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发展,加强智慧教育优秀案例传播和经验分享,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指导下,“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联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华中、西北)开展了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经过申报或推荐、撰写培训、修改、专家遴选、公示等环节,共确定123个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其中区域建设类30个、学校实践类77个、解决方案类8个、研究成果类8个(详见:)。

本期为您带来区域建设类智慧教育优秀案例:“野百合”迎来了“春天”——“三个课堂”赋能永济乡村教育质量提升。

“野百合”迎来了“春天”——“三个课堂”赋能永济乡村教育质量提升

摘 要:永济城乡教育正面临着“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境地,在此背景下,永济市教育局制定了《永济市推进中小学“三个课堂”应用实施方案》,通过优化应用环境、组建协同服务队伍,建立保障机制等举措,推进“三个课堂”按需使用。乡村教师在“鱼渔兼授”的指导中教学能力得以提升,乡村学生在享受人文关怀的同时,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乡村教育在“回温”,城乡教育走向均衡发展。

关键词:乡村教育;三个课堂;教育均衡;保障机制

作 者:石百胜,张玉霞(山西省运城市永济教育局)

2017年9月25日,永济城区实验小学基于互联网智能录播教室,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云南沧源国门小学、新疆吐鲁番小学,同上《登鹳雀楼》一课,其精彩纷呈的课堂互动画面,出现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而此时,距县城四十余里某乡村小学三年级教室里,正孤零零坐着七个同学。这里学生大量流失,学校即将被废弃,只剩下掰着手指头就能数得清的几个教师。

这组镜头,是永济市城乡教育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景。16所城市学校在信息化浪潮推涌下迅速崛起,64所乡村学校却在孤寂中日趋萎靡。学校信息技术设备落后,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造成农村生源不断流向城市,而城市学校因为班容量剧增,教学质量又受到冲击。

永济教育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2020年春天,永济市作为运城市智慧教育二期工程试点县,把以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的“三个课堂”,搬上了疫情防控期“停课不停学”的大舞台。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行政领导小组,各校也统筹教务、教研、师训、电教、装备等相关负责人成立了“三个课堂”领导小组,市校职责分明,齐抓共管,乡村教育变革大幕由此拉开。

一、软硬件升级促进“三个课堂”环境建设

1.强化乡村教育基建。2020年,我市已完成乡村学校硬件建设:教师电脑配备“人人通”,班级触控一体机配备“班班通”、中小学校录播设备“校校通”,配备专业级核心交换机、网络服务器、独立的网络防火墙以及负载均衡设备,许多学校还配备了书法、创客教室。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万兆接入,千兆进校,百兆到桌面,强化了乡村教育的硬软件建设。

2.搭建“三个课堂”管理平台。依托运城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建成永济市“三个课堂”管理平台,并通过教育城域网做到校际互联互通,以加强对区域“三个课堂”应用的统筹管理。平台支持多平台和多终端接入,满足全市“三个课堂”数据汇聚与管理的要求,实现基本信息管理、数据管理、网络巡课、课堂实录,视频存储和点播、质量监测和评价等,以实现对全市“三个课堂”应用效果的动态监管。

二、团队组建促进“三个课堂”服务落地

永济市组建了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三个课堂”协同服务团队,由中央电化教育馆、高等学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一线学校、企业等组成。其中,中央电化教育馆主要负责三个课堂实践的组织、领导与协调工作;高校的教育信息化专家为三个课堂的推进提供应用培训和实践指导;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电教装备、人事、教育、教研等多部门协同联动,提供了环境建设、人员培训、资金分配、监督评价等多方面的支持保障。企业等社会力量为“三个课堂”提供高质量的运维与支持服务。中心校、教学点等一线学校则深入开展“三个课堂”应用实践,探索教学与教研的创新特色模式(见图1)。

电教优质课学习经验_电教优质课学习经验_电教优质课学习经验

图1多部门组成的协同服务团队

在中央电化教育馆教师素养提升项目和北师大智慧教育融合创新项目的实施引领下,我市全方位开展中小学师生“三个课堂”应用培训。同时,还组织了校园网络管理、希沃触控一体机应用、在线直播、钉盘管理与使用、云课堂考试培训操作、线上评卷与试题讲解、精品录播应用等300余场培训,覆盖教师4000余人。

