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板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把公司做大做强!从宏观来讲,做大做强离不开技术、成本、供应链、品牌、资源。但这不是绝对的,很多小公司因为经营有方,在竞争激烈的红海照样异军突起,比如日本的优衣库。
自从开了这个公司,书没少看,课没少听。刚开始因为公司小,别人行之有效的方法,复制过来却用不上,一度比较迷茫。后来边干边学边问,企业慢慢做大,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管理心得,今天给大家分享出来,或许比教科书管用。
1,抓住骨干员工就是牵住了牛鼻子。
老板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既然如此,我就只满足公司20%的骨干。为留住骨干,我给他们股份,但不是白给,而是买一送一,白给的东西没人珍惜。然后我规定一个持有期限(五年),每年拿出利润的60%分红。但股东一旦做了对不起公司的事,加倍惩罚,从股金中扣除。从此没有一个骨干离职,而且公司重点岗位都有骨干股东,省了我不少精力。涨工资也是如此,抓住了20%骨干员工,公司就能保持稳定。
2.学会授权,才能突破瓶颈
小公司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坎:15人、50人、200人,管理不改进,很难进一步发展。老板能力再强,管好七八个人顶天了,事事亲力亲为,一般都做不大。我刚起步时就这样,全公司属我忙,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结果一直在十几人规模晃悠。后来我明白了,得“放权”。不放权,员工就没法成长。现在客户找我,我经常说:“真对不起,我还真不知价格,这样吧,我马上让销售人员跟您联系。”
3.牢牢抓住三个岗位。
那几年,公司业务量很好,年底一算账,账面却没多少钱。请教了一个老会计我才知道,整个公司就像个筛子,到处都是窟窿,钱都哗哗地进了个人的腰包,能剩下钱才怪。指望员工都是焦裕禄和雷锋,门都没有。即使提成给到70%,他还会惦记剩下的30%,老板这么傻,傻瓜才不贪污。只有财务制度健全,心术不正的人没有空子可钻,才能管好公司,所以,三个岗位一定要抓住:一个会计,一个出纳,一个库管。
4.宁可漏过一千,不可错招一个
招人没必要招最好的,招来也留不住。我的经验是:宁可漏过一千,不可错招一个。最好的用工策略是,招三流的人才,干二流的工作,发一流的工资。以前招过很多名牌大学本科生,说走就走,让公司很被动。反而一些学历不过硬的学生,因为珍惜工作,大都踏实肯干。还有,大部分人对职位及待遇都是只能上不能下,如果一个人以前职位高、待遇好,到你这里什么也不计较,那是骑驴找马,待不了几天。
5.老板唱红脸+中层唱白脸=有效管理
刚干公司时,我不好意思管人,员工自由散漫。我一看,这样可不行,就开始板起脸,结果一切矛盾都针对我。后来一个日企供应商告诉我,日企总经理从不骂普通员工,反而特别和蔼。但经常训斥公司中层干部。普通员工犯错,则由其直接领导负责处理。结果,公司井井有条,员工心舒气畅。于是我就跟着学,开会明确职责,谁的孩子谁抱走,我只表扬好人好事。时间不长,公司管理就顺畅了。
6.坑你最狠的就是亲戚
以前有个老板朋友提醒我,公司千万不要用亲戚,我不以为意。后来公司发展壮大,需要大量人才,我的表弟就这么进来了。表弟很聪明,业绩也不错。不久我发现,他经常对同事指手画脚,员工意见很大。后来竟然发展到勾结一些员工干黒活,而且明目张胆地干,甚至鼓励大家一起干。这不是养虎为患嘛,一咬牙,我将表弟和他的小团伙请出了公司。为此,公司业务震荡了大半年。
7.平稳行驶的汽车不要调整方向盘
司机都知道,车在路上正常跑,不要总是调整方向盘,否则司机累,乘客也害怕,还容易出危险。办公司就像开车,公司只要正常运营,在可控范围内,政策就应该保持连贯性,这样员工心里才会有底。三天一调整,五天一变化,员工缺乏安全感,不跑光才怪。以前,我看见别的公司什么新经验、好制度,头脑一热,拿来就用,结果驴唇对不上马嘴,一日三变,朝令夕改,弄得公司员工无所适从。
8.一定要按时发工资
这一条是老板最基本的素质。实际情况是,每个老板都认同,但是大部分老板做不到。无论任何理由,拖欠员工工资,员工都不会理解。不要想当然认为晚发几天工资没关系,员工没准正等着交房租、还月供或给孩子交学费呢。拖欠工资成了习惯性动作,员工对公司和老板的信任就会荡然无存。据调查,员工对于公司最无法容忍的就是拖欠工资,这也是很多公司人员流动性大的最主要因素。
9.当老板要学会说“不”
办企业要靠“法治”,而不是靠“人治”,关键时刻要果断说“不”。在一个公司,老板是最后一道关口,有时不得不拉下脸说“不”,当老板的不对自己的公司负责,别人是不会为你着想的。有很多好公司,就因为老板不好意思拒绝,盲目给别人担保,最后把自己给整倒闭了。公司有制度,员工个人有特殊情况,此时,老板一定要站稳立场,规定面前人人平等,只要开了口子,其他员工就不好管了。
10.不要在公司内部奢望交朋友
刚当老板时,总觉得应该人人平等,我把大家当作朋友,什么事都是商量着来。后来发现太书生意气了。制度形同虚设,管理越来越乱。后来高人点拨我:利益不同,岗位不同,哪有什么绝对平等。从此,我不再奢望与公司员工做朋友,一切按规章制度来,只要管理好公司,对得起员工的劳动,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规章制度执行好了,人员管理也得心应手。我从不训斥员工,公司反而蒸蒸日上。
