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省行政学院与省委组织部开设的“与县委书记对话”访谈式教学栏目,邀请平利县委书记郑小东作为主讲嘉宾,与50多个县区政府领导进行了3个半小时的访谈教学和现场互动,介绍讲解交流平利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启示和下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思路、规划和重点。省行政学院巡视员张贵孝教授进行点评,访谈由省干部教育培训研究中心主任李永红教授主持。

郑小东在推介平利时说,平利有六张名片。文化名片,平利是女娲文化的重要原发地;历史名片,平利是中国最古老长城的留存地;红色名片,平利是革命先驱廖乾五的故乡;绿色名片,平利是中国名茶之乡;特色名片,平利是中国绞股蓝的原产地;彩色名片,平利是中国最美乡村。

郑小东说,从2003年到2004年,平利县选择了两个村(龙头和普济寺)进行试点,实施生态环境、徽派民居、观光农业、基础设施和基层组织建设“五大工程”,形成了平利建设美丽乡村的早期雏形。平利美丽乡村建设分为三个阶段:2005年至2010年底,为整体推进阶段,提出了建设陕西美丽乡村的目标,制定了“村上八个一、户上八个有”的建设标准,平利成为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两面旗帜之一,并被中央党校确定为教育实践基地;2011年至2015年底,为全面实施阶段,提出了建设西北美丽乡村目标,形成了《平利县美丽乡村建设规范》,2015年被发布为安康市的地方标准。在这一个阶段,平利2012年成为了“中国十佳最美乡村”,2013年荣获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平利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被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进行推广,2015年全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现场会在平利召开;2016年以后,为提速升级阶段,提出了全面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目标,明确了建设生态美、城乡美、产业美、风尚美、生活美“五美平利”的具体内容和目标,2016年全省的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现场会放在平利召开,平利和大荔县的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共同成为陕西省的地方标准,2017年平利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县。

郑小东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平利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平利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循环发展之路,始终贯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要求。通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平利建设美丽乡村,并没有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反而成为了平利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后发优势。平利建设美丽乡村,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增长,也带来了发展质量上的提升,去年平利还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县、中国生态养老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服务先进县、全国质量强县创建县5项国家级称号,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县、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县、全省山林经济发展示范县、全省县城建设先进县、省级文化先进县、省级教育强县6项省级称号。

郑小东说,平利美丽乡村建设走到今天,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在不断的探索、实践、再创新、再实践中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平利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坚持和“五个美”,“两个坚持”是发展理念,就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动摇,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不动摇。“五个美”是发展重点,就是生态美、城乡美、产业美、风尚美、生活美。这“五美”我们不是单纯的把某一个区域、某一个村庄建设得很漂亮,而是把整个平利系统谋划,涵盖生态、城镇、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最终把平利建成一个大的美丽乡村。

郑小东说,在五美平利建设中,平利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努力打造绿水青山的生态美。抓造林绿化和全面禁伐,实施“绿色”全覆盖工程;开展河道治污、护岸、清理和亲水景观“四位一体”综合整治;开展清垃圾杂物、清生活污水的“清洁平利”行动;开展“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

平利以山水资源为依托,打造协调发展的城乡美,通过实施美丽县城、美丽集镇、美丽社区、美丽村庄、美丽院落等工程,最终形成“精美县城、特色小镇、魅力村庄”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