三、模式创新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

(一)搭载“专递课堂”云际快车

“专递课堂”是解决永济市教育师资结构性失衡、“音、体、美、书法”等素质类学科师资结构性短缺的重要举措。但在“专递课堂”时,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基础不同,两地学生互动不合拍的问题非常突出,“专递课堂”的双师制的有“形”无“魂”,辅导老师变成了机械完成批改作业任务的人。通过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授课老师是学习内容的呈现者,辅导老师也必须发挥“点亮学生”的作用。只有改变听课端老师仅仅辅助维护课堂秩序、机械完成批改作业的传统做法,在“‘双师’共备课、共上课、共反思、共考核、共提升”上下大功夫,问题才能有效解决。

专递课堂,在永济市从最初的语文学科发展到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书法等多门学科。这种全新的课堂形式,已经被市内13所中小学校优秀教师团队接受且熟练驾驭。专递课堂通过运城市智慧教育云平台的互动录播、远端显示实现,覆盖到全市3个街道、7个乡镇,64个教学点。任何乡村教学点出现了教师结构性暂时短缺的难题,与它结对的城市学校都会及时“隔空处理”。到目前为止,专递课堂累计开展教学活动63次,县域内开齐了所有国家规定课程,12000余名学生直接受益。

将“资源快递”送往一个个需要指导的乡村课堂

书法教师宁老师,是实验小学名师团队里的一员,他形象地把“专递课堂”描述为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这辆列车载着城乡学校同写一幅字、同画一幅画、同唱一首歌的美好愿望,执着地奔向一个个村庄。正是怀有这份情愫,获得过国家级书法比赛大奖的宁老师,三年如一日,把他的“资源快递”送往一个个需要指导的乡村课堂。

周三下午第一节课,宁老师与蒲州中心校语文老师(兼职书法)在线上“碰了头”,经过讨论在上课流程上增加了学生比赛环节。课堂上,宁老师一丝不苟的起笔、运笔、收笔动作,同时出现在实验小学与蒲州中心校(四所小学)四年级所有教室的大屏幕上,孩子们仔细地听,用心地模拟,每个教室还有一位提前熟悉过课堂内容与环节的教师,在孩子身旁辅助性指导。

宁老师今天讲到三位大书法家书写的汉字“仁”,颜真卿的楷书“仁”力透纸背,东晋王羲之的行书“仁”行云流水,唐孙过庭的草书“仁”灵动有韵,又讲到儒家思想的“仁”字内涵,把慈、忍、孝、爱的小故事通过一个“仁”字生动地串了起来。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宁老师还与几个小朋友连了麦,夸奖他们能熟练背诵诗词,最后,屏幕两边的孩子热热闹闹开展了一场“仁”字书写比赛,且拿到了不同奖励,皆大欢喜。

宁老师风趣地说:“蒲州这‘订单’狠,小王老师(蒲州西厢小学)一请产假,我就得开三个月‘专递’,顺便再捎些搭顺风车的(蒲州其他四所小学),只要娃娃们功课不落下,辛苦一点也没啥!”

(二)汲取“名师课堂”智慧源泉

“互联网+”名师工作室推送课例范本。我市甄选省市两级教学名师,成立了24个名师工作室,总计254人,覆盖各个年级、所有学段。依托运城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建立名师工作室机构空间和名师工作室网络空间。在局学科教研员的指导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依托“线下面对面+网络学习空间”等多元化教研形态,以打造典型课例为抓手,着力课堂教学、说课、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微课制作等工作。目前,名师工作室已累计完成960节课成套资源建设,与薄弱学校结对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送教下乡280余次。

初中语文郑建锋名师工作室现有成员21人,分布于七个不同单位。两年多来,开展网络协同磨课、备课、名师教学观摩、课堂教学技能展示、送教下乡、师徒结对、先进经验推广等教科研活动80余次;工作室形成的课题成果集——《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单元写作教学活动设计》《统编教材随文写作教学设计》两本书,集结了我市初中语文名师多年写作课教学经验,其“电子版”现已通过智慧教研空间陆续推出,成为指导我市语文教师,特别是近几年引进的一批乡村青年教师解决写作教学困惑的“及时雨”。

