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保山市一项传统优势骨干产业,是“十五”全市重点培植提升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五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调优结构、发展良种、培植龙头、打造名牌、提高单产、增加效益、扩大无公害及有机茶生产,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的茶叶产业发展方针,通过各级政府和茶区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全市茶叶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呈现出茶叶产量、茶叶产值、农民收入全面增长的好形势。2005年,全市茶园优化至35.42万亩,茶叶产量达1396.5万公斤,茶叶产值达2.05亿元,农民茶叶收入1.6亿元。茶叶产量、产值、农民收入分别比2000年增346.5万公斤、8660万元和5800万元,增长33%、76.3%和58%。
“十五”保山市茶叶生产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做法是:
(一)落实政策措施,加大生产扶持。“十五”初期,市政府出台了《加快全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把茶叶生产作为全市产业发展重点培植提升的支柱产业,制定了相应的茶叶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全市茶叶主产县乡加强了茶叶产业的领导,分别成立了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和茶叶生产办公室,保持了相对稳定的茶叶管理机构和稳定的工作人员。腾冲县“十五”以来,抓住茶叶产业不放松,不管机构如何改革,始终保持县政府茶叶办公室,并作为全县指挥和管理茶叶生产的专职机构,保持有一批相对固定的茶办工作人员和稳定的科技队伍。每年由市、县区财政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扶持茶叶生产,重点用于茶树良种推广、有机茶及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的发展和龙头企业扶持。五年来,腾冲县无偿投入茶叶扶持资金500余万元,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5000亩,扩大扶持“高黎贡山”和“清凉山”茶叶品牌及龙头企业,新建和改扩建茶叶初制所40多座,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由党政推动、能人启动、龙头带动、市场连动的产业发展之路。昌宁县在“十五”初期,连续两年对茶叶发展进行重点投入,共投入财政资金450余万元,发展无性良种茶园19000亩,建设高产优质茶叶基地2.5万亩,培植扶持茶叶龙头及初精制加工企业55个。龙陵县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也投入了适当的资金发展新植无性系良种茶园。全市重点产茶县对茶叶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位,扶持配套政策及措施落实体到位,使茶叶产业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茶叶产业已成为重点产茶区人民脱贫致富的生命产业。
(二)优化茶叶产业结构,加强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十五”以来,保山市通过积极调整优化茶叶产业结构,使全市茶叶生产布局进一步合理,茶树良种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茶叶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化率逐渐提高。
一是优化茶树品种结构,提高茶园良种化。“九五”末,全市有无性良种茶园5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15.7%,而且茶树良种比较单一,主要以推广云抗10号品种为主。“十五”以来,新发展良种5万亩,全市茶树良种茶园达10万亩。新发展的茶园突出区域化优势、重点在主产茶叶乡镇,集中在海拔1800米以下最适宜茶叶发展的缓坡地和常年种植其它作物的高产轮作地。新发展的茶叶以无性系良种种植为主,并且实行高标准千亩连片。建立了60亩茶树母本园、180多亩苗圃基地,年可出圃茶树良种苗木3500万株。无公害茶园达15万亩,有12个茶叶品牌及花色品种获得无公害、有机茶及绿色食品认证,年产无公害茶7500吨,其中:有机茶面积4000亩,年产茶叶480吨。繁育国家级和地方性良种70多个。除“云抗”系列良种外,还有“佛香”系列、“清水三号”“香归云毫”等优良品种。这些品种除充分体现了茶树良种较好的综合性状和良好的自然品质,对全面增加保山市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加快名优茶及中高档茶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是优化茶叶区域布局,突出重点发展茶叶产业。保山市经过多年的茶园结构调整和合理的茶叶区域布局,茶叶发展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丰富,最适宜茶叶生长的区域,茶叶产业的发展重心已逐渐向老茶区、最适宜区和经济优势明显的地方转移。目前,全市75%以上的茶叶面积集中分布在25个主产茶乡,产量占全市的84.5%,一半以上的农民从事茶叶生产,50%的农民家庭增收主要依靠茶叶。