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群联,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博士
一、创新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在规模总量、结构优化、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创新水平不断提升。进入新发展阶段,服务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求以创新特别是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是服务业优化升级的根本手段
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功能在于保持产业生产过程的连续稳定,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如何,主要看其能否提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品质提升所需要的服务供给,最终结果要看能否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已连续11年成为位居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但产业质量效益仍旧偏低,还不是制造强国,亟需从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和人口红利,转向依靠高科技创新投入和“工程师”红利。当前我国许多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质量不高,不能充分满足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展需求。因此,必须依靠创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围绕破解制造业关键领域“卡脖子”“受制于人”的现实困境,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科技研发、商务咨询、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等高端服务。
(二)创新是服务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是向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提供各类服务的部门,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精神基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正在快速升级,医疗、餐饮、家政、旅游等服务供给水平持续提升,服务消费成为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方向,是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服务业不断提供人民群众所需的各式各样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但与此同时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高,一些行业在技术应用、模式更新上还不充分,与消费结构升级和新型消费观念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必须依靠创新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质量,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个性化、高端化的文化旅游、养老健康、商贸流通等品质服务。
(三)创新是服务业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举措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和渗透到各行业各领域,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正在加速形成新的增长点。“十三五”以来,我国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移动支付、短视频、手机购物、社交等灵活、即时应用服务场景不断丰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进一步凸显了线上服务、无接触式服务、个性化服务的优势和作用。这些新业态新模式都是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缩短时间空间距离,使一些偏远地区从“发展末端”变为“区域中心”,使一些传统行业从“夕阳产业”变成“朝阳产业”,使部分消费者、生产者从“孤立个体”变成“网络群体”,为我国后发地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机遇。因此,必须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服务业适应性技术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与各类服务场景深度融合,培育我国服务业发展新优势。
(四)创新是服务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逻辑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开放步伐加快、开放范围加大、开放程度加深,连续多年保持世界服务贸易第二地位,服务业成为我国进行国际贸易、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尽管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规模持续壮大,但服务贸易逆差长期偏大,国际竞争力一直较弱。2001—2018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从59亿美元扩大到2582亿美元,增长了42.8倍。受全球经济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2019年、2020年服务贸易逆差有所减少,但仍有2611亿美元和1438亿美元。计算国际竞争力指数得出,自2005年以来,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一直处于负值,且从2005年的-0.0606下降到2020年的-0.2325,2016年更降至-0.3666,表明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呈整体减弱趋势。其原因在于我国创新水平高、附加值高的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如知识产权使用费长期处于逆差,电信、计算机和信息、金融服务、商业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顺差有所增长但占比较小,仍不足以扭转服务贸易逆差持续增加的趋势。因此,必须适应服务业开放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必然趋势,依靠创新促进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五)创新是服务业适应“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关键路径
“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将对全社会、全行业产生深刻影响。尽管我国服务业能源消费量占比不高,但服务业本身节能可以直接促进全社会节能、产业结构优化和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至关重要。目前,一些服务行业存在过度投资问题,一些领域浪费污染较为严重,一些环节耗能排放较多。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快递业共消耗快递运单逾500亿个、编织袋约53亿条、塑料袋约245亿个、封套57亿个、包装箱约143亿个、胶带约430亿米,过度包装、缺乏回收管理和大量包料一次性使用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对水土环境的污染亦不容小觑。因此,必须适应“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求,加强技术创新特别是节能减碳技术在服务业深度应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增强服务业绿色发展能力。
二、服务业创新发展趋势
在新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战略指引下,服务业业创新日益活跃,水平持续提升,业态层出不穷,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模式创新“三者”协同推进,部分领域走在了全球服务业发展前列。
(一)服务业创新广度和深度持续增加
