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潘说

房企现在唯有“专业玩家”才能活下去!

老潘全国房企调研下来,发现房地产基本形成一个共识:

即房地产不好做了,整个行业从土地红利、资本红利进入管理红利阶段,今天做地产,唯有“专业玩家”才能活下去!

一个共性是——未来房企规模失速了,利润单薄了、迎来普遍大行情几乎是绝望了,行业进入“缓慢小牛”的苦日子阶段……这个时候,房企内部的经营管理,头一次被全行业反复提及和强调。

但常识是,本来企业做好经营管理运营是基本功,但以前行情太好,房企不上心管理,但如今,冬天突然到来,房企做好做透经营管理,已经是“不得不,也必须得”做的问题!

此刻的经营管理,是一把双刃剑!

做好了就是企业发展超级引擎,做不好反噬企业,把企业搞废不再是危言耸听。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近日,爱德数智与千亿房企融信集团首席运营官、助理总裁王焕玮先生,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运营力交流。

王焕玮先生深耕房地产运营多年,分管集团运营、工程和客关多条业务线,访谈非常多的干货和运营力心声吐露,老潘特别分享给更多地产中高层。

part1 运营体系

观点1 奋战四季度过了:不要临阵磨枪,要一直端着枪!

很多地产公司搞最后三个月的冲刺。在我来看,都是因为平时不努力。

如果每个月销售额分布比较均匀,把较多货值都按时或提前供出来了,就不会囤很多压力在年底。

顺销的项目,结构都要调得很好,即使到年底,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时候如果额外采取特别措施促进销售,一定是之前做得不够,现在没牌打了。

我一直倡导打明牌,所有能打的牌,全年按节奏毫无保留的在打,所以在这时候应该不需要额外的牌来打了。

年底的压力往往在于当年新拿的地要开出来。这个没办法,因为年初刚拿地,开盘早不了,四季度要抓首开,因为前三个季度好卖的卖没了,新的出来了,可以又来一轮。

最后三个月不冲刺,不是供销没问题了,而是每天都在面临问题、解决问题,只是不用加速,因为一直在跑。

不要临阵磨枪,因为一直端着枪。

有业绩目标,不是冲刺就能解决的。

所以大家要更加细致的关注一些事,这些事每天都在做;如果到最后才去冲刺,就只能说前9个月干的是不合格的。

很多企业供货偏差半年的都有。

个别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前面三四个月没开工,中间几个月销售没发上力,全年压力几乎都放到最后四五个月。

这就是管理出了问题。

通常来说,供货进度偏差最多两周。

无论是疫情问题,雨水的问题,还是总包停工问题等,一定要快速的应对,不能差太远。

观点2:运营要思考如何实现ROE最大化,而不仅是思考如何完成KPI。

房企经营的两个核心能力,一是业务能力,二是经营能力。

业务能力是自下而上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项目总、城市总、区域总要干的事。能解决的我给你弄好,告诉你结果。做不好的,我需要资源,你支持什么,我帮你做好,这叫业务能力。

经营能力是从老板视角看公司,要的是ROE最大化。

但是这个经营能力很少人有,很多高管也不具备。

高管自己认为自己懂经营,但你的经营是完成KPI的能力,不是真正的经营能力。

过去处于行业上行期,房企的首要任务是上规模,高杠杆带来的高额回报,不需要太多去考虑内部的经营能力,但现在的大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了。

例如说老板说,你给我回款200亿。他做到200亿了,觉得自己经营能力好。这其实不是经营能力,还是业务能力。

因为你回款不一定是对的,可能你降了很多利润。我们要的是ROE,综合收益最大化,这才叫经营能力。

运营要思考如何实现ROE最大化,而不仅是思考如何完成KPI。

业务能力需要你在基层干过,还不能偏科,要综合,要干过一些年。经营能力就是需要你在集团干过,而且像这种运营岗位一定是综合面的,你在集团只做专业面的也不行。但无论做什么,都要善于独立思考。

