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新兴市场经济体中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的报告,中国营商环境排名跃至全球第31位。

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在25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政策,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特别是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打好政策“组合拳”,并在制度设计上进一步加强同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对接,积极打造与中国国际经济地位和影响力相匹配的营商环境。

世界银行10月24日正式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报告显示,我国营商环境总体得分77.9分,比上年上升4.26分;排名跃居全球第31位,比去年提升15位。

其中,执行合同、获得电力指标排名分别位居全球第5位、第12位,位居全球前沿;办理建筑许可指标排名实现了弯道超车,排名由第121位跃居至第33位;保护中小投资者指标排名大幅上升36位至第28位。跨境贸易、办理破产、纳税、开办企业等指标排名也实现了不同幅度的提升。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会用脚来投票”,余蔚平分享了两组数据:一是营商环境改善持续激发了创业创新的热情,今年1-9月,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的数量达到了1766.4万户,日均新设市场主体是6.47万户,同比增长达到了13.1%;二是让利于企业,实实在在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今年前8个月,减税降费规模超过了1.5万亿元。

北京和上海两市作为我国的样本城市,以参与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为契机,敢于啃改革的“硬骨头”、敢于趟改革的“深水区”,在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跨境贸易、开办企业、登记财产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全国的“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树立了标杆,为国内其他地区提供了大量可学习、可复制的经验。

北京市副市长王红表示,北京营商环境改革直接为企业节省经营成本达30亿元,北京市顶格实施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累计为企业减负达1800亿元。

北京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0和2.0版系列政策149个,改革措施达191项。比如,开办企业率先推行“一站式服务”,实现“一窗办理,一次填报”,企业可一次性领取营业执照、公章、发票等;获得电力率先实行小微企业低压接电“三零”服务,办理环节由3个压减至2个,成为全球办电环节最少的地区;获得信贷率先实现动产担保统一登记,通过整合市场监管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两个系统,大幅提高动产交易担保效率;京津携手在跨境贸易领域率先实行“提前申报容错机制”和“一站式阳光价格”,整体通关时间由111小时压减为83小时,压缩25%。

良好的营商环境大大激发了市场的主体活力。以北京高新技术企业为例,2017年日均设立98家,2018年日均设立200家,2019年日均设立25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5万家,实现了翻番。独角兽企业82家,占全国的一半,可见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透露,近期,上海进一步对标国际上营商环境领先的经济体,以拓展改革覆盖面、扩大企业受益面为重点,研究制定优化营商环境3.0版方案,继续以更大力度推动提升营商环境。

据介绍,上海成立了市大数据中心,建成“一网通办”总平台,接入2035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行政审批全覆盖。并创造性地进行了系统重构,推动服务流程简化优化,90%的审批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356项事项全市通办。在推进“线上进一网”的同时,推进“线下进一窗”。

此外,上海推出了“企业服务云”,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截至目前,“企业服务云”已建成全覆盖政策、兜底式诉求、集成式专业服务体系,网站总访问量累计达848.8万人次,,注册用户49.2万个,完成服务订单9.1万个。

陈寅指出,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到2020年,各领域营商环境便利度要全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目前,在世行10项测评的指标当中,上海有8个指标进入了全球前60名,5个指标进入全球前30名,这意味着营商环境改革的深度和成效有了长足进步。相关领域营商环境的竞争力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整体面貌也得到了系统性提升。

余蔚平强调,“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刀刃向内的革命,是我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一场“攻坚战”。将积极推动京沪等参评城市的改革举措、改革经验走向全国,并与国际社会共享中国改革经验,为提升全球营商环境的整体水平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