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强力渗透、信息流的“无孔不入”、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无一不在改变、冲击着各行各业,包括我们赖以生存的农业。创新科技的应用势必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那么,农业的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答案藏在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等待揭晓!

四个巨大的罐体里,数万条鱼苗争先恐后地游着,鱼池中的水经鱼粪分离过滤和硝化细菌对氨氮类物质分解成亚硝酸盐后,直接通过管道提供给隔壁的蔬菜作为生长的“营养液”,被蔬菜吸收“脱肥”后的“营养液”又流回鱼池供鱼生长,最终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水质清澈,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小型生态共生系统,形成可持续、循环型、无污染、无公害、零排放、高效益的智慧型生产模式……步入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中以设施农业示范园,这里的“鱼菜共生”系统刷新了我们对现代农业的认知。这个以色列科技水产养殖项目,不仅年产高质量淡水鱼达到15吨以上,还是一个“农业4S店”,为平湖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养殖户提供技术输出、产品销售和农业服务,以带动辐射大中华区农业设施提档升级。

示范园西侧的蓝城·三菱蔬菜工厂,科技的广泛应用又颠覆了你我的眼界!大棚里的生菜是无土栽培的,各类小番茄、玉米、黄瓜也在自己的区域内卖力生长,果蔬生长的温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全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可一年四季连续生产,满负荷运行的话,年产蔬菜5万公斤,是一般大棚产量与产值的5倍至10倍。

在这里,农业再也不是人们印象中的“你挑水来我浇园,你种田来我织布”。蓄势待发的植保无人机、高效智能的节水灌溉系统、便捷丰富的物联网,描绘着一出别样的耕种图景。

曾几何时,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所在的这片土地——广陈镇,经济体量在平湖各镇(街道)垫底。55.8平方公里的土地,11.1平方公里是水源保护区。发展工业受限,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农业,而本地的农田规模与东北地区相去甚远,不可能走农业规模化发展之路,往高科技农业方向发展,既是现实需要,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7年,平湖市委市政府创新打破农业园区的传统定位和乡村发展的固有思路,在广陈镇谋篇布局,成立全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平台之新”前所未有;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像重视城市建设一样推进农村建设,“理念之新”前所未有;实现区镇合一,“机制之新”前所未有。

这个敢走前人未走过之路的农业经济开发区,明确要做的农业不是普通的规模种植业,而是产业链顶端的种苗培育、农业科研,重点发展科技型和融合型的农业。用科技的力量,使农业不再“靠天吃饭”。

三年来,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朝着“农业硅谷、农创高地”的建设目标蹄急奋进、亮点频出、佳绩连连,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业高科技企业在这里扎堆,首先在产业上就打开了平湖农业对外开放的大门。

来自荷兰的皮姆(Pim Henricus Johannes Vingerhoes),毕业于全球排名第一的农业大学——瓦赫宁根大学,现在是浙江东郁广陈果业有限公司的海外工程师,专注讲授关于园艺与自然资源管理的知识,擅长室内农业领域的研究,重点是LED光源的应用。负责东郁公司3D蔬菜工厂运营和研究的他,将结合广陈实际,为企业研发适合蔬菜工厂种植的优质种源,实现播种到收获的全自动化,也将助力东郁公司在完全可控的人工环境下,使用可变光谱LED光源,建立水培、气培系统;打造10万级无菌培养洁净空间,同时节水高达95%的植物检测实验室。

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的现代田园风景观及建筑设计项目则邀请到了世界知名设计师、菲律宾籍的爱德华(Christopher Edward Eulloran)。爱德华在景观、建筑行业拥有十多年的丰富经验,曾在墨尔本国际花园展、深圳花园展等大型展会获金奖。作为人才引进,他主要负责项目的整体设计。

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加拿大……当下的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汇聚了全球各地领先的专家团队和技术设备,实现农业种源和科技与全球前沿同步。

中以(以色列)设施农业示范园,通过高科技农业设施示范引领,形成科技示范、技术输出、产品销售和农业服务一体化模式,推动长三角地区农业产业转型;绿迹数字农业项目与上海市农产品追溯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凭二维码进入上海市场,引进数字生态工厂,建立沙培、水培、气雾培等绿色生产模式,成为浙北地区唯一获上海蔬菜集团授牌的外延基地;蓝城科技农业示范项目,依托省农科院及陈建平院士专家团队,目标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农业产业示范园和农业科技园;常春藤现代农业项目,掌握全年任何时段扦插技术,国内仅此一家!