这两个能力都具备了,在脑子里很容易形成一个框架图形,做运营时才能得心应手地指导日常工作。

观点3::三道红线加速房企分化

三道红线主要关注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净负债率,还有一个现金短债比。

从大的角度来说,就是降杠杆。把资产做大,负债做低。

这是个大的导向,就是从战略导向上控制投资强度,同时加快周转、促进回款。

周转上去了,利润型、中小型的公司可以提升经营效率,规模型的房企也可以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导向都对,但是实现有难度。

因为很多企业钱都借了,你让我少投资倒是可以,但是往往是利润一刷实,有很多企业是背不住的。

不投资,你就没未来。

但投资就要借钱,短债到期了,就得借钱偿债,光靠回款很难填补缺口。

回款填完短债,可能连投资的钱都没了,这个企业可能只能从500亿萎缩到100亿了。

所以这加速了两极分化,好的企业越来越好,不好的企业越来越难。

要做长短结合,做一些持有型的物业,对报表端是有好处的,对自己降杠杆也有好处。

做改善型产品是优势区,因为后城市化时代肯定是好区域、好房子是有价值的,三四线很多刚需的房子价值较低,从需求来说,甚至过剩。

你得做好房子,改善的需求是一直都会有的。

观点4 运营是海上钢琴师:单专业做到极致,对别人也可能就是伤害!

运营是要综合的成就,统筹各专业成为一首曲子,有起伏搭配而不是同时响都起来。

要保证单专业不要做过分极致。

我一直认为房地产经营管理是多维度的,你单专业做到极致,对别人也可能就是伤害。

例如

工程做强了很可能就是工程导向

设计做强了就是设计导向

这都不是经营导向。

因为设计要做的过于好,工期没了,成本没了,客户有可能还不买账,只是产品好看。

可能你在公司需要有一个好的评价,自己内心也有一个理想,就一定要做高大上的产品,但你这个初衷就偏离了市场。我们不是要做高大上,而是要做这个市场的客户群需要我们做的。

你要高大上是因为个人需要这个产品,花了很贵的设计费,这种就是设计师个人的实现。

但你这个东西牺牲了多少?运营就是要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运营管理要实现最后的运营合力是100分!

回款经验心得_心得回款经验总结_心得回款经验怎么写

最终目标肯定是跟着企业的指挥棒。

现在政策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每个人的努力要跟公司的导向是一致的,千万不能把自己这个导向放在第一位,往往很多人会错位。

房地产的挑战就在于运营的综合实现,选好平衡点。

因为既满足你的个人小心理,又能符合公司大利益。更难的是一个公司的组织激励、评价体系,这个太难了。

观点5 运营体系构建:双核五维三重联动

在运营上,我们梳理一个体系,叫双核五维三重联动。

基于公司要求把体系构建完整之后,更多的是对具体的实现效果的管控。

体系是落实到事务本身的,不能浮在面上,上下所有人的思想是统一的,管理导向、管理风格、管理语言是统一的,经营意识也是统一的。

基于ROE往下拆解,可以形成很多个指标。但是双核五维三重联动,拎了几个核心的,先抓住重点,重点形成体系,能够落下去。

思维结构就像金字塔,一定要从上往下去拎。

如果是平的,就是你对这个生意没想明白,你什么都要。

part2 运营逻辑

观点6:先赚钱再做好

有人说,这个项目是公司战略的需要,先不打算赚钱。公司刚进入一个新城市,先给我立个标杆,先打个名气。

但我的理解是,公司都是要赚钱的,先赚钱再做好。你把做好放在第一位了,一定要做成漂亮的再赚钱,往往是因为赚钱不归你管,做好归你管。

如果公司追求规模,要达到1000亿,市场不好时降价打8折,也要卖1000亿。但是实现了规模目标,你的利润受得了吗?

