玺承(ID:xicheng-edu)
作者 | 小玺君
编辑 | 小玺君
所有人生难题,都将在成长中找到答案!
8月14日晚,小米创始人、CEO雷军再次站上了舞台,跟无数人分享了他近三十年来的“成长”收获。
三十六年前,一本书点燃了一个少年的代码梦,也点燃了他的创业梦想。
梦想的种子悄然种下,推动雷军命运的齿轮转动:
22岁加入金山软件,成为北京公司开发经理;
28岁成为金山软件总经理,从程序员走上管理岗位;
37岁以金山股份CEO的身份带领公司完成上市;
40岁,创立小米公司,做了手机;
51岁,决定开始人生最后一次创业,进军汽车界;
……
这三十多年来,雷军不断努力,不停拼搏,一直在追逐梦想。
演讲现场,雷军也回顾了自己的武大往事、创业之旅和最近三年的小米高端探索。
他坦言,“过去三年高端探索之路,是近十年来我最痛苦、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次。”
作为当前为数不多还活跃在一线的的互联网大佬,雷军的创业经历能为普通人带来什么启发?又能为电商老板们带来哪些思考?
以下为雷军2023年公开演讲重要语录整理:
关于梦想与成长
1、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一个人琢磨,学会问人,实际上99%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找个懂得人问问。
2、这么多年的历程,我觉得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所以,一定要掌握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足以面对未来所有的挑战。
3、那些看起来很了不起的目标,试一试,也许没那么难。
4、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魄力,不要听人家这个建议那个建议,敢想敢干最重要。
5、知识不全是线性的,大部分是网状的,很多知识点之间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前面看不懂,跳过去没关系。等后面看懂了,反过来可能就能看懂前面的。
6、很多人年轻时因为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一个人,梦想就被点燃了。我幸运的是,真的把梦想当回事,想办法拆解成一个又一个可实现的目标。
7、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一时的成败得失都不是那么重要。所有的人生难题,都将在成长中找到答案。
8、只有脚踏实地的成长,才有足够的自信、勇气与决心,去迎接所有未知的挑战。也只有脚踏实地的成长,才能让内心充实,眼里有光,时时刻刻充满力量。
9、人因梦想而伟大,又因坚持梦想而成长。
10、每一段经历,每一次蜕变,都是一次认知的突破,更是一次关键的成长。
关于创业
1、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找互补的朋友一起干,成功概率会大很多。
2、第一次创业失败,让我明白:创业,要先想清楚。
3、创业是使人成长最快的方法。
4、只要用心学,我们的能力就一定会成长。成长,比什么东西都重要。
5、高端是小米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战!
6、同一个创意,同一个产品,当你改变认知以后,决策就完全不同。
7、做高端,首先要无短板,同时在参数和体验有冲突的时候,要坚定站在体验这一边。
8、只有认知的突破,才会有真正的成长。
9、探索,就是要进入到一个未知的无人区,去走没有人走过的路。
10、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雷军演讲全文
一、武大往事
1987年,36年前,我考上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
在图书馆,我看了一本书《硅谷之火》后,热血沸腾,激动得睡不着觉。
我心里有团火:我要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
但,一个什么也不会、什么也没有的大一新生,一个刚从县城出来的年轻人,想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谈何容易!
这么离谱的梦想,该如何实现呢?我想还是先把书读好。
1、第一阶段:两年修完所有学分
如何才能把书读得不同凡响呢?
我琢磨了一个当时很夸张的目标:两年修完大学四年所有学分。
这样的想法,在那个年代还是石破天惊的,那我是如何做到的?
▍一,从选课入手
上两倍的课,写两倍的作业,过两倍的考试,这是用地狱模式上大学。
辛苦不要紧,关键是如何选课。我自己琢磨好久,还是一头雾水,下决心到大三大四同学宿舍,找个人问问!
很快,我就找到了几个学长,特别热情地讲了几个小时:
把整个课程体系都讲了一遍,包括各个课程的难易程度、重点内容,甚至走的时候,他们还把自己用过的教辅、课堂笔记,都打包送给了我。
就是这次经历,我有了一个很重要的收获: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找个懂的人问问。
许多人觉得,自己遇到的问题,只能靠自己搞定。
但实际上,99%的问题别人可能都遇到过,甚至有标准答案,你只要找个懂得人问问就行。
▍二,从自学入手
上两倍的课,意味着大量课程要靠自学。
而我们计算机系是从数学系分出来的,课程特别难,自学常常会遇到看不懂的地方。
那怎么办呢?我硬着头皮读了一段时间,终于开窍了:
遇到实在看不懂的,先跳过去,咬着牙往下读,反复多读几遍,基本就能搞懂。
后来我才明白,很多知识是网状的,知识点之间不一定有绝对的先后关系,前面看不懂就跳过去,等后面学会了,也许会更容易看懂前面的。
说到这里,我想多说一句:
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变迁的时代,仅靠学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三,从搞定点名入手
要一下修完两倍的课程,上课时间难免会冲突。
一旦缺课遇上老师点名,会有很大麻烦,怎么办呢?