11.没有深思熟虑就不要做决定
公司大了,人员多了,领导也就膨胀起来,常常脑袋一热手一挥,不做任何调查就做出决定。最后发现这个决定是草率的,甚至是错误的。很多老板都走过这样的弯路,我也曾经吃过亏。吃一堑,长一智,现在员工找我解决问题,我一般都说:“行,我知道了,我考虑考虑,过几天给你回复”。领导做决策,不能只图展示权威,有时果断其实是草率,职位越高越应避免当场做出决定。
12.政策要符合人性
员工的利益与老板的利益永远是不一致的,指望员工牺牲个人利益去成全公司,无异于与虎谋皮。聪明的老板,就像古代治水的大禹,管理员工以疏导为主,堵塞为辅,不讲什么人生哲理,不灌什么心灵鸡汤。这样的话自己都不信,谁比谁傻呀。所以制定政策和制度的时候,一定要符合人性,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将员工利益尽量与公司利益统一起来,这样根本不需要做思想工作,员工自己就跑起来了。
KSF增值加薪法,给员工提供了没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员工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好的结果,为自己加薪。
对企业来说,员工拿的越多,意味着他做出了更好的结果,员工收入越高,企业效益越好!
一、KSF薪酬模式——成功关键因子,价值管理工具,适用于首企业高管、部门经理、技术员工、销售员。
企业管理层是核心岗位,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所以做薪酬模式的激励性非常重要,为了避免高层占据高位不做事,我们必须抛弃传统的薪酬模式,改用用KSF薪酬模式。
KSF是一种能体现管理者和企业共赢的模式。
这个模式分配的不是企业既有的利润,而是一种超价值的分配模式,要求员工拿出好的结果。
举例来说
一个服装连锁店店长,干了3年多了,每月薪资是5000元,加一部分业绩提成。业绩好的时候一个月也就8000左右,业绩不好的时候可能就只能拿个底薪。
平时店里他只会关注业绩,对门店费用和产品的报废率都不去管,在岗位呆久了,工作热情也慢慢褪去。而且没事就晚到早退,有时还向老板吐槽自己工资低,有一定负面情绪,也影响到了门店团队的工作热情。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员工的思想和心态上下手,要让员工明白他们的工作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也唯有如此,员工才会发挥自己所有的潜能好好努力工作!
于是我们给他店长做了KSF的薪酬绩效变革:
他的固定薪酬,会拿出一部分比例做宽带薪酬,找出其工作的K指标,设置平衡点(由历史数据得来,员工可老板都认可),在平衡点上:
1. 毛利润:每增加10000元,奖励31元;每减少10000元,少发25元;
2. 总产值:每多3000元,奖励5.3元;每少3000,少发4元;
3. 报废率,每降0.05%,奖励2.5,每上升0.05%,少发2元;
4. 及时交货率:每上升0.05%,奖励2元;每少0.05%,少发2元;
5. 员工流失率:没流失,奖励50元,每流失1人,少发250元;
6. .....
实行KSF薪酬模式之后:
1. 店长对业绩的关心空前增长,想尽各种办法增加门店销售利润;
2. 在想尽办法增加销售额的同时,也会更加注意节约成本;
3. 店长与店员之间关系更加和谐;
4. 员工流失率减少,老板说实行KSF之后,门店只走了1个人;
5. 员工工资拿的更多了,企业利润也提升了,双赢;
PPV量化加薪法
对于刚入职的业务员来说,前三个月是最难熬的,因为对业务不熟悉,没有客户资源,销售技巧不成熟,这时候压力是最大的。
再加上企业对员工的开单要求非常高,基本上三个月不开单就要炒掉,实际上,在低底薪+提成的薪酬模式之下,就算公司不炒掉,业务员自己都会选择离开,因为靠底薪撑不了多久。
对很多业务员来说,并非能力有问题,我也见过很多人,第一年做业务,基本上是没钱赚的,基本都在学习,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累计和沉淀,半年后就爆发了,一发而不可收。
所以,只给员工三个月的考核期,其实会让很多人才流失,因为不走,吃饭都成问题,还怎么做下去?
所以企业如果想要提高成材率,必须拉长培养周期,要优化薪酬模式,让员工在没有开单之前,可以承担其他工作来为自己加薪。
所谓PPV产值量化薪酬模式:是指将员工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项目、工作结果等以标准化、规则化、价值化的方式进行量化计算,并直接与员工的收入挂钩,形成多劳多得的利益分配机制,相比传统的计件工资、绩效工资等更具激励活力。
PPV模式让业务员做到一专多能、成为复合型人才,同时做更多的事情,获得更多的收入,例如:
PPV模式的好处在于:
总结:想让优秀员工跟您干,必须打造良好的平台,还有给与他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经营思维,自负盈亏,让他们有做老板的概念,和老板一起齐心把企业做大,一起分钱,共同创富。
私信小编“绩效”两字,免费发送100分钟薪酬绩效管理内部培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