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受经济发展局委托,于9月5日至16日,先后到佳县、神木、柳林和临县就“十一五”规划编制中煤炭资源开发、红枣产业发展和市政建设工作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学习考察,开阔了视野,理清了思路,坚定了编制好我县“十一五”规划的信心和决心。
一、四县煤炭、红枣产业概况
神木、柳林都是煤炭资源大县,也是煤炭产业大县。神木县总面积7635平方公里,人口近37万。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县境内储煤面积达到4500平方公里,约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9%,已探明煤炭储量为500亿吨。神木县坚持以煤炭为基础,大力发展电力、煤焦、煤化工和载能工业。2004年全县原煤产量5930万吨,其中地方煤矿煤炭产量1940万吨,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煤生产基地。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5万千瓦,发电29亿度。煤焦产量达到400万吨,电石9.3万吨,煤炭工业对县财政收入的贡献占到总财政收入的70%以上。
柳林县总土地面积为1283平方公里,储煤面积约为1000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7.9%,煤炭远景储量100亿吨,已探明储量54亿吨。柳林县煤炭生产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柳林县煤炭工业迅速发展,地方乡镇煤矿数量快速增长。1997年,按照国家政策实行“关井压产”。特别是“十五”以来,对乡镇煤矿进行了整顿,关闭了一些布局不合理、安全生产无保障、生产规模小的矿井。按照矿井大型化、企业集团化、产业链条化的要求,延伸“煤—焦—化、煤—电—铝、煤—建材”三大产业链条,使全县煤炭工业经济走上了良性发展的方向。
佳县、临县是两个红枣产业大县。佳县有中国红枣之乡之称。全县总土地面积2028平方公里,总人口26.8万人。2004年末全县有红枣林45万亩,其中盛产枣园26万亩,年产量5000万公斤,产值超过1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红枣收入可达500元,县内现有红枣加工企业20多个。红枣产业已成为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的有力支撑。
临县是山西省第二大县,总土地面积为2979平方公里,总人口57.89万人,该县的碛口镇与我县的丁家湾乡隔河相望。全县拥有枣林面积近70万亩,年产鲜枣6000万公斤,全县农民人均红枣收入300元,枣区达到800元。县上有国内最大的红枣类加工企业——山西天渊公司等10多个私营加工企业,是中国红枣第一县。
二、四县发展煤炭、红枣产业的经验和做法
神木、柳林两县是煤炭产业大县。近年来,两县紧紧抓住国际、国内市场煤炭价格看好的历史机遇,以煤炭为基础,电力、化工、冶炼、建材多业并举,建大矿、促运销、重转化。初步实现了煤炭工业由数量速度向质量效益的转变,由初级产品输出向综合利用转变。使煤炭资源开发走上了快速、健康、有序的轨道,两县煤炭资源开发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在未来煤炭资源开发中学习和借鉴。
〈一〉强化资源管理,规范采矿秩序
神木县的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柳林县采煤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大规模开发也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97年以前,两县煤炭资源开发秩序都比较混乱,小煤矿、小煤窑密布,滥挖滥采盛行,抢富矿、弃贫矿现象严重。导致了地质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1997年,两县认真执行国家“关井压产”政策,对小煤矿、小煤窑进行了彻底的清理整顿,神木县关闭小煤矿140多处,柳林县关闭20多处。神木县围绕规模化生产,一手抓大矿建设,一手抓联并改造。出台了《神木县乡镇煤矿联并改造办法》,关闭了“四证”不全、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对“四证”齐全,但布局不合理的矿井,按照规划合并井田,实行改造,扩大生产能力。编制了《神木县煤炭工业发展规划》,对地方煤炭资源进行了统一规划,力争形成有带动作用和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此外,神木县还制定了《煤炭资源储量块段管理办法》,规范采矿秩序,对现有煤矿严格实行资源块段管理,有效地防止了煤矿越层越界开采的现象。同时,神木县积极推行国有煤矿企业改革,进行经营机制转换。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实现了煤炭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了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安全措施,提高安全水平
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神木、柳林两县都抓得比较好。近年来没有发生过特大煤矿安全事故。两县在抓安全生产工作上重点抓了四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了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领导机构,将全县乡镇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划片包干,责任落实到人。神木县制定了《神木县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和《神木县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柳林县也制定了《关于切实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监管的实施意见》,按照文件精神,强化安全措施。二是加大投入,提高开采技术水平。针对采煤方法落后,装备水平低等薄弱环节,神木县加大整改资金投入,近年来投入上亿元,建成了5个省级标准化样板井,为全县乡镇煤矿建设树立了典型。柳林县也积极推进煤矿采掘机械化进程。目前全县已形成综采工作面4个,高档工作面5个,综合机械化掘进面3个。