我的办法是,让老师对我留下深刻印象,知道我没有偷懒就行。
于是,上课时,我不光坐在第一排容易被老师看到的地方,还第一时间回答老师上课的提问;下课时,又会主动请教老师自己关于课程内容不懂的地方。
就这样,终于让各课老师对我印象都不错,搞定了大学四年的学分。
2、 第二阶段:做一名优秀的程序员
我们计算机系,光修学分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还是把程序写好。
因此,我有了第二个目标: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
可是,三十几年前,电脑非常少。大一全年级同学只有一台68000小型机,上机需凭票,电脑还慢的令人发指。
而且每人每周只有三四个小时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很难把程序写好。
于是,我一有空就去机房蹭电脑。
为了有效利用上机时间,我还会提前把代码在纸上写好,每次去机房就可以直接输入。
还想了个馊主意,让输入更快:
就是用打印纸把键盘拓下来,贴在课桌上。这样不管上什么课,都可以一边上课,一边偷偷练打字。
实在找不到电脑用,我甚至会在纸上写程序。
在教材示范程序的基础上,我开始尝试在纸上用自己的方法重写所有示范程序,反复练习,直到达到同等水平。
等到我上大二的时候,我写的《Pascal 语言程序设计》作业已经得到了老师认可,被编入了新版教材。
之后,我开始在老师的实验室帮忙做课题,通过不断练习,逐渐成为了大家眼里的“技术高手”。
时隔三十多年,这段大二时候写的编码,仍然被大家广泛讨论,令我颇感自豪。
3、第三阶段:在学报上发论文
紧接着,我又给自己定下一个新目标:要在一级学报上发论文。
这个目标,对于一个在校大学生来说很难。于是,我去找我老师张德向教授请教,他建议我从之前研究计算机病毒的思考入手。
虽然自己当时心里也没底,但还是按照老师建议开始行动,完成了一份几十页的论文。
写完后,我还让几个好朋友帮忙提意见,经过几番修改后,把论文寄给了权威的学术期刊《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没想到,半年后就收到了被录用的回信,让我非常激动。
也是这件事,让我明白,敢想敢干真的非常重要,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魄力,很多事情其实没有想象得那么复杂,去试试就知道了。
在武大的求学生涯里,我很幸运,因为一本书,点燃了梦想。
更重要的是,我把这个梦想真的当回事,想办法拆解成一个又一个可实现的目标,然后竭尽全力去实现。
最终,把各种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二、创业经历
大学时期的这段经历,为我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修完学分、有了充足时间后,我开始琢磨要做些有趣的事情。
1、和王全国一起,我们做了第一款商业软件
王全国,是我武大的学长。
我大二五一假期时,在武汉的电子一条街上认识的他。当时,他已经留校当老师,在一家校办的网络设备公司上班,技术水平很高。
因为他们公司的电脑比实验室的好太多,还是最新型号,我常跑去那儿蹭电脑、写程序,也顺便帮忙接待咨询的客户,没有工资,中午管饭。
随着我们之间关系越来越熟,他逐渐认可我的能力,我们决定一起写款技术上难度大的加密软件。
每天下班后,把卷帘门一关,我们就开始干,而且经常干到凌晨3、4点。但无论睡多晚,第二天一定按时起床。
就这样,没日没夜干了十五天后,第一款商业软件做成了,名叫 BITLOK 。
这款软件定价 2000多元,一经推出,就在加密软件圈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销量也不错。在持续升级了几代后,卖了六七年,赚了不少钱。
我很清楚,如果当时不是和王全国一起干,这次创业多半难成。
毕竟我当时才大二,而王全国无论是经验、资源还是成熟度都远远超过我。
所以说,一个人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找互补的朋友一块干,更容易成功。
我和王全国也因此成为了一辈子的朋友。
2、合伙创业失败,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1990年8月,大三暑假,在武汉电子一条街上“混”出一点名气后,有学长来拉我创业。
我答应得爽快,想着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了,但现实很残酷。
我们是4个创始人,在宾馆租了一个房间作为办公室,取名“三色”。考虑到大家都是朋友,不好意思谈股份,就选择平分,每人25%。
大家热火朝天的干了一段时间,凡事都几个人商量着来。但这样做效率低,意见也常常不一致,经常出现扯皮的情况。