屁股不能只坐在销售额的位置上。

观点7:供销投联动:动态调整,投资端就得调

如何避免好卖的项目断货和滞重产品积压?要通过供销投联动,确定结构导向,避免供销脱节。

年初生产端要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排一个全年供货计划,营销会根据库存跟供货计划反推一下。

哪些产品帮我多供点

不好卖的少供点

至少不要多付工程款。

年初就做一个校核,过程中每个月还要做调整。

卖不动的,我先不供了,卖得好的要加快。

好卖项目的供货是以运营为主

不好卖的项目供货以营销为主

不好卖的产品的去化节奏,营销端要通过定价和促销策略来解决。好卖与不好卖产品的去化比例,也是营销线要解决的问题。

要保证在新增土储上,至少是基于今天的市场判断,不要拿滞销的项目。

假如说A区域卖得好,肯定A区域补货为主。

B区域卖不动,肯定不在B区域拼命拿地。

动态调整,从投资端就调。

好卖的卖没了,新的又出来了,只要快就行。

观点8:竞品定位相似,比拼产品细节和沉淀

定位差不多的产品,要拼细节。

好产品要经过多年的沉淀,设计是稳定的,产品稳定的,施工单位是稳定的,管理标准也是稳定的,管理人员也是稳定的。

如果你们的管理人员一茬一茬的,那么在细节上很难做出有口碑的产品。

这几年发展较快的企业,工程端的挑战比较大,进入沉淀和积累期,要把整体的品质细节做好。

我们经常说一个例子。

苹果PK小米

小米的功能比苹果还多,但苹果的售价平均是小米的三四倍,小米卖3000,苹果卖1万。

你看上去功能、长相都差不多,为什么苹果卖得比它贵?

就在于细节,在于它的性能稳定性。

观点9:把控投资端:把大多数风险消灭在前期

在拿地定价会,运营端的高管要参加,决定拿不拿,多少钱拿,这是投资端的把控,会把所有的风险提前都预估好。

从拿地阶段开始,多条线集中决策,最大程度保证每一个决策的准确,把大多数风险消灭在前期。

拿完地之后就进入利润管理,拿地版的和首次定位会、启动会都要做对比分析,当时什么思路,需要什么产品,后续怎么弄,都会去分析。

拿地版的利润目标可能无法绝对挂钩,但是每次调整要有对比分析,反馈到下次的投资决策模型中去。

如果运营负责人本身就在拿地定价会里面,不要只局限于我管什么就说什么,要更多的考虑市场和营销。

观点10 现金流联动:时刻看一下企业的经营安全度

第一,营销线要排经营端回款。运营给你新增供货,加上库存,你要排每个月的经营性回款,至少排未来三个月。

第二,金融线排融资性回款和支出。

第三,财务线来排经营性的支出和汇总。

经营性回款和支出、融资性回款和支出加起来构成未来三个月的主要现金流。

做出来就可以看一下企业的经营安全度。

part3、运营精度

观点11 每天看好2张表:综合信息表+滚动开盘表

每天要看两张表。

第一是综合信息表,项目的各种信息,比如拿地时间、合作关系、基础楼板价、容积率、权益占比、拿地时利润、动态利润、开盘时间、交付时间。

第二是滚动开盘表,每周会盘一盘未来三个月开盘的分布,要确保这些项目及时开盘。

核心其实就是供销和利润两张表,要非常关注。

观点12 每个关键决策点都要刷实纸面利润

部分房企账面上的项目都挺挣钱,但是往往就是剩下那些不好卖的产品兑现不了现金流,即使剩个别业态和少量产品,可能利润就在那里,变成滞重。

这些公司的利润管理是不扎实的,拿地的时候预留高涨幅的入市价格,往往市场不好的时候入市就会跳水。要保证利润率不变或者不让变,一线很容易把涨幅提高,这批卖1万5,全盘假设是2万,后面卖2万5。其实,实现不了。

这就需要在每个停止点上,把利润同步刷实,每个节点要做个预判。如果这次1万8的均价,1万5开了,就要算一下全盘利润表现是怎么样的。全盘涨幅5个点,利润又是怎样的。

不能留一个那么大的假的东西给未来,否则利润会有大偏差。

回款经验心得_心得回款经验总结_心得回款经验怎么写

从拿地投决会,到定位会、启动会一路到交付,每个决策点都要刷新利润指标,每个决策点都要对利润进行重估,全过程五维刷实。每套签约、回款,每笔土地款支付,利润管理系统就要自动的刷实。

每次变化都可以从货值、成本、计息、期间费用、税5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在利润上要剥得很细。