因农而立、因农而兴,昔日的工业洼地成了如今的农业高地,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的乡村振兴、民富村强之路越走越宽。

52岁的郭东明种了大半辈子田,2019年5月,因浙江绿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数字农业工厂需要在广陈有一个总负责人,他自告奋勇来了。每天一大早巡棚,仔细查看设备运行以及水、电和肥料的供应是否正常,紧接着要密切关注作物的变化,并制定园区员工们一整天的工作计划。郭东明已是一名新型职业农民,讲起数字农业工厂的沙培技术头头是道。“用沙子培育对根系的发育非常有好处,再加上沙地比土壤的昼夜温差更大,有利于糖分积累。用沙培技术种植的西瓜能够增产20%以上,而且在口感和甜度上都能更胜一筹。”从这里出产的西瓜和小番茄是远近闻名的“明星”农产品,最畅销的时候一天能卖出一吨左右。

像绿迹这样的新型农业项目,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培育模式,使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还以“项目+基地+农户”“产业+租金+股金”等方式带领广陈的农民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住在山塘村的冯阿冲家里原本有七亩多的田地,土地流转后一直闲在家,蓝城·三菱蔬菜工厂项目落地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后,夫妻俩一起过来上班,每个月能领到6000多元的工资。“现在种田跟以前不一样了,来这里干活,长知识,真的挺好。”冯阿冲笑着说。

除了每年固定的土地流转租金外,许多像冯阿冲一样的村民都成了一些优势项目的产业工人,共同参与项目建设开发,每人每年可增加几万元至十几万元不等的工资性收入。其中蓝城科技农业项目带动周边农户220人,老百姓每月收益3500元/人。三润泰克智慧农业项目邀请广陈当地农户负责园区的管理。除了正常的工资,如果管理得好、产出高,农户还可以享受分成。

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两个战略机遇的“风口”,这个全国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还在平台提升方面有了质的推进,为未来发展蓄势赋能。

“在长三角区域各个城镇考察的时候,我们被这里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营商环境所吸引,也对当地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世界级诗画江南的样板区这一理念所打动。”对于项目为何落户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美菜网投资副总裁唐家齐如是说。总投资6亿元的美菜网中央厨房及产业基地项目将在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集农产品包装加工、分拣集散、存储配送、检验检疫、信息处理功能等于一体的仓储中心,通过创新升级农产品供应链,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高速流通;同时利用大数据系统,专注为全国近千万家餐厅和蔬菜店铺,提供一站式、全品类、全程无忧的农产品采购服务。这个项目的年销售额预计在4亿元以上。

三年蝶变,乡村美了、村民富了、产业来了,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的牌子越来越响了。

最近龙萌村的村干部们更忙了。高科技农业项目的集中落地,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农耕村落,带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落户在该村的平湖市乡村振兴学院已于8月开始迎接学员。“各个农业项目吸引的客流,村里要提供配套的服务项目。比如培训开班后的餐饮接待。按照教学场地测算,目前学院配套的共享餐厅偏小,如果有溢出的餐饮需求,可以在村里就近消化,像家宴中心。”广陈镇龙萌村党总支书记姚秀芳说,“我们还有一条农创体验路线,包括网船浜、蓝城科技农业、乡村振兴学院、百玫生态园等节点,村里已经在申请注册旅游公司,专门对接这方面的业务。”

与上海金山区廊下镇北山塘村一河为界的广陈镇南山塘村,在毗邻党建引领下,开启“理念协同、规划协同、产业协同、政策协同、模式协同”发展模式,“跨界”合作共建8平方公里的“明月山塘”景区。景区内兴起了民宿、农家乐、旅游文创等20多家特色小店。南山塘村民陆爱红的农家乐,一年时间,营业收入就达到200万元。

“作为平湖农业发展的主平台,我们致力于打造农业创业创新的高地,农业人才的集聚地,服务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农业硅谷’,也在探索一条跨省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上半年,新增涉农资金投入12.9亿元,引进亿元以上农业投资项目3个。”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广陈镇党委书记沈杰说,“未来我们将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国际科技农业合作示范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