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老人 [jiàng xiàn lǎo rén]

《左传·襄公三十年》:“二月癸未,晋悼夫人 食舆人之城 杞 者,絳县 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於食。有与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吏走问诸朝。

  1. 师旷 曰:‘……七十三年矣。’ 史赵 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 士文伯 曰:‘然则,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也。’”后因称高寿之人为“絳县老人”。《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昔 絳县老人 屈在泥涂, 赵孟 升之,诸侯用睦。” 清 钱谦益 《<王氏族谱>序》:“里中 王氏 兆吉 纂修族谱,既卒事,以余为 絳县 之老人,就而问焉。”亦省作“ 絳人 ”、“ 絳老 ”、“ 絳生 ”。 唐 刘长卿 《奉寄婺州李使君舍人》诗:“天清婺女出,土厚 絳 人多。” 宋 秦观 《代谢历日表》:“宣布詔条,预识金穰之岁;省观风俗,不疑 絳 老之年。” 宋 苏辙 《赠史文通奉议》诗之二:“早岁识巖客,近时逢 絳 生。”

绛县老人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左传中的绛县老人吗)

(山西绛县车厢城)

《左传》中的“绛县老人”事件

以前见过一些关于“绛县老人”的记载,但知之不详。在网上查,一般也只是算一算老人的年龄,其他方面介绍不多。这两天翻看《左传》,才发现这是个有趣的历史事件。

公元前544年,也就是鲁襄公二十九年,这年六月,晋平公派大夫知悼子,会合了一批诸侯各国的大夫,组织了大量人力,去修筑杞国的城墙,治理杞国的田地。以前各国侵占过杞国的一部分领土,也讨要回来一部分。因为晋平公的母亲悼夫人,是杞国的公主,晋平公等于是替舅舅家帮忙。此事引起诸侯各国很多议论,大家说晋国不关心同姓的姬姓国家,却帮助蛮夷外姓,不合情理。晋国内部,对此事意见也不统一,晋平公派司马女叔侯去讨要鲁国侵占的杞国领土,没有全要回来。悼夫人很不高兴,指责叔侯,叔侯则大胆地顶了嘴,闹得很不愉快。

第二年的二月,晋国派到杞国筑城的官员差役回国了,悼夫人很高兴,觉的这些人为娘家出了力,很辛苦,就出面宴请一下。吃饭的时候,就发生了“绛县老人”的故事。

说绛县有个老人,年纪很大了,又没有儿子奉养,就跑来一起吃饭。很可能,他也是去杞国筑城的一名差役。有人感到奇怪,这么老一个人,为什么也跑来吃饭?就问老人多大年龄了。老人说,自己是个“小老百姓”,没文化,不会纪年,只知道出生那年,是“正子甲子朔”,到现在已经过了四百四十五个甲子,还有个零头是三分之一甲子。

这老人说自己不会纪年,却把历法、甲子记得这么准,等于是给旁边人出了一道复杂的历法应用题,他肯定算是个高人。旁边的官员差役们,自然算不出这么复杂的题,就去请教晋国的高人。

第一个高人是音乐家师旷,师旷不但算出老人是七十三岁,还把老人出生那年的著名历史事件也详细讲出来了。

第二个高人是太史赵,他没有直接答题,而是出了一道字谜,说老人活的天数是“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

然后是第三个高人士文伯,他解开字谜,说老人一共活了二万六千六百六十天。其实也是七十三岁。

后世有人解读说老人活了几万岁,这就是乱说了,其实七十三岁在当时确实是高寿了。

故事还在继续,晋国的掌权者之一,《赵氏孤儿》中那个“孤儿”赵武出场了。

赵武找到绛县的大夫,打听老人的情况,了解到这位绛县老人确实是年老孤苦,而且还在服役。赵武很有贤德,把老人请过来,郑重道歉,说自己工作做得不好,让这么一位年高有德的人屈在下位,过苦日子。这现状要改变一下,就请老人出来做官,辅佐朝政吧。老人说自己年纪大了,干不了。赵武改变主意,给老人分了一些田地,请老人做个管理国君服装的小官。又请老人担任绛县的地方官员“绛县师”,管理县里的一些事务,以前的差役就算是免了。

这又是一个事件。

当时鲁国的使者正在晋国,回去后把赵武的先进事迹一传播,感叹说,晋国不能小看啊,有赵武这样贤明的人做大夫,有士文伯这样聪明的人辅佐他,还有太史赵、师旷这些人做顾问,还有叔向、女齐等贤人辅佐国君。晋国的君子实在是太多了,怎么能够轻视呢?大家以后还是好好听晋国的话吧……

也就是说,晋平公、悼夫人的“城杞事件”,失掉了诸侯国的人心,而赵武用“绛县老人事件”又为晋国挽回了人心。历史就是这样复杂,又这样有趣。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