观点13 供货管理的精细度

预判未来一个月的供货,如果说某个城市要供货20亿到25亿……供货到亿的单位就太粗了。

首先,看大的总量,看库存有多少。假如库存有200套,一个月能卖20套,证明还有10个月的库存。但你不能等10个月,可能有结构性的问题,你只能等2个月。

第二个再看结构、业态,别墅是不是没了,或者高层是不是没了,高层的哪种户型没有了,这种数据要很清楚。

第三个,要倒排。

看打桩没有、挖土没有,地下结构出来没有。地上多少层可以卖楼,从预售条件到取证多少天,取证到开盘多少天,要非常细。

而且要有基本的项目周报,所有的信息都有,包括当地的预售条件。

观点14 预算管控与沟通

预算通常需要多部门联合做,例如财务、运营、总办三个部门一起做。预算做的质量高一点,把全年所有的管理指标盘得准一点,预算基本能控得住。

每年年底要盘点第二年的供货计划、销售计划、费用预算,还要重估一下绩效考核体系。

客观的东西要做准。从财务指标的预测预警到运营动作的寻源,或者解决方案、优化方案的提出,不能是脱节的。

关于沟通:如果上到大会上或者通过特定动作再来解决问题,一定是沟通出问题了。

日常有问题,赶紧沟通解决,等到都亮出来了,那一定是沟通出问题了。如果拖到后面到会上解决问题,要么是找人背锅,要么是亮成绩。

拿到会上说的,貌似负责,其实是最大的不负责!

说明线下不沟通、不解决问题,拖到会上去晾着。

观点15 房地产未来,一定是个数字化的时代!

过往它是个工具,是为了效率的提升,但是它往往不能解决经营本身。

如对于一个项目,卖vs不卖?售价与成本的关系?量价关系?等等。系统不能独立给出判断,还是要依赖人的预判。

但是对于未来,一定是个数字化的时代!

数字化的经营系统,客户端的大数据,社区运营端的大数据等等。既可以大幅度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又可以推动经营迭代。但如何搭建最科学的系统与找到最合适的应用场景是一个大的挑战。

part4 地产运营素养

观点16:好运营是参谋长:做运营不要让人讨厌

在西方运营和经营是一个词,没有明确区分。

我们有些房企运营做低了。很多企业最早做计划管理,后来做供货管理就号称大运营了,其实就是生产端协同。

但实际上我们运营是经营端运营。

运营没有一个准确定义,可大可小,看你想做成啥,也要看运营一把手的能力。

做得不好的运营让人讨厌的,领导说这个事很重要,然后你让执行者排一个专项计划,天天打电话问完成了没有,完不成就专项督办。执行者会认为:你不懂,你来问我,我写给你,你拿这个再来考核我,并没有实质帮助我。

但是做得好的不是这样,做得好的是参谋部。

我能力是高于你的,但是我还要支持你。

你解决不了问题,我帮你从大的层面解决。

行业都觉得缺运营总,都是想找到心中那个运营总。

观点17、运营人不要思维懒惰,要关注一线

在集团待久了,会慢慢丧失一些业务能力,离一线毕竟远了,三年就会手生。

所以在基层时要干得扎实,保持着对产品的关注,最好有产品情结。即使在集团,也要有机会到一线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使自己一直秉承着这种能力。

如果在集团上面做久了,就容易有偏颇。

你在一线做区域总的时候,关注的是区域项目的全周期。

你做运营总关注的是全集团的经营周期。

对于大型房企的运营来说,一方面单项目运营的能力必须要强,另一方面,还要有大范围内统筹多个项目,在各个项目之间进行资源调配的能力。

无论在公司做哪个岗位,个体导向都要跟公司的大导向高度一致。

要善于思考,比竞争对手哪里更快,哪里更省,哪里更好。

如果拿不到地,是不是别人在哪方面有特殊竞争力,或者我们在管理端出现什么问题了?

