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工作亮点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之年,我局坚持紧抓创新不松劲,着力强改革、建平台、育主体、聚资源,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各项工作实现了新突破。一是创新招牌不断擦亮。县域创新发展的“新昌模式”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助推共同富裕的做法和经验得到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批示肯定,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刊登《浙江新昌县探索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并得到原省长郑栅洁等四位省领导批示肯定。我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于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荣誉称号,并捧得首批“浙江省科技创新鼎”。二是创新指标再创新高。据最新发布的《2020年度浙江省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新昌县创新指数蝉联全省第二,五个领域指数均位列全省前10,其中技术创新指数全省第一。R&D占GDP比重4.38%,位居全省县市首位,连续七年保持在4%以上;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4.14%,位居全省第一。三是创新平台更加完善。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深化完善“众创共享科创云平台”,完成“揭榜挂帅”全流程开发,省委深改办《数字化改革》刊发我县“浙里产学研联”应用的做法和成效。双城国际“科创飞地”完成房产过户手续,紫金科创港启动续签招标程序,日发精机组建柔性制造智能精密机床产业创新联合体通过市级公示。四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组织申报高企93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96家,开发(备案)省级及以上新产品160项,获得全市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浙江省科技奖3项,其中技术发明一等1项,为全市唯一。

二、2022年工作重点

我们将坚持“工业立县、创新强县”不放松,围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标杆县目标,以数字化改革为总抓手,实施“123”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即:聚焦“1”条主线(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紧盯“2”大目标(科技创新综合指标全省各县市第一,蝉联浙江省科技创新鼎和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争创全国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试点);实施“3”大行动(产业提升赋能行动、乡村振兴助推行动、科技亮点再造行动),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我县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一)实施产业提升赋能行动

铆定产业抓创新,着力做好企业梯队优化、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引育等“三篇文章”,努力实现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双提升。一是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围绕科技型企业“长高长壮”培育目标,深入推进规上企业“五个全覆盖”,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后备库,构建遴选、入库、培育、认定“四个一批”工作机制,落实制造业企业“长高长壮”培育行动专项激励政策,引导人才、服务、政策、资本向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培育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以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以上、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5家以上,引进高端海外工程师30名以上。二是实施传统产业转型提升计划。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大院名所、头部企业在我县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启动组建新昌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天姥实验室),加快创新联合体建设,智能纺机创新联合体建成投运。充分利用河南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在新校地共建研究院的师资力量,联合企业开设专题研修班,着力培育一批技术人才。完善科技攻关管理方式,重点聚焦轴承、纺机两大产业,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梳理“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进口替代”“成果转化”等技术清单,通过“揭榜挂帅”制、赛马制等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力争在行业卡脖子难题上取得突破,全年开发(备案)省级新产品150项以上。三是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壮大计划。加快在杭“科创飞地”建设,双城国际新昌科创飞地建成投运。完善“两地”联动机制,会同高新园区等部门在小微园中建设“杭州科创岛”(暂定名),高效承接“科创飞地”孵化成功的初创型高新产业项目。全年对接引进生命健康、汽车电子、数字经济等高壁垒的科技项目3个以上。

(二)实施乡村振兴助推行动

围绕“扩中”“提低”目标,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县域特色农业,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缩小城民收入差距,加快实现共同富裕。一是做强创新支撑。积极打造高能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围绕我县特色产业,全力争创省级农业科技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对接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院所资源。围绕智慧农业、农机装备升级,组织实施农业领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全年实施农业科技项目10项以上。二是做优特色农业。做深茶产业文章,依托浙工大学新昌茶叶研究院开展茶园土壤成分分析,针对性实施引进茶叶新品种,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提升茶园精细化管理水平;整合茶厂、高校院所资源,组织开展茶叶加工技术和机械研发、茶叶功能性产品开发,提升茶产业生产效率效益。围绕“一乡一品”,邀请相应的高校院所专家,开展实地走访指导,大力引进适宜的优质农业新品种。三是做活复合生产。积极引进农业复合生产技术,围绕香榧林、茶园、竹林等,引进适宜的林下经济品种,开展试种。围绕茭白、水稻等,引进适宜的渔业品种和相应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全年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0项以上。

(三)实施科技亮点再造行动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县域创新活力,确保科技创新主要指标持续走在全省前列。一是全力争创省级以上荣誉。做好与科技部的对接联系,积极争创全国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试点,全力争取科技部在我县召开科技创新工作现场会。以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为主抓手,全面推动研发投入、高新产业增加值、科研人员占比、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科技创新核心指标的持续提升,确保蝉联“科技创新鼎”,为夺得首批“科技创新金鼎”打实基础。二是深化数字化改革。坚持以创新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完善“众创共享科创云平台”,迭代升级“浙里产学研联动”“产教融合”“创新学院”应用场景、优化提升板块功能,实现创新资源“一网尽览”、创新需求“一屏对接”、惠企政策“一键智达”,切实提升企业的获得感。三是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深入实施科技人员收入倍增行动计划,推进薪酬制度、股权激励和进阶管理“三大改革”,推动科技人员创富增收。完善各级科技奖励资金使用办法,明确政府奖励资金的60%以上,应用于获奖项目科研团队的奖励,其中主要完成人不少于30%。提高科研经费安排的企业自主权,将县级科技计划项目的设备费预算调剂权下放项目承担单位,除设备费外的其他费用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负责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