取消农特税、农业税前,这些乡镇25%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茶叶。茶叶产值占农业产值的30-50%,个别乡镇来自茶叶的财政收入突破50%甚至高达75%。按规模化和“三个一批”的茶园发展要求,建设高产优质茶叶生产基地,集中力量突出重点,进一步发挥茶叶产业的经济优势。“十五”以来,从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思路出发,保山市腾冲南部主产茶区、东部的清水茶区,还有昌宁县的温泉、漭水、田园镇和龙陵县的平达、象达、镇安等乡镇,通过调整优化茶叶产业结构,在保持茶园面积总体动态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和扩大种植面积,积极推广茶树良种,全面提高茶叶综合生产能力。加大重点产茶乡镇扶持力度,集中资金投入,以基地建设为主,实行规模化种植。使茶叶产业在产茶乡镇中真正成为了农民致富、财政增收、企业增效的生命产业。对非主产区的茶叶或长势较差、生长环境恶劣、基础条件差、丢荒现象严重的采取退耕还林还牧,或有计划地退出管理,以确保茶园的有效面积和一定的生产能力。
三是坚持市场导向,调优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满足市场需求,扩大绿茶生产,降低红茶生产比例。面向省内外市场以生产中高档绿茶为主,加快名优茶生产发展,至2005年,全市名优茶生产已达342万公斤,占茶叶总产的25%。中高档茶总产量已达760万公斤。保山市抓住全国茉莉花茶的消费为11万吨,需求成逐年上升趋势的市场机遇,发挥得天独厚的种花自然条件和有充足的大叶种茶的原料的优势,在湾甸乡发展茉莉花基地1700亩,年产茉莉花茶470吨。加快普洱茶生产,满足日益看涨的普洱茶收藏与消费。2005年,全市普洱茶生产企业已达40多家,产量达3000吨,普洱茶花色品种30多个,全市仅春茶一季用于生产普洱茶的晒青毛茶原料就达300万公斤。普洱茶生产,带动了农民收入的成倍增长和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是进一步促进茶叶基地建设和良种的繁育、推广。保山市龙头企业在抓基地建设上采取了多种生产形式:一方面是通过租赁或承包,在一定时间,由企业直接经营管理茶园,建立自己的高产优质原料基地。以公司直接建立自身的茶叶生产基地,实行高标准的生产管理和投入,茶叶产量高、效益好。另一方面是高标准发展新茶园,以公司直接承包农村土地或与农民合作共同投资建设茶叶生产基地,按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经营管理。再次是在辐射区范围由企业无偿提供茶苗、肥料给农民发展新茶园,茶园的所有权、经营权均给农民,在同等价格的情况下,农民的茶叶优先卖给企业。近年来,一些龙头企业从建立自己的良种苗圃优质基地出发,纷纷投巨资,到全省各地引进优良的茶树良种进行繁育和推广,通过引进良种建立自己的良种苗圃优质茶园基地,提高茶叶产量、加快名优茶生产、提高名茶生产比例,促进企业产品升级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大幅提高茶叶经济效益。
(三)抓龙头企业的培育,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按照兴小龙、育新龙、扶强龙、引外龙的龙头企业扶持和培植办法对有品牌、有规模、有一定市场的腾冲清凉山、高黎贡山茶公司,龙陵振兴茶厂等龙头企业通过积极向上争取,从政策、资金、技术上进行重点培植和扶持。使这些茶叶龙头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品牌效应更加明显,真正体现了龙头带动兴茶叶产业的作用。全市茶叶加工企业也有所发展,机制不断创新,资产和规模不断增加,2005年末全市有茶叶初制加工企业560个,茶叶精制生产线35条,初精制生产能力已达2500万公斤。全市茶园(含良种繁育基地)茶叶初精制生产企业以及茶叶品牌等隐形资产已达7.3亿元。95%的茶叶企业已实行了民营或私有化,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围绕茶叶品牌的打造形成了“清凉山”、“高黎贡山”、“尼诺”、“万兴”、“宁红”、“摩山”等一批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茶叶品牌。通过品牌的拉动产生了一批具有一定带动能力的茶叶龙头及初具雏型的茶叶产业化经营企业。全市实行产业化经营的茶园已达25.5万亩,部份茶叶龙头企业的茶叶生产销售已占全县的60%以上,规模经营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龙头企业有15家,经营辐射带动面积上万亩龙头企业有8家。腾冲县的两个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的茶园面积从五年前的3万余亩扩大到目前的7万多亩,生产销售茶叶已达250万公斤,带动农户4.5万多户。龙陵振兴茶厂生产销售由原来的100万公斤增加到现在的230万公斤,增2.3倍,建立联营茶叶初制所40个,辐射茶园面积2.5万亩,建立原料基地1500亩。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一方面可以加大品牌的宣传打造,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企业自身的原料生产和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自主的原料生产意识,加速了茶叶产业化进程。几年来,保山市的茶叶龙头企业除了加大品牌宣传,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市场销售外,还带动辐射区茶叶的生产管理,加强茶叶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指导与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