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张庄,微凉的空气中氤氲着青草的清香。体验基地的田原旁,泡桐林挺拔高耸,在风中摇曳,叶子发出沙沙的响声。这一份自然的宁静,是我们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难以寻觅的。

到张庄,我们是来重走当年焦裕禄同志的治沙之路的。从小,我们就从课本上学习焦裕禄精神,那亲力亲为的好干部形象早已深入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里,我们又细细了解了他“拼着老命大干一场”的工作和生活的细节,心中更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而今天,国小新们离开课堂,来到田野间,动手体验治沙的全过程,在劳作中体会当年治沙的艰辛。

跟随工作人员,我们在张庄体验基地里学习并实践了治沙的三大步骤:翻淤压沙、“贴膏药”和”扎针”。大多数同学都是第一次拿起铲子、拉起推车,大家都觉得新鲜而有意义。铲土很累、运淤很辛苦,但在实践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就像汤佳烨同学说的那样:“不动手,就不知道焦裕禄同志当年的工作有多辛苦,治沙的方法有多实用。学习焦裕禄精神,就应该从基层劳动做起。”

作为中传国小新的一员,我深知坚守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是担在我们肩上的最重要的责任。但怎样才能讲好这个故事,怎样才能写出既被外国人接受、又能被我们自己人欢迎的好新闻,始终是每一个国际新闻人在不断探索的问题。总结今天的经历,我认为,好报道需要带些“乡土气”。乡土气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接地气的报道,又是最真实的体验后的真情流露,也是最能体现中国国情的表达方式。

让报道有乡土气,需要新闻记者们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也需要记者们对所报道的东西有切身体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特色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可以在报道中予以体现。为了讲好故事,我们不能一味地追寻西方的叙事方式,当然自顾自说话的时代也早已过去,未来,中国的国情报道应从实际出发,用中国特色的乡土风情去感染世界、感染国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是在兰考的调研活动中,还是在未来的新闻报道中,我们都应该践行焦裕禄精神,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向世界报道中国。(中国传媒大学2015级国新班 朱方洁)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