开采技术的提高,保证了煤矿生产的安全。三是强化监督,严格执法。神木县严格执行“三建档、五不准”制度。即:建立煤矿技术档案,矿长、技术员、安全员档案,建立隐患排查档案;规定煤矿“四证”不全不准生产,未配备技术员不准生产,形不成后退式回采工作面不准生产,井下风量不足不准生产,采空区大面积悬空没有预防措施不准生产。建立了矿井环境监测站,完善了各项安全制度。同时加大安全生产监督和执法力度,对查出问题的,重处重罚,对发生事故的矿井,坚决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柳林县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积极推进瓦斯综合整治工作,严格执行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等措施。四是强化队伍建设。神木县严把“矿长资格、特殊工种资格、安监人员责任、新工人下井”四道关口,柳林县积极推进煤矿职工教育培训。经过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使煤矿安全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生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三〉调整工业结构,促进煤炭转化增值
神木、柳林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煤炭工业产品单一,加工转化能力低。主要依靠原煤输出,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近年来,两县狠抓经济结构调整,重加工、促转化,走循环经济之路,促进了资源的节约利用,推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在煤炭转化方面,神木县采取煤炭—煤电—煤焦—煤化工产业链条模式。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建设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三个转化”的战略,加快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县已有7个电厂建成投产,装机容量35万千瓦,年发电29亿度。随着锦界热电厂二期工程,恒源电厂三期工程,龙华阳光电厂、康晋电厂、新元电厂的建成发电,加上国家“西电东输”重点项目锦界6Χ60万千瓦大电厂,县境内电力装机总容量将达到420万千瓦,每年将有1500万吨原煤转化为电力输出。煤焦产业链上,神木县彻底关闭了土炼焦,全部实行了机焦生产,全县机焦产量达到400万吨。并产出数量可观的焦油,与销售原煤相比,年增收2亿多元。煤化工产业方面,成功开发出了神木气化煤,建成了龙华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引进了锦界20万吨煤转甲醇项目。柳林县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以延伸煤—焦—化,煤—电—铝,煤—建材三大产业链条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引进了一些大型煤电、煤焦项目,促进了全县煤炭工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重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工业项目安家落户
神木县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立了锦界工业园区,形成煤相关产业集群。在工业园区建设中,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几年来共投入3亿多元,用于园区水、电、路、通讯、广场、绿化、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工业项目建设的需要。目前已有神华集团等全国六大知名企业集团在园区内投资建厂,还吸引14个电石厂、1个水泥厂、1个玻璃厂和1个金属镁厂等私营工业项目在园区内安家落户,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佳县、临县都是红枣适生区。近年来,两县都立足自然优势,做大做强红枣产业。抓基地、强管理、重加工、树品牌、促销售,使红枣产业撑起了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两县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张栽植规模,夯实产业基础
有规模才有效益,有规模才有市场。在抓基地建设工程中,两县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红枣优惠政策,编制了红枣基地建设规划,鼓励农民大规模栽植红枣,使红枣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草)后,两县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推进红枣基地建设,扩张壮大基地规模。到2004年,佳县红枣面积达到45万亩,年产量5000万公斤,产值过亿元。临县建成了地跨全县20多个乡镇,覆盖面积达70万亩的红枣林带,年产量达6000万公斤。红枣产业红了山川,富了农民。
〈二〉强化科技推广,提高产量品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佳、临两县在红枣基地建设中,特别重视红枣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以数量占领市场,以质量赢得市场。佳县在发展本地优良品种的同时,引进推广了赞皇枣、梨枣、骏枣、壶枣等优良品种,对原来品质差的品种采取了高接换头,使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临县在经过筛选,大力发展木枣、油枣、骏枣等地方优良品种的同时,在专家指导下,引进了赞皇大枣、金丝小枣、雪枣等优良品种,使本地品种和引进品种优化组合,制干枣、鲜食枣合理搭配。二是抓示范园建设。临县聘请省上专家为红枣产业开发顾问,在龙家庄村建立了高科技示范园,为推广红枣先进栽培管理技术起到典型引路、典型示范作用。三是加强管理技术培训。佳县为了实现红枣种植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转变,每年都组织全县红枣专业技术干部和种植技术骨干对全县15个枣区乡镇的枣农进行红枣管理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枣农的生产管理水平,全县优质高产枣园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质量成倍提高。