近年来,随着传统要素约束收紧、服务业市场竞争加剧,越来越多服务业企业重视创新并积极投入创新活动中,推动我国服务业创新的广度和深度持续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服务业企业家对创新的重要性愈加重视。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有27.6%的服务业企业家认为创新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比2016年增长9.5个百分点;二是从事服务业创新的主体越来越多。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实现创新企业占比分别为32.8%、31.5%,比2016年分别提高了3.9个、3.8个百分点。细分行业来看,开展创新活动和实现创新的企业占比均有所提高,其中增长最为明显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后者2019年开展创新活动和实现创新的企业占比高达75.3%和66.9%,在包括制造业在内的所有细分行业中也名列前茅;三是服务业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类型更加集中。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更加密集,2019年开展技术创新的服务业企业占比为14.1%,比2016年提高0.4个百分点。同时,实现四种创新的企业占比有所下降,而实现产品、工艺、组织、营销等部分创新的企业占比有所增长,这表明在许多服务业行业更多的企业专注于自身服务供给或市场扩展的实际需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创新的重点领域中,适当收缩创新“战线”,而不是追求面面俱到。这一方面可能是因受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导致企业减少创新投入,另一方面也印证了我国服务业从事创新活动的日渐成熟。
(二)服务业创新投入和产出不断提高
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能力一般存在正向关系,投入越多、产出越多,创新能力水平也就越高。随着我国服务业企业对创新重视程度加深,创新投入和产出也随之增多,综合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升。从投入看,研发投入强度加大,信息服务处于行业领先位置。由于服务业是主要提供非实物产品和服务的部门,与之相比,产品质量提升、生产工艺革新对于生产工业品和消费品等实物产品的制造业而言更为关键,因此制造业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的强度往往更高。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些现代服务业已不再是此前被普遍认为的研发投入少、创新产出低的行业,呈现出科技创新力度大、创新活跃的特征。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97%上升到2020年的2.40%,其中软件研发服务业投入强度高达8.4%。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中,互联网服务的研发投入强度为6.14%,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二位,阿里巴巴、腾讯、中国移动、百度等服务业企业研发投入支出总额位列前十强。从产出看,创新成果增长较快,创新经济效益日益显现。发明专利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是反映创新产出最直接的指标。2016—2019年,我国服务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了183.4%,单位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从0.33件提高至0.76件。软件著作权登记量突破148万件,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30%以上,通信领域软件企业国际专利申请量已居全球前列;服务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由58268.9亿元增长到90656.2亿元,年均增速达15.9%;服务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由9.2%提高到9.7%,年均增长1.7个百分点,创新带来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三)服务业的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服务业呈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推进的发展特点。从制度创新看,服务业领域制度创新力度和步伐加大。例如,实施新的外资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简化外资审批程序,到2020年我国《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服务业条目已压缩至23项,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分销等服务部门均已向外资开放。积极推进自由贸易战略,与26个国家和地区相继签署了19个自由贸易协定,加速了我国与贸易伙伴国在服务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双向自由化进程。从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至今,我国自贸区数量已达到21个,覆盖全部沿海省份,海南成为自由贸易港;从2015年以来,国务院已在北京开展了3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2021年4月,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首次扩容至天津、上海、海南、重庆4个省市。再如,全面推广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实现增值税对货物和服务的全覆盖,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正式推广至全国。服务业领域的制度创新极大地释放了服务业发展活力和潜力,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从模式创新看,服务业商业模式更迭换代、不断涌现。2019年,我国服务业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占比高达23.6%,远高于技术创新的比重。特别是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度发展以来,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日益活跃,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充分利用不仅造就了新的商业模式,也成就了一批高技术的现代服务业企业。特别是,零售业依托互联网技术持续进行业态模式创新,衍生出了线上线下(O2O)、到家服务、短视频电商、直播电商等诸多新型商业模式。在14亿庞大人口和市场上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是,我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电子商务和第三方支付市场,2019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4.81万亿元,占全球40%以上;在线零售额达1.99万亿美元,占全球一半以上,约是美国的3.3倍;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226.2万亿元,约为美国的288倍。此外,创意设计、远程诊断、系统流程服务、设备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等新业态发展迅速,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互联网+”、生态旅游、休闲养老、远程教育、数字家庭、智慧社区等新的服务模式快速发展,拓展了消费渠道。
三、创新不足是制约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瓶颈
尽管近年来我国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但服务业生产效率增长缓慢,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支撑不足,生活性服务业消费体验有待提升,高附加值和知识密集型服务领域国际竞争力不高,服务业供给质量水平总体不高,关键在于创新能力不足。
(一)服务业创新密度偏低,引领型的创新企业偏少
与工业相比,服务业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数量和比重偏低。2019年,在我国80.5万家规模(限额)以上企业中,有36.3万家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占45.1%。其中,工业和服务业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分别为22.4万家和12.2万家,分别占工业和服务业企业数量的59.2%和32.8%,服务业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数量和比重仅为工业的55%左右;与国际相比,欧盟国家服务业企业中有一半以上开展创新活动,德国、法国、比利时的这一比例分别为59.0%、56.2%、64.3%,我国与之相比差距甚远。同时,我国引领型的创新型企业还比较缺乏,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陆创新企业百强中,服务业企业(媒体与互联网、计算机软件、电信服务)仅有11家,与制造业差距甚大。
(二)服务业创新能力偏弱,技术创新不够和模式创新过度并存