“互联网+”区域协同教研助推课改创新。我市依托永济智慧教育云互动录播研修平台,将80所中小学划分为72个网络教研社区,构建“名师工作室+网络协同备课+网络协同教研+名师课堂专递”相结合的协同教研共同体。每个网络教研社区指定牵头学校一所,以名师工作室为支撑,以一校一策、一师一案为活动形式,每月一次开展小范围学科教研活动,两月一次参加区域范围内协同教研活动,将教研活动从以前的“精英式”推向“大众化”。2021-2022年,所有网络教研社区累计开展内部协同教研活动500余次,参加区域协同教研活动20次,通过学术讲座、名师送课、课例研磨、赛课等方式,向乡村学校推送大量优质资源。

我市实验小学在长期的教学探究中形成了荣获山西省创新成果之一的三段式“智学”模式,此模式曾应邀参加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会展。作为小学学段的“三个课堂”7个主体校之一,实验小学利用自己在永济名师工作室的各学科教师,将三段式“智学”模式以及背后“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通过区域协同教研的名师送课、课例研磨等活动,成功地推送给所有教研成员,成为他们汲取教学智慧的“源泉”。

开启三段式“智学”模式研学之旅

鲁家村小学英语教师解洁就是三段式“智学”模式获益者之一。现在,上新课前她会给每个学生分发一份预习学案、一份紧扣新课内容设计的自学检测卷,一些有助新课理解的拓展性资料,推送一个“跟我读”软件上的单词发音、对话小视频。课上,解老师设计了多种交流展示活动(卡片识记、读写接龙、小品表演、唱英语歌曲等),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解决检测卷上的题目,最后解老师针对本节课出现的典型问题,精准设计课后习题通过钉钉班级群推送给学生,巩固练习,举一反三。

解老师利用“三段式”智学模式,把英语课上得风生水起,老师轻松,学生积极,所带班级成绩一直稳居全市前列。作为我市小学英语组名师工作室成员,乡村中心校英语教研组组长,她更是通过“互联网+”区域协同教研活动把小学英语“三段式”智学模式辐射给全市62所乡村小学教师,带领他们迅速成长。2021年,三十多项教学贡献奖,让她跻身国家重点奖励计划的311名乡村优秀青年教师队伍里。

(三)共沐“名校网络课堂”阳光

2021年,永济市依托运城市智慧教育云平台,按照“遴选学校,以点带面,示范引领,逐步普及”的工作思路,开启了“名校网络课堂”帮扶模式,让校际合作与在线课程建设相结合。高中3所均在城区,采取“跨校联盟在线课程建设”;初中城区4所、农村4所,组建“1+1跨校帮扶共同体”;小学城区7所,农村62所,采取“1+N”“城校+农校”的方式。以强带弱,以大带小,系统化、全方位推动城市优质名校资源向农村共享与辐射。

以银杏小学对开张镇中心小学开设的“网络课堂”为例:

银杏小学“鱼渔兼授”的帮扶课堂

“两端两线”,规划全局。“两端”是指银杏小学和开张镇中心小学的教学教研;“两线”指线上和线下教研。两所学校通过线上校际学科教研和线下校内学科教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名校网络课堂”帮扶计划进行了统筹安排,决定帮扶科目授课教师名单、使用教材以及授课时间,比如语文科定为“整本书阅读”系列——导读课、推进课、专题研讨课,一年级到六年级分别开设《读读童谣和儿歌》《神笔马良》《中国寓言故事》《闪闪的红星》《小王子》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一周两次进行网络同步送课。

“两线•3+N”,共备优课。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协同备课。“3+N”中的“3”,是指协同备课的银杏小学教师,依托运城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在线上提交“母案”,属于一次备课;银杏小学和开张镇中心小学参加协同备课的成员在线上协同修改“母案”,形成二次备课;两所学校备课成员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与团队设想,在线下形成三次备课。“N”是指基于“三次备课”形成的教案,结合课后教学反思,形成校际教案;每学年再以校际教案为母案,发起“N”轮协同备课,备出“两端两校”符合自身学情的优质教案。

同步课堂”,共享名师。银杏小学在学校教研空间提前发布某一学科授课教师、授课时间与授课内容公告,开张中心校做好听课安排。结对两个月,银杏小学通过互动式、直播式、录播式、研讨式、观摩式等多样化网络教学活动向开张镇中心小学推送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等36节名师精品课,覆盖师生1200余人。

