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龙海市努力把科技特派员队伍打造成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先锋队,他们促进了农村产业升级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截至2020年,龙海市共计选派141名科技特派员,组建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2个,另有省级科特派27人,实现全市165个建制村和4个管区全覆盖。
“把技术变成农民口袋里的钱”
苏燕生是龙海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员,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2018年被派驻到龙海东泗乡,协助当地农户开展无土栽培、集约化育苗、科学施肥等农业生态种养科技帮扶工作,一待就是三年。
“农户们期待更好的技术和更高的产量,我要帮他们实现增产增收。”苏燕生说。在东泗乡东泗村旺辉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蔬菜种植大棚里,一排排青辣椒挂满枝头,它们可是苏燕生的“得意之作”。这些采用基质栽培出来的青椒吸收了足够的营养,色泽鲜亮,个体丰满。
(旺辉果蔬专业合作社培育出的螺丝椒。)
“这条管道就是专门输送营养液的,我们可以精准控制每棵植株生长所需要的肥量,无土栽培减少了土虫病害对果实的威胁。”苏燕生介绍说,基质栽培是从台湾引进的技术,可实现精细化耕作,经济效益好,目前他正在指导农户尝试,量产以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使用。
龙海旺辉果蔬专业合作社是东泗乡规模最大的蔬菜大棚生产基地,被评为“省级农业专业合作示范社”,目前共有蔬菜生产基地3000多亩,其中蔬菜大棚生产基地1800多亩,年产椒类蔬菜达1万多吨。今年,辣椒的市场价格特别高,青椒售价达到了11元/公斤,合作社的农户们个个喜上眉梢。
“基质栽培的大棚辣椒,产量比大田耕种要高出10%,种植期7个月,亩产量可达7.5吨。”旺辉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财来说,去年它们还创新培育出了螺丝椒、太空椒等品种,特别受江浙一带的市场欢迎。
赤脚踩在田埂,脑袋装着技术,眼睛盯住市场,苏燕生在农户眼里就是那个懂农业、爱农民的“土专家”。他总是骑着摩托车在乡镇的田间地头,带着农户参与水稻、马铃薯、西兰花、辣椒等农作物的肥料试验等工作,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统一种苗供应、统一采购农资、统一用肥用药,在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过程中,苏燕生不遗余力。
当前,东泗乡正大力推广实施肥水一体化工程,田地耕作可减少施肥20%~30%,基质无土栽培则可以减少施肥50%以上,绿色生产方式蔚然成风。
“散户生产过程管理粗放,产品缺乏标准,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黄财来说,旺辉果蔬专业合作社向当地农户流转800亩土地,运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技术管理,与广大农民构建利益共享机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一直在琢磨,对一个地方的发展而言,单一养殖品种毕竟风险较高,能不能利用金定村临海水产资源丰富、靠近省级红树林保护区的天然地理优势,引进新品种,让农户有更多更宽的致富路子可走?”紫泥镇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人沈瑞福说。
紫泥镇金定村是龙海市扶贫重点村,一个以水产养殖为主的大村,但几年前养殖效益并不好,养殖户基本是靠天吃饭,有的养殖户甚至连年亏损,致富遥遥无期。
“再亏损下去就撑不住了。”两年前,沈瑞福刚被选派到紫泥镇金定村当科技特派员,与养殖户交流时,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紫泥镇属典型河口冲积洲,地势平坦低洼,成土田质为近代河流冲积物及海积物,发育着乌泥田,部分为灰泥田,岛上土地肥沃,水产养殖条件优越。
经过一个多月实地查看,沈瑞福发现金定村河网密布、纵横交错,但进排水系统混乱无章。群众乱填造成水系堵塞,加上缺乏养殖规划及养殖技术知识,养殖户的收入常常盈不抵亏。
发现问题症结后,沈瑞福向村委会建议,向上级申请水利设施建设资金,在金定村临海侧开设一口进排水闸,清理1500亩河道、池塘、水田的淤泥,使红树林的活水源源不断进入农户的养殖池。