创新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为,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同时面临技术和市场等诸多不确定性,没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往往不敢涉足。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企业营业收入为2.12亿元,比工业企业低1/4,服务业企业的总体规模还不大;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企业以及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61.8%、43.1%、32.0%、19.8%、18.1%,创新比重按规模呈依次递减之势,说明企业实力是影响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我国服务业企业的总体实力还不强,投入到创新中的资源还不足,这就决定了服务业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偏弱。服务业创新以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等软创新为主,2019年实现这两类创新的企业比重为22.8%和21.3%,大大高于实现工艺创新(9.8%)和产品创新(8.4%)的企业比重,硬科技的创新较少。在技术创新不够的同时,模式创新特别是“一哄而上”的模仿式创新却频繁出现,扰乱了正常的服务业市场秩序。例如,我国P2P网贷机构高峰期达5000家,由于缺乏监管和盈利模式失当,大批平台相继“暴雷”;国内市场共享单车企业一度达30家,吸引了数百亿创业风险投资资金,同样由于过度竞争和缺乏可持续性盈利模式,大批企业倒闭退出。
(三)服务业创新要素支撑不足,创新环境还有待优化
由于服务业轻资产特征明显,潜在风险较高,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比较突出。近年来,一些互联网创业企业尽管获得大量的创业投资,但投资者往往寄希望于短期内企业上市获得巨额回报,忽视了创业企业的健康成长。服务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缺乏,熟悉服务业行业特点、了解服务业创新趋势、把握服务业技术方向的创新型人才更是匮乏。据估计,我国目前存在80万软件人才缺口,而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依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更是处于极度短缺的状态,这无疑将严重制约软件信息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同时,对服务业创新的政策、监管等环境还不够完善,制约了服务业创新发展。例如,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为100%,服务业加计扣除比例相对低;高技术企业认定中对服务业行业特性考虑还不够,成为高技术企业的服务业企业相对少;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强,对商业模式还缺乏较为可行有效的方式方法;对部分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监管不及时不到位,给经济社会带来风险。
四、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化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制度体系和发展环境系统性优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引导更多服务业企业加强创新,最大限度激发服务业市场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以创新特别是现代科技创新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以创新为导向的政策体系,引导更多服务业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和增强研发投入
充分考虑服务业行业特点,制定针对性更强、更加完善的创新激励政策。在财政资金支持上,优化国家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鼓励更多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产业项目资金更多从支持固定资产投资向人才、技术等创新投资倾斜。支持服务业信息化投资、标准化建设。适应“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支持大型商场、餐饮酒店进行节能环保设备和技术投资,在医院、商场、学校等领域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等先进技术,鼓励物流行业采用新能源货运车和物联网等技术。积极探索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上力度统一。在政府采购上,对于服务业领域的创新产品和高技术企业给予倾斜,对专利发明人和成果推广应用者给予特别奖励,健全“三首”产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产品)示范应用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推广“三首”产品推广应用综合保险。在税收支持上,优化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企业的认定管理办法,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企业,享受相应税收优惠。完善增值税和所得税,优化税率设置和增值税抵扣范围。在技术支持上,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服务业领域技术创新,建立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与服务业对接融合机制,建立服务业创新应用场景,通过场景式发展鼓励和激励服务业创新。
(二)完善高素质、创新型服务业人才培训机制,增强服务业创新要素保障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提升服务业人力资源水平和创新能力。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完善移民、签证等制度,引进复合型、领军型的国际高端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在职培训等途径,培养精通传统服务业和通讯、信息、互联网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健全人才创新成果收益分配机制,支持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多种要素参与分配,采取股权激励、期权激励等长期激励方式,激发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创新积极性。未雨绸缪,重视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给服务业带来的挑战,加强相关技术培训,增强劳动力对技术变革的适应性。适应00后等未来从业人员择业就业观念变化,积极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生态系统,鼓励“双创”和“互联网+”、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发展。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探索发展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草根金融”体系和联保贷款业务,积极发展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等创新金融。建立专利价值评价标准和制度,完善专利实施转化相应政策,帮助企业搭建专利交易平台。
(三)持续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用制度创新助力服务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围绕服务业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强服务业领域制度创新,协同推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发展,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助力和保障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服务业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全程协同监管,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行业自律管理,净化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完善对服务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可行有效的方式方法。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抓紧出台政府数据资源开放管理条件,推进面向社会的政府数据公开,鼓励个人和企业面向原始数据进行增值性开发和创新性处理。推进更高水平制度性开放战略,以自贸区、自贸港建设为重点,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优化投资环境,逐步与国际通行的开放规则接轨,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加快对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区域的经验推广,在服务贸易发展迅速的地区,逐渐提升服务外包和高技术服务业的财税、融资支持力度,推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业企业加快发展。构建资质评定标准,对于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传统服务业企业,纳入鼓励出口范畴。积极推进国际贸易服务协定谈判,确保在新一轮的服务贸易规则制定中赢得话语权。加快制定(修订)一批服务业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国家标准,推动服务业标准创新和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