(三)发展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
佳县、临县都把发展红枣加工业,延伸红枣产业链作为红枣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在政策、资金、项目上对红枣加工业给予扶持和倾斜。重点扶持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提高红枣生产附加值,增加枣农收入。近年来,佳县扶持兴办红枣保鲜、红枣饮料、红枣酒等各类加工企业20多个。兰花花食品有限公司,东方红枣业有限公司等一批私营企业,推动了红枣加工业向精深发展。枣农个体熏枣、烤枣业已兴起,大小烤炉遍布枣区。全县红枣年加工能力达到600多万公斤。加工业可为枣农人均增收80多元。临县在原有县红枣总公司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了国内最大的枣类加工企业--山西天渊公司,扶持了12个个体私营加工企业,投资上千万元在红枣主产区建设烘干房,发动枣农搞初级加工。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私营企业为排头兵,农民烘房加工为主力军的加工体系。全县红枣加工转化率可达总产量的20%,加工增值近500万元。
(四)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产业发展空间
开拓产品销售市场是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佳、临两县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开拓市场,促进销售,进一步开拓红枣产业发展的空间。一是强力宣传造势。在公共媒体上大力宣传本县红枣产业和产品,努力扩大知名度。临县还采取举办红枣节、红枣博览会等形式,将宣传、促销、展示和交易融为一体,吸引各地客商参会,使临县红枣名满天下。二是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发展有机红枣标准化生产,两县都取得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国家绿色食品标准认证,得到了中国红枣走向世界的金钥匙。佳县还获得了“中国红枣名乡”称号,临县获得“中华枣都”之誉。这些成就都为本县红枣走向国内外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建立销售网络。临县在县城建成了红枣批发市场,在北京、南京、上海、太原等十多个城市建立了销售公司和销售网点。还建立红枣协会,开展了农民红枣经纪人培训、网上销售等多种促销形式,使临县红枣走遍全国,并出口俄罗斯、新加坡、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市场的拓展,为红枣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对我县煤炭资源开发和红枣产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今后5年乃至10年,是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五”期间红枣基地建设的成效为今后农民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横沟煤田勘探成果使我县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亮点。煤炭富县、红枣富民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佳、神、柳、临四县产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县“十一五”期间煤炭资源开发和红枣基地建设有以下启示:
〈一〉争取矿权、尽早开发
开发横沟煤田是我县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是全县人民的企盼,是各级领导的重要任务。争取矿权,是煤炭资源本地自主开发的基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尽最大的努力,将我县煤炭资源矿权争取到地方。神木县煤炭总储量500亿吨,而地方资源占有量仅12亿吨,却给神木县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如果我县能将15亿吨储量的煤矿权争取回来,随着资源的开发,我县经济将会飞速发展,贫穷落后的面貌将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当前,我们要尽快做好各种前期准备工作,争取上级尽早审批,以利尽早开发。
〈二〉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大型煤矿
神木,柳林两县煤炭开发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其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尽量避免。就目前来说,神木、柳林两县仍然存在着矿点分散、生产力水平不平衡、采煤工艺比较落后、资源回收率低、安全可靠性较差、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问题。我县要充分发挥资源开发的后发优势,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管理和人才。按照装备、技术和管理水平一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一流,环境保护一流,安全生产一流的要求,建设年产400万吨级的大型煤矿,形成规模生产,使我县煤炭开发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一个高起点、现代化的水平上。
〈三〉优化产业结构,延伸煤炭产业链条