一次偶然的机会,沈瑞福拜访了东山岛的养殖户,发现他们用海水养育的中华乌塘鳢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市场接受度很高,于是立马带着金定村水产合作社部分社员前往东山“学艺”。
“针对考察中发现受制于冬季水温低等原因,中华乌塘鳢养殖周期长、产量上不去的问题,我借鉴冬季温棚养虾的成功经验,来制定养殖方案。”沈瑞福说。早在2016年,沈瑞福还未担任科特派,就带着金定村水产专业合作社社长林瑞泉从外地引入了第一批乌塘鳢鱼苗,并在合作社养殖基地进行温棚越冬养殖试验。
“红树林位于江海咸淡水交汇处,水源无污染,盐度周年变化5‰至125‰,更适合乌塘鳢生长。”沈瑞福自信地说。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要冒巨大风险,在养殖试验过程中,沈瑞福丝毫不敢懈怠,与合作社社员密切配合,记录着小乌塘鳢的生长变化、随时调整养殖方案。
一晃9个月过去,中华乌塘鳢养殖迎来了收获的季节。林瑞泉当时激动地握住沈瑞福的手说:“老沈,您推行的养殖方法真的很有成效,传统养殖要一年半才能收获,我们才用了9个多月!”
成绩是最好的证明,在沈瑞福的推广下,村里许多养殖户从中受益。2016年底,金定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2019年至今,中华乌塘鳢在金定村进行冬季温棚推广养殖356亩,每亩产值达到2.6万元,亩利润达1.2万元。“我们统一买入鱼苗和饲料,把乌塘鳢幼苗在标粗池培育到3至4厘米,再卖给农户,这样养殖风险也更低。”林瑞泉说。
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在金刚虾的养殖过程中,我们投入有益菌和藻类,并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控、日常保健。”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黄永春说,这种生态育苗的方式,正在龙海市顺源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虾池中试行。
这些天,黄永春十分开心,因为在他的帮助下,顺源公司已经成为漳州市的“十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黄教授把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金刚虾)健康养殖模式和先进的育苗技术带到了企业,极大提升了公司的虾苗品质。”公司总经理蔡章印说,去年公司还荣获了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厦门)渔业博览会“健康安全种苗品牌”称号。
“金刚对虾是个新品种,我们在向养殖户推荐,但是如何养,需要带着大家一起学习。”近些日子,黄永春教授又在漳州龙海忙着推广对虾新品种。
在龙海,多年以来,人们一直都养殖传统的白虾。时间一久,这种虾的抗病能力减弱,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在减弱。金刚对虾又名南非斑节对虾,具有养殖时间短、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发病率低等特点,黄永春认为很适合当地养殖,于是便开始做推广。“要换新品种,需要得到认可,还需要适应期。”黄永春说。
为了让养殖户认可新品种,掌握科学的养殖方法,他组织了技术交流现场分享会。除了自己主讲,他还到田间地头,让有经验的养殖户站上讲台,分享自己的经验。
“保持虾苗的健康性、活性很重要,我们必须对虾苗进行全程检测,保证出去的虾苗不携带病原体。”2017年,黄教授协助顺源公司改造了水质检测室,新建病源检测室,目前公司不仅可以快速检测出危害虾苗的五种常规病原体,还实现了从进苗到出苗的全程定量检测。
2020年,龙海市顺源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斑节对虾销量比上年增长了20%。“养殖户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才是独立生产的可靠保障。”3年时间,黄永春开展针对性培训800多人次,推广对虾综合生态养殖上千亩。
现在,黄永春每年都要带领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到校外养殖基地实习,和学生们一起深入虾塘现场解答虾农疑问,交流养殖经验,推广新型生态养殖模式。(福建日报记者 于莉 通讯员 周志荣 蓝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