观点18、信息要灵敏:运营与营销的沟通要没有障碍

运营是一个强数据的兵种,所有数据都要很准,很灵敏。

运营与营销,从部门负责人到员工之间,工作沟通都要紧密充分。

项目卖得怎么样我们也关注,蓄客蓄得怎么样,这周流速怎么样?运营要管得很细。并不一定说只有销售知道这个卖得怎么样,运营也要知道。

你问区域的运营,区域运营会问区域营销,集团运营又可以横向问集团营销。实在不行打电话给项目总,运营与营销的沟通要没有障碍。

观点19、要追求运营管理的“有效性”

供销联动、品质联动,这是运营的本职工作。

现金流联动和利润管理是更高的经营层面要求。

所以,做运营不能被条条框框的东西框住,要追求管理的有效性。

我不认为一定先有岗位再有职责,不同的岗位都能有一个以自己岗位为基石的广义的发力,这个发力可能会覆盖到别人,只是你的专业点可能略有不同。

part5 运营效能

观点20 辩证用好“标准化"

企业由于规模大、布局广,不同城市和项目的能力参差不齐。

提升单项目作战能力,要做到标准化。

我们工作中,有个倒V形理论。

所有管理动作首先是基于事务本身,解决具体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你会发现有共性的问题,把共性问题标准化,这些标准化累计起来就容易形成一个体系,然后这个体系要做宣贯执行,预防未来问题,执行过程中,不断优化提升,这是源于实际的一个成长型的体系。

管理思路可以借鉴,但管理体系不能复制!

每个公司都不一样。A公司是这样的,到B公司你要看它面临什么样的问题。解决它,把它标准化,形成体系。每个公司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生搬照抄是低效的。

没想明白的事,可以先做,但是不会过早把它标准化,不要重点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稳扎稳打,过犹不及。

例如,品质联动前年就提出思路,去年做了示范区联动,今年扩展到了外立面、精装修、景观。明年就可以对一些做得成熟的区域下放了。

观点21:单独识别出“个人管理贡献度”

一个人的管理贡献在于,有你和没你有什么不同?

在管理维度上把你的这个因子剔掉了,其他所有的因子都不变,经营结果会有什么变化?

这样的评价体系对人才是最合理的。只要你有源动力,品质端正,又有能力,一定是评价高的。但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的。

年底把这个项目的某个结果指标拿出来,跟你现在的现实指标比是什么变化。这个结果指标不仅是你这个因素造成的,它里面掺杂了天时地利等的因素,最后就变成你头上的结果指标。

22、管理者复合化:一个人不具备复合能力,很多判断在全局下往往是有问题的。

管理层要少一点,复合能力多一点,综合一点。

以前大企业都是设计总只管设计,工程总只管工程,法务总只管法务,运营总只管运营。当然运营还好,本来它是融合的。

未来管理层还是要具备复合能力,这样可以省沟通成本。要不然你屁股在那儿,我屁股在这儿,就有问题,除非咱俩相处得好。

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复合能力,你做的很多判断往往是有问题的。

运营人做完事要经常反省,每做一个事之后总结、梳理,很务实的解决问题。

有从下往上的视角,也有从上往下的视角,这才能干好。最忌讳就是坐在集团,屁股只坐在这儿,适应不了一线的业务需要。

观点23、高层经营化,中基层专业化

未来,中基层的很多业务可以下放给专业管理公司。

举个例子,在部分城市,房企投资都是波动性和不饱和的,今年拿3块地,明年是没地的。城市公司业务归拢到区域公司,也并没有完全解决你的人均效能问题,只是解决了你这些人今天在南京,明天在杭州的问题。但是这样的管理精度还是跟不上。

最优秀的将军是通过无数个战役滚出来的。

最优秀的房地产管理层是通过无数个项目管出来的。

当你工作不饱和时,管理能力的提升便是有问题的。

未来每个城市都可以诞生一个或几个专业的管理公司,这个城市的地不管是谁拿,都可以到我这里来管,我和你管理费结算。我的管理规模一直是在的,只是你换了。

房地产企业未来要想走得更远,需要有合伙人制的组织。像阿里的十八罗汉,各有专长。合伙人制就是这些人的能力、品质你是信任的,还有共同的信仰追求。

观点24、基于痛点,通过机制和场景解决问题

部分咨询公司的短板,第一是过分依赖数据,第二是没有应用场景。

所谓的判断,数据可能是真的,但是导向是站在数据端看导向,而没有在需求端看导向,因为他不懂需求端。

你看很多咨询公司讲方法论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他没有站在你的角度真正解决问题。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