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做社区并不是最难得,作为一个运营,最难的是如何把社经营好,如何保证社区里的优质内容;有时在社区内容里看见答非所问的话,我们会觉得这个社区挺无趣的,但是如果能看见非常优质的答案,也能激发我们的兴趣。本文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在社区里保证优质内容的产生。

优质回答的经验之路_优质回答的经验之路_优质回答的经验之路

我之前做了一个问答社区,在做冷启动运营的时候,发现大家的内容生产能力差别很大,优质内容的占比也非常低。

尤其是大部分回答,虽然说的没错,但完全不是我想要的内容。比如:业绩遇到瓶颈,你是如何突破的?回答:早睡、多和别人聊天、摆正心态。

这种回答看似无关痛痒,实则对社区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不仅不能给其他用户带来启发、发挥社区的价值,这种内容太多还会让用户觉得“没什么价值”、“好无聊”,产生“弃用”的行为。

我做了两期活动,第一期合格内容占比只有30%,70%的回答都是上面这种的类型。

为了减少这类内容的占比,让更多用户生产出“好的回答”,我用了一些小手段,把第二期活动的“好内容”占比提升到了80%以上。

一、先造了一批学习标兵

从幼儿园开始,学校每年都从所有孩子中“寻找”学习标兵,公开表扬他们、给他们发奖状、让大家都向他们学习。

这么做的目的也很明确:建立标杆,让大家都向优秀的看齐;通过表彰,让优秀的人有保持优秀的动力。

说白了,就是给他们荣誉感。

我在做问答社区的时候,也采用了这种方式:我找了5个用户,他们本身业绩突出、工作经验丰富、身上也有成功的案例、在公司也有过公开的分享。

我让他们每人给出了5个问题的回答,双方确认后,就有了25个非常优质的回答。

之后的几天,我在大会小会宣讲、社区介绍文档、社区活动宣传资料等地方,把他们的回答截图都放在上面,做标准示例

由于他们的回答足够优质,又有足够多的曝光,每个回答下面都收到了很多评论互动,而且都不是那种“好棒”、“学到了”,而是“你提到的xx,我有一个疑问xx”、“我也遇到类似的,但跟你还不太一样……不知道能不能用你的方法”。

这一步,很好的形成了社区的初始印象,让后面进来的用户一看就知道:哦,这个内容好赞、这个互动也有启发、这个社区有点意思。

一旦形成了这种印象,后续他们在参与回答时,也会按照这种“标准”去做,不会写那种“三言两语”的回答。

二、控制进来的用户质量

第一批问题少、进来的用户也少,每个问题下都有不低于5个优质回答,他们看着“学习标兵”也很容易生产“高质量”的回答。

但是,当我准备做第一次大型活动时,就没那么乐观了。

一下子涌进来一批没有“被教育”过的新用户,为了承接这批用户,上线了50个新问题,这50个新问题下没有“回答示例”。

这就导致——如果用户点开的是新的问题,里面没有回答,他不知道什么回答是好的,就会完全“放飞自我”,给出“看似有道理、实则没有营养”的回答。

最后复盘活动的时候,发现70%的回答都很“水”、没有什么营养。

如果问答社区这样发展下去,那也就离“死”不远了。

于是,我增加了新的机制:定向邀请+老带新,通过控制进来的用户质量,来保证内容的质量。

我联系了上次活动中表现非比较优秀的用户,邀请他们来参加新一期活动。

这次邀请,我表示了对他们的充分认可,除了跟活动时间有冲突的用户,几乎都答应参加了,新的活动里表现也依然很好。

同时,我还拜托他们邀请自己身边的人也参加:他们表现优秀、身边关系好的人应该都不会差,而且他们既然乐于在社区分享,平日里也不会是个拘谨的人;高兴的是,通过邀请参加的人占了3/4。

三、无处不在的文案引导

为了防止用户“忘记”什么是优秀的回答,从用户进入、到看到问题、再到发布回答,我都设计了文案引导,希望他留下更好的回答。

1. 用户进入

用户进入有两种方式:

我在这两个地方都放了“提醒”。

群内发了群公告、公告里是社区介绍和优质回答示例,还会每天不定时发布群通知。

比如“回答小Tips”、“快来看这里有个超赞的回答”;打开产品有个大大的Banner、Banner的文案是“戳我领取获奖秘籍”,里面还是回答要求和优秀回答示例。

2. 看到问题

每个问题下都有一个问题描述的位置,我准备了N条引导文案,大概是这样的:

我如何保证优质的社区内容

这些文案看起来表达的意思都差不多,都是让他们还原真实场景、分享真实案例;但是,你有没有好奇:用一个固定文案模版不就行了吗?

