形成补偿耕地良性循环机制,完成土地复垦2000亩。做好石梁河水库生态修复“后半篇文章”,展现河畅景美、水清岸绿、生态多样、人水和谐愿景。

七、聚焦民生改善,树牢底线思维,全面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建立服务企业长效机制,精心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突出抓好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依托食品、电商、纺织、工厂化养殖等产业,掀起本土人才自主创业热潮,新增城镇就业7500人。推进社会保险应保尽保,新增企保参保人数1.5万人以上,落实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村级医保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用心用情呵护好“一老一小”,完成适老化改造400户,开展老年免费健康体检服务9.8万人,新增普惠性托育机构3家、托位数500个,建成区级托育服务综合指导中心。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真情关爱低保、残疾人、孤寡老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坚决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推进社会事业惠民。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擦亮“学在赣榆”品牌。实施校安工程2.4万平方米,加快选青中小学等学校建设,建成投用幼儿园4所。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巩固提高“双减”实施水平,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赣榆高中举办百年校庆,创建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学校。推动健康赣榆建设,加快建设区中医院新院区、妇幼保健院,建成投用区应急医院、精神病防治院病房楼。实施卫生“强基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创建省级健康镇1个、健康村5个。全面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科学实施“乙类乙管”,持续加强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加快建设西关路群众活动中心,建成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3个。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全链条压紧压实安全责任,建立安全生产网格化责任清单,全面开展危化品、道路交通、海洋渔业、森林防火、城镇燃气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实现闭环整改、动态清零。全领域夯实安全基础,加大区镇两级财政资金投入,开展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配齐监管力量,补齐渔业生产、特种设备等领域短板。全体系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监管技术支撑,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增强社会治理效能。坚持依法治理、共治共享,加强智慧网格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深化“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争创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优化“12345”政务热线平台,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加强非法集资监测预警和风险处置,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重大金融风险。坚决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持续深化“阳光食堂”“智慧药房”建设,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深入推进“八五”普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赣榆,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确保社会安定、百姓安宁。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