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网讯(通讯员 翁传勇)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市响应中央号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系统谋划乡村建设总体布局,始终将把美丽乡村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重要内容,全区域、全要素、全过程整体推进,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城市”。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1300多个,其中美丽乡村示范村近500个,宜居村800多个,20个村获评中国最美乡村、中国最美田园等国家级荣誉,美丽乡村已成为南京精美的城市名片和彰显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品牌。

村庄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_优秀村庄发展规划案例

江宁区淳化街道东龙村

高起点规划。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文化底蕴深厚,郊区丘陵高低起伏,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南京市注重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精心谋划建设路径,高质量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纲要、“十三五”行动计划,提出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城市”目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了中长期建设规划,确立了生产、生活、生态、村形、乡风“五美”建设标准,设立市级专项资金4.2亿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全方位保障。优化城乡—体的村庄布局规划,制定全域美丽乡村示范村发展规划。出台南京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指南,指导“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每年高水平编制一批村庄规划,实现空间、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规划有机融合。开展规划师下乡活动,探索乡村建设的设计师负责制,提升规划和建设水平,让美丽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_村庄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_优秀村庄发展规划案例

九峰山田园综合体

高标准建设。制定落实南京市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指南,引导美丽乡村分层次规范化创建,推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标准化,努力做到建设与发展兼顾、软件与硬件并重,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完善建设流程,制定乡村地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以项目为抓手,优化项目立项、招投标程序,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深化施工图编制,推进项目落地实施。建设靓丽村口,通过植物造景、活动场地与建筑空间营造等手段突出村口形象,整体风貌自然、亲切、宜人,体现地方特色与标志性。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厕所革命等重点工程建设,垃圾分类实现自然村全覆盖,污水处理设施自然村覆盖率80%,户厕无害化率达到99.9%。打造特色风貌,对农家门户庭院、外墙立面进行改造,对极具特色的文化古迹、历史遗存、祠堂古宅等修旧如旧,呈现“金陵村韵、美丽乡愁”的独特魅力。

高质量经营。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也拓展了兴业、强村、富民的渠道,农村发展迸发出新活力。拓展农业功能。建设提升乡村农副产品销售中心、区域销售联盟等,打造“农业嘉年华”品牌,拓展销售渠道。培育开发四季赏花地、乡村酒店、休闲农耕体验、房车露营体验、健康养生养老、乡村书屋、乡村民俗创意体验馆等新型特色乡村旅游观光产品,促进互联网+乡村旅游的跨界发展。做强美丽经济。多渠道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大力发展民宿、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美丽业态。种植加工业、休闲游乐、互联网+等产业项目互为资源、功能互补,美丽乡村+家庭农场、+健康怡养+乡村旅游等新型业态融合发展。全市建成创意休闲农业景点(区)603个,建有市级民宿村15个、民宿经营户300多家、床位数超万张,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05亿元。带动增收致富。依托美丽乡村,鼓励农民和社会资本发展民宿、农家乐等,通过集群创业、集聚创业、特色创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和集体经济发展。吸引了1000多名大学生、教授、城市创客到农村创新创业、10多万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民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收入7000多元,农家乐经营户户均收入超过25万元。

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_优秀村庄发展规划案例_村庄借鉴优质规划经验材料

《乡村村史馆》 江宁区汤山街道古泉社区 摄:冯芃

高效能治理。从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的高度推进美丽乡村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实现从“一时美”向“长久美”的转变。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注重宣传引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村入户,潜移默化影响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自觉主动参与建设管理。实施开门规划,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知晓度达90%以上。创造条件让农民群众参与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小型工程施工、公共设施日常管护工作。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先建机制、再建工程,将农村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管养纳入村规民约,深化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江宁黄龙舰村民自发签署《环保公约》,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树立乡村文明新风。依托基层网格,党员干部带头推进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坚决推进殡葬改革,全面整治住宅式墓地。开展“道德讲堂”“晒家风品家训”以及“美在乡村”原创作品汇演等活动,以文明新风扮靓美丽乡村。守住农村古韵乡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全面提升村史馆、农家书屋等载体建设水平,推广农民住房建设图集,展现乡村特色风貌。高淳“跳五猖”、浦口“手狮舞”被央视《乡村振兴看南京》专题推介,六合民歌、浦口葫芦画等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发扬。

高强度改革。健全推进机制,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组织程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新通道。优化土地使用。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颁证率达99%。出台三产融合用地保障措施,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2020年协调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指标600余亩。促进多元投入。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建设,形成“政府主推、群众主体、市场主导、企业主力”的多元投入机制。“十三五”期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46亿元、其中市级财政15亿元。整合资源要素。推进涉农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有效整合资金投入,形成集聚效应,放大示范作用。每年拿出一部分有市场前景、有盈利空间的建设项目,引入PPP模式,鼓励工商企业、新乡贤能人、行业商会等社会力量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合作、场地租让等形式参与项目投资。创新运作模式。推广区属国有投资平台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运作模式。江宁区构建“国企特许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浦口区釆用设计、施工、运维一体的EPC+O模式,六合区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实现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维—体化。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