不行。

这样做的原因是:大家看完问题的文案引导+“学习标兵”的答案后,能感觉到这是一体的、会产生共鸣,更会get社区回答的灵魂。

每一个引导文案不同、语气也不同,随机展现给大家,只有一两句、没什么阅读成本,大家基本都会瞄一眼。

可如果文案都一样,大家看两个就会形成惯性,之后不会了,文案的引导价值就无法体现了。

3. 发布回答

发布回答这里是最关键的。

用户点击“我来说两句”才会进入编辑回答页面,用户不仅有表达的意愿、还有表达的行为,这里的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

所以,在发布回答页面,内容输入框会有一个背景文案引导,大概话术是这样“好的分享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在方法背后大家更希望听到你的实操案例和故事,还原故事的发生过程可以获得更多赞呢。”

我如何保证优质的社区内容

这个地方大部分用户都会看一眼,特别是第一次发布回答的用户,屏幕上好多字、好奇心也会驱使他看一眼;如果他看了引导,回答的质量就有很大可能会提高。

四、让他有参与感

前面提到合格内容只有30%的活动结束之后,我对这批用户进行了1对1的深度访谈,想了解下他们的体验、顺便收集些建议。

1. 让他觉得参与产品建设

当用户提到体验不好的地方,又恰好在我的产品迭代计划内,我会给一个反馈:这个体验确实有待提升,我有个想法你看能不能让你觉得好一点,然后把产品计划内的迭代计划告诉他。

如果对方回应说可以,我还会给一个反应:你的建议真好,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了能帮我们减少不少差评呢,那我就按照咱们刚刚说的方案纳入改版计划了,上线之后你得来验收啊。

这样的建议收集+及时反馈,尤其是让他“回来验收”,不仅是认可他的建议,还让他感觉到自己很重要,这个很重要的感受就是参与感。

2. 让他觉得自己被特殊对待

对于回答比较少的用户,我选了一些去私聊。

在私聊过程中有几个人反馈说“问题太少了、没几个能答的”,我会反问他擅长什么、能回答什么类型的问题,让他给我几个,被问到的这些人无一例外都给了。

拿到他们的问题后,我找了问题审编小分队快速审核,有的问题非常好可以直接上线,有的问题需要优化我们就马上修改;最后选1-2个,把问题上线。

然后我带着上线后的问题的链接,找到提问的用户:快来看看这是啥,别出去说啊,这是为你量身打造的问题,你快瞅瞅。

因为反馈时间很快,基本是1个小时内,用户就会感觉非常惊喜,马上会去回答“自己的专属题目”。

一旦通过这些小互动让他们有了参与感,他们对社区的感情就不同了,不再是一个旁观者。

有参与感的用户对社区会有一种“责任感”,会不自觉的把自己打造成“学习标兵”,对自己的内容质量有非常高的要求,同时还会去影响身边的用户。

以后,这批用户的内容质量就不需要我再操心了。

五、优质内容多给镜头

让更多的人看到回答、是对创作者最大的激励。

第一个活动我没有做任何推荐动作,有一些比较活跃的用户跑来找我,问我可不可以每天在群里发精选回答,会有更多人看到这些好的内容,他们也会更有动力写回答。

当时我理解到:积极的内容创作者,希望自己的内容被更多人看到,也希望有激励和认可、让自己可以持续生产。

在第二次活动里,我马上增加了曝光方式。

1. 人工筛选优质内容

我计划每天早上把前一天的回答都看一遍,选择一个写的比较好、也比较能传递社区回答氛围的回答,做一个单独的海报,把作者的头像和介绍放在上面,发在群里,让大家都来围观。

但是,到第二天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筛选不出一个好的回答了,因为好的回答更多了,最终和内容审核小组一起挑选了3个。

到第3天,我们挑了5个;第4天,挑了7个……

活动越往后,优质回答的数量越多、精选回答越难选。

不过,挑选的过程中,我尽可能不挑选已经出镜过的,以保证有更多人可以上镜——“雨露均沾”可以刺激到更多用户抢镜头,最后数据也证明了这样做确实有效。

2. 算法优先推荐

还有百试不爽的三个方法:

有人觉得这个功能每个平台都有,大家都没感知了。可不是呦~

想要更多的曝光,就需要更多的赞;想要更多的赞,内容质量就要足够好;内容足够好、点赞多、曝光就多。

就像选秀比赛一样,观众投票支持最多的人就会站在C位,而观众的票数取决于你的歌唱的好不好。

而且在我们的产品上,这种推荐机制也小有成效。

举一个例子,有人在一个群里问了个问题,我们有个用户回复:这个我知道,你在社区找xx问题,看到的第一个回答就是我的,能解答你。然后丢了问题链接。

你看这用词,“第一个回答就是我的”,自豪感已经溢出我的屏幕了。

而他为了保持“皇冠”不掉,后续还编辑了自己的回答、让回答变得更好;还主动到处分发自己的回答,让更多的人来看。

多几个这样的用户,我简直不要太省心了。

六、最后

这五个小操作成功帮我把社区的好内容占比从30%提升到了80%,还有一些其他小操作,没有在这聊。

其实,这是我第一次做社区,虽然只是附属在产品内的一个小模块,但我在思考上花的时间还挺多的,关于社区的三篇文章也尽量还原了我的思考和实操过程,尤其是一些小细节。

#专栏作家#

烧包鹿,微信公众号:烧包鹿(hishaobaolu),所有的文字都为了传递如何思考,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收藏已收藏{{ postmeta.bookmark }}点赞已赞{{ postmeta.postlike }}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