平利建设美丽乡村不仅是要把城镇和村庄建设得很漂亮,更重要的是要能带来经济效益。把美丽乡村游作为第一大产业,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通过打造以县城为中心,以特色小镇、景区节点、精品旅游村串珠相连的美丽乡村旅游环线,我们先后建成了天书峡4A景区、长安茶镇和龙头村3A景区、三里垭、桃花溪、琵琶岛、芍药谷等一批特色景点,2017年平利荣获“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县”荣誉称号。2017年游客量达到37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0.28亿元。平利坚持茶饮产业一业率先突破,目前平利绿茶和绞股蓝面积已经达到23.2万亩,主打的“平利女娲茶”“平利绞股蓝”两大品牌,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陕西名牌产品,分别获得陕西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去年平利茶叶产量和产值分别达到了9100吨、10.5亿元。平利把“挪穷窝、挖穷根、避险情”与“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同步思考、一体谋划,确定了“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带就业”的总体思路,制定了“一城十镇百社区百工厂”的发展规划,探索了“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进村庄”的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展各类社区工厂79家,吸纳搬迁群众就业5250人,人均月工资2000元以上,使社区工厂成为了群众稳定增收的“造血工厂”,探索出了一条“就业式精准扶贫”的新路。2017年,平利社区工厂作为安康市“支部+X+贫困户”扶贫模式之一得到汪洋同志的重要批示,被国家发改委作为搬迁后续脱贫经典案例向全国推广,在人社部主办的首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中获得“优秀项目奖”和“最具人气奖”,在陕西易地扶贫搬迁与社会发展政策创新论坛、人民日报社举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会上交流发言,成为2017年全国精准扶贫十佳典型案例和十大经典改革案例,被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国扶贫》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推广。平利成为全国电商进农村示范县,全县网店796家,电商企业73家,农村电商网点基本实现全覆盖,每年的交易额超过2个亿。根据阿里巴巴大数据统计,平利网商指数居全省前列。

平利打造风尚美,重点抓好“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开展道德评议,培育先进典型,引领社会风尚,促进乡风文明。2016年全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现场会在平利召开,2017年“陕西好人榜”发布仪式暨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平利成功举办。

平利努力实现生活美,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县上下已经形成了领导苦抓真抓、干部苦帮真帮、群众苦干真干的“三苦三真”精神,脱贫攻坚驻村帮扶、电子考勤、“红黄绿”清单管理实现了“三个全覆盖”,确保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贫困村脱贫摘帽之日就是美丽乡村初步建成之时。通过努力,2017年,平利的脱贫攻坚工作连续两个季度在全省考核中排名第一,脱贫攻坚工作经验先后在全省第二季度追赶超越点评会、延安干部学院新任处级以上干部培训班、2018年全省农村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会上作交流发言。在打好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平利的民生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教育上,平利先后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教育强县;在就业上,平利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全省的示范县、全国的试点县;在医疗上,平利成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国的试点县;在住房保障上,平利成为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十佳县,并且连续三年荣获全省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在社会保障上,平利五保集中供养受到民政部表彰。

郑小东说,平利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一是学深悟透中央精神,组织全县上下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十九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意图,全面吃透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科学路径和根本保证,准确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真正用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要求,真正让产业发展能够促进农民增收,让各类人才在农村大显身手,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让农村人居环境得以持续改善,让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堡垒,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三是把乡村振兴战略与五美平利建设有机结合,平利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历程就是落实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我们要在完成贫困群众高质量脱贫的基础上,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升级版。四是充分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深入学习借鉴全省、全国各地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集思广益,立足平利实际和自身特色,以实际行动做好结合提升工作,真正使平利成为天蓝水净、山川秀美的绿色家园,处处皆景、城乡如画的全域景区,绿色崛起、循环发展的产业大县,崇德尚礼、奋进向上的文明之乡,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祥和之地,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的样板。

点评嘉宾张贵孝认为,平利县美丽乡村建设之所以搞得如火如荼,主要在于平利人和平利的领导不仅有魄力、能干事,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远见(方向)、有文化自觉、有一种人文情怀;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农村要现代化、要学习城市文明,但农村与城市永远不可能一样,必须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搞建设、求发展;他们不浮躁、不急于求成,真正尊重群众意愿,方式方法得当,贵在坚持,不因班子、领导调整而改变初衷思路。

参加座谈人员一致认为,平利美丽乡村建设是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系统工程,平利县通过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了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动双赢,是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通过平利模式可以得知,坚持科学规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理念;发展绿色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缩小城乡差距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小康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因素。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