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一手抓煤炭生产,一手抓加工转化。积极寻求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发展煤、焦、电、化和非煤产业,变资源开发为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产业联动,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推进煤炭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煤相关项目,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加紧进行工业园区的规划工作,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在“十一五”期间使煤炭综合开发项目在我县开花结果。
(四)强化安全监管,确保社会稳定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近年来,煤炭生产中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我县煤层分布较深,在400——1000米深度之间,开采比较困难,抓安全生产显得尤为重要。在未来煤炭生产中,要坚持“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带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感情,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构造安全防范体系 ,强化安全监督检查,加大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投入,努力使我县煤炭安全生产达到一个更高水平。
〈五〉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煤炭和红枣是我县富县富民的两大主导产业。在煤炭资源开发中,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决摒弃那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加大环保投入,加强污染治理,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煤炭兴、红枣衰,县富民穷的恶性循环。实现人居环境有改善,煤炭产业和红枣产业双丰收。
〈六〉继续扩大红枣基地规模
抓红枣基地是发展红枣产业的基础。我县红枣基地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已形成了一定规模,达到15万亩,产量达到1.5万吨。由于红枣价格较前有所下滑,一些群众对发展红枣产生了疑虑。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单位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红枣富民的战略,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红枣产业的决定,坚持不懈地实施红枣生产基地建设工程。通过广泛宣传发动、政府全力推动、样榜示范带动、政策鼓励驱动消除群众思想顾虑。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再发展红枣5万亩,使我县红枣基地规模达到20万亩,产量达到3万吨。
〈七〉发展龙头企业,推进红枣产业化进程
发展红枣龙头企业,是发展红枣产业的关键。要把培育红枣产业龙头企业作为推动我县红枣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来抓。一是要发展精深加工企业。在继续扶持现有的巨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的基础上,再扶植2—3个红枣精、深加工企业。鼓励农民建设烘干房,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二是要发展营销企业。红枣营销是我县的薄弱环节,要鼓励一些营销能手组建营销企业,打通红枣流通渠道,促进红枣销售。三是要发展服务企业。为农民提供红枣生产、加工和销售中必须的各种物资。
〈八〉实施品牌战略,开拓红枣市场
要把资源优势转化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必须实施品牌战略,以质量赢得市场,以品牌占领市场。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我县红枣,扩大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要全面推行有机无公害生产。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和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取得吴堡红枣通向国内国外市场的名片。三是要改进包装。创新包装款式,做到外观精美化、标识统一化、质量标准化、等级层次化、体积小型化。以质量树品牌,以品牌抢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九〉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健全技术服务体系
稳定县级科技队伍,建立乡镇技术服务机构,培训农村技术骨干,形成县、乡、村三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生产管理、品种引进、科技示范、技术培训等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努力提高红枣生产管理水平。
〈十〉搞好市政建设,树立吴堡新形象
县城是一个县的中心。县城的市政建设水平,反映着一个县的形象。在这次学习考察中,我们对神木县的市政建设工作进行了了解。近年来,神木县投资几亿元用于市政建设。先后新建、改造了城区街道、巷道100万平方米,建成了河滨路、护城河堤、人民广场、东兴街、供水、公厕、绿化等设施,提升了城市品位。2003年被省政府评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城市。现在的神木县城,高楼林立、街道宽广、花灯高照、绿树成荫、草地青青,展示着塞上煤城的现代风姿。堪称榆林市市政建设的典范。
学习借鉴神木县市政建设的经验,在我县未来市政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要有前瞻性,要给未来发展留有空间,要抓好县城广场、绿化、供水、排水、公厕、城市道路、街道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城市景观建设、绿化带建设,使生态建设、景观建设与人文建设融于一体。使我县县城成为晋陕交界、黄河之滨具有明显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