我们决定正式选一个董事长来决策。之后几个月,又改选了好几回,大家都轮流当了一遍,除了我。因为觉得我年纪小,压不住场。
接着,我们开始苦干,从卖电脑、写软件,到打字复印业务等,什么生意都做。
一开始还赚了点小钱,可随着业务越来越多,赚钱越来越难,最后连工资都发不出,只能关门清算。
就这样,第一次创业结束了,我抱着一台286电脑回了学校。
回来后,我复盘了很多次,觉得我们在商业上太幼稚,完全没经验。
创业前,大家既没说明白谁牵头、做什么业务,只是碰到什么做什么,稀里糊涂开始稀里糊涂结束。
只能说,办公司太不容易了,光有技术是不行的,还要学习商业方面的基本功。
3、怀揣梦想再出发,建立小米帝国
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
这是大学毕业后,我入职金山得到的最重要的经验。
2010年4月,我选择再次出发,怀揣年轻时候的梦想,和一群伙伴创办了小米。
谈到成长,过去三年小米的高端探索之路,是近十年来我最痛苦、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次。
▍小米“高端化”的战略争议
小米的高端探索,从小米10开始。
刚开始很顺,首战告捷,但紧接着,小米11 就遭遇重大挫折。
做高端的难度之大、投入之大,是大家没想到的。
沮丧的情绪在公司里弥漫开来,有人说,做高端太难想要放弃;有人说,小米品牌形象已经固化,建议换个新品牌。
为此,我紧急召集了一次讨论会,鼓励大家畅所欲言。
过程中,我反复说服大家:我们创业的梦想就是把小米做成全球知名的科技品牌。无论多难,我们一定要坚持把小米品牌“高端化”。
从外部环境来说,只有做高端,才能倒逼我们在技术上寻求突破,赢得未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经过激烈的讨论,我们最终达成了共识:
高端是我们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战!不能有任何动摇,必须死磕到底!
▍小米的“高端化”探索之路
以影像为例,和大家聊一聊小米品牌“高端化”的探索过程。
因为对影像一直很重视,我们在2017年就设立了单独的相机部。
鉴于友商一直采用 DXO评测来展示影像的效果和技术实力,我们设定了一个简单粗暴的目标:
超越友商,DXO全球第一!
为了夺取DXO第一,我们从小米11 Ultra入手,在传感器、参数、调校方面都下了功夫。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发布前一天,拿下了DXO评分全球第一。
可谁也没想到,产品首发第一天,就遭到用户疯狂吐槽。
我们对此进行痛苦的反思,然后明白了:参数到顶、DXO全球第一,并不意味着拍照好、用户满意。
那到底要怎样才能拍出用户满意的好照片?
大学时期的经验告诉我:找个懂的人问问。
于是,我们就找到了徕卡。作为影像界的传奇,徕卡的地位和实力都是顶级的。
在签约后,我们第一件事就是请徕卡到小米科技园来办摄影班,要求核心团队成员全部来上课。
随着我们对摄影文化的了解,我们最终确定了人文影像的方向,要做出原汁原味的徕卡影像。
为此,我们需要花两倍的研发投入,但效果是好的。
首款搭载徕卡双画质的手机——小米12S Ultra,受到广大用户的喜欢,也让小米影像在大众用户和专业摄影圈层,都有了很好的口碑。
而这样的探索与改变,正发生在小米的方方面面。
三年多的时间,上百亿的投入,几万人的共同努力,小米的高端探索之路,历经艰难险阻,才迎来了阶段性的突破。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成功的背后都是认知的改变和突破。
只有认知突破,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
这也是近十年来,我最大的收获。
雷军演讲总结
演讲的最后,雷军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经历过几次关键成长,最重要的几点感悟:
创办小米,一个改变中国制造业的愿景,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让我的梦想开始逐步走进现实。
每一段经历,每一次蜕变,都是一次认知的突破,更是一次关键的成长。
最近几年,不少人都感到非常焦虑,非常迷茫。
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呢?
我的答案是:成长。
只有脚踏实地的成长,才有足够的自信、勇气与决心,去迎接所有未知的挑战;
也只有脚踏实地的成长,才能让自己内心充实,眼里有光,时时刻刻充满力量!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一时一刻的成败得失,都不那么重要。
所有的人生难题,你都将在成长中找到答案。
人因梦想而伟大,又因坚持梦想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