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进行了现状调研及资料收集工作,期间项目组先后与市多个职能部门进行座谈,走访了市所有的县市区,与各县市区领导及专业部门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并通过国家统计局调查队进行了共份的总规相关利益主体问卷调查,包括市民调查问卷份和工业企业、房地产企业调查问卷份,充分了解总体规划相关主体的意见建议,同时,项目组进行了中心城区现状用地实地踏勘,现场进行了中心城区用地现状图的绘制。
随后,项目组在北京与市政府分管领导、市规划局、江源规划局和市规划院对初步方案进行了充分讨论,就工作进展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下步工作安排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听取市政府意见,多次召开对规划进行沟通和深化。结合省建设厅意见进行了多次修改,最后形成了《市城市总体规划(—年)》,为未来发展设立了发展目标。
据了解,此次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从城市在区域中需要承载的中心城市责任出发,依托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结合“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的政策支持,提出经济产业转型思路和发展目标;从远景发展视角和设施支持条件,提出市域城镇远景的空间结构战略,以支撑市域经济的发展;从区域生态的视角,构筑整体城市生态空间结构,考虑作为流域上游地区的生态保育与经济发展间的协调;以公共交通为导向,构筑支撑城市远景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城市特色,体现独有的地域风貌,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在上述规划修编总体思路的指导下,结合发展中面临的诸多机遇与挑战,本次规划修编确定以下技术重点。
(1)生态和环境约束。
市位于东北地区生态较为敏感区域,规划修编强调生态发展的约束条件,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并在空间发展方面实现生态空间和建设空间的有机协调。
(2)区域定位。
以目标导向为出发点,从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视角,从综合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政策实施视角,从与周边区域内城市的关系视角,对的区域背景和未来的区域竞争格局进行分析,确定的发展定位。
(3)城镇化战略。
进行问题分析,针对特有的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数量水平特征和城镇空间特征,结合地区城乡统筹联系特点,结合未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制订相应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4)中心城区空间布局与生产力布局关系。
针对中心城区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在整体区域观的生产力布局视角下,结合各种类型生态环境限制要素,制订从保护和发展双重角度考虑的生产力布局,进行中心城区各组团间的功能分工。
(5)基于城市远景的城市空间布局。
有限的用地条件与城市发展存在较大的矛盾关系,这就要求在本次规划修编中更在慎重的考虑中心城区内符合建设条件用地的功能布局。在考虑对远景发展格局的基础上,确定本规划期内的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并对时序关系作出判断,以增强规划的可实施性。
(6)城市特色与城市活力。
作为拥有一定民族底蕴的城市,作为依托长重要风景名胜的城市,作为内部生态环境条件较为突出的城市,本次规划修编中充分重视城市景观结构特点、旅游服务职能等专项规划,着力提升市人居环境、城市吸引力,在本规划内进一步塑造和提升城市特色和城市活力。
该规划报请省政府后,省政府在批复中对我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批复指出,市在推进城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化”统筹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建设能源、资源深加工及旅游产业基地为城市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只身能源、矿产冶金、医药、林业和绿色产品加工等优势,充分利用国家综合资源转型试点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等政策,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要加快浑江区与江源区的空间发展一体化发展一体化进程,形成与通化有机分工的东部发展带,把建设成为我省长南部地区综合竞争力较强、城乡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和谐宜居的地区性中心城市。
省政府在批示中还对规划提出了相应要求:要坚持优化城镇布局,促进统筹发展。按照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建立三核(以中心城区、河-一体化、-一体化为中心)、一带(鸭绿江沿岸旅游经济发展带)、三轴(沿国道线、长至沿线、中心城区—至为城镇发展轴)、多点(县、市、县、县为体系支撑)的空间发展格局。要严格控制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正确处理城乡建设与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关系。到年,中心城区城镇人口控制在万人左右,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公里以内。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加强节水节能和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度发掘、优化整合市域旅游资源。要严格实施《总体规划》,加强统一规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