“异地共评”,反思提升。银杏小学把录制课程推送至运城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以便两校开展同评一节课活动。由于疫情原因,线上研讨成了主要交流方式,两所学校同学科教师聚集在网络教研社区内,打卡签到,浏览观课,异地评课,双方教师共同交流、不断进步。

“专用板块”,拓宽资源。在学校教研空间内创建不同内容板块,例如介绍植物发芽、蚕宝宝蜕皮的科学微课板块,展示师生创新作品的动态相册板块,体现银杏小学办学理念的校园文化宣传板块,为授课教师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供兄弟学校多元化借鉴。

四、“三大机制”促进“五个同步”长效落实

为促进“三个课堂”的高质量可持续开展,永济市分别从“管理、激励、安全”三个方面建立制度,完善机制,全面保障“五个同步”的长效落实。

“三大机制”分别为:建立管理制度。针对“三个课堂”实施中出现的教师课堂教学策略不灵活、学生配合度不高等问题,制定《“三个课堂”操作指南》《“三个课堂”教学流程》等规章制度,全方位指导教师科学操作,学生规范使用,保障“三个课堂”在全市范围内顺利实施。建立激励机制。针对授课学校担心“大课吃小课”影响教学成绩所造成的常态化参与不足,以及“三个课堂”在职称评定、晋级方面不是硬指标导致的教师参与热情不高的问题,出台《“三个课堂”评价标准》《“三个课堂”奖励办法》。将承担“专递课堂”“名师课堂”主讲任务的教师教学工作量计入绩效考核,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评审时予以倾斜;承担“名校网络课堂”的学校,在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履职考评中予以倾斜。建立安全机制。为了切实做好“三个课堂”运行过程中安全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工作,成立“三个课堂”安全领导小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逐级落实网络安全责任;要求技术服务方规范数据的全周期管理,定期排查网络安全隐患;加强对“三个课堂”应用人员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维护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五个同步”分别为:课堂同步:主讲与听讲学校统一作息时间和课程表,统一教材和学具。录播同步:主讲教室、听讲教室同步进行课程直播、录制和存储;形成课堂实录同步,保存至区域资源平台相应学科节点目录下,以便师生进一步学习与研讨,进而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三个课堂”教学资源库。学习同步:“名师空中课堂”,通过网络对全市学生进行同步学业指导。教研同步:课前,帮扶学校通过网络开展同步教研活动,对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提问互动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磨合;课后,利用课间开展教学小教研,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流程,改进教学策略,互学互评,实现同步教研常态化。评估同步。学校层面,市教育局从组织实施、激励保障、设备管理、质量提升等方面对教育共同体进行评价,提高学校参与“三个课堂”建设的积极性;教师层面上,局校双方通过网络开展在线教学评估,从教学态度、技术操作、教学方法、教学情况、互动效果、教学效果等维度对参与的教师进行考评,开展“三个课堂”交流展示、课例评选等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五、实践应用促进乡村教育良性“回温”

沿着永济1221平方公里的乡土面积,让我们随着摄像机镜头自西向东一路看过去:韩阳中心校精致的录播室里,年轻的乡村英语教师们正脱稿讲着纯正的英语,此番口语大赛选手实力相当,一时难较高低;蒲州中心校鲁家小学绿树掩映的教学楼前,同学们围成一圈,在解老师主持下,表演着“翻转课堂”的成果——即兴编写的《My day》课本剧;栲栳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上,小朋友们对着面前大屏幕,津津有味做着别样的作业——“猜猜我是谁”的趣味加减题;而此刻,虞乡中心校张卜娟老师,带着“学思乐”梦想沙龙的娃娃们,已踏上《去远方之去哪里旅行》的“互联网遨游”之旅……

让我们回头看看这样一组数据,2019年,城西中心校下辖的4所乡村学校学生总数1206人,2020年达到1374人,2021年升至1418人,这组数字表明,永济乡村教育在经历了漫长的冬季后,逐渐“回温(见图2)”。

电教优质课学习经验_电教优质课学习经验_电教优质课学习经验

图2 乡村学校学生人数变化趋势图

9.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