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2日讯(通讯员 卜布)曾经山峁沟壑几度难,如今脱贫致富换新颜。

华容县禹山镇砂山村是有名的革命老区,全村一山四田五分水,但山不成林,田不成片,水不生财,原是华容县典型的贫困村。全村共辖35个村民小组,752户4300人,2016年建档立卡时有贫困户72户212人。

2017年,华容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3年来,砂山村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的产业扶贫工作思路,坚持“特、优”战略,打造生态“聚宝盆”,走上脱贫致富路。

小龙虾致富路_致富经小龙虾_致富经小龙虾养殖视频播放

▲华容县禹山镇砂山村农居。

金秋十月,正值水稻收获的季节,砂山村1500亩优质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收割期,稻浪起伏,稻谷飘香,稻农们又迎来一个金灿灿的丰收季。

伴随着阵阵马达的轰鸣声,收割机在农田里来回穿梭,一排排金黄色的水稻迅速,切割、脱粒一气呵成。“今年收成不错,稻谷每斤1.3元,4亩田我可收入5000元。” 村民胡子庆说。

致富经小龙虾养殖视频播放_致富经小龙虾_小龙虾致富路

▲华容县禹山镇砂山村千亩稻田。

在蓼兰窖有机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稻田四周,环绕着约1米宽的沟渠,清水缓缓流淌,成群结队的小龙虾游得正欢。

“实施稻虾共作,可实现小龙虾、水稻同步增产,让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村党总支书记魏祥云告诉记者,砂山村水系发达、稻田资源丰富,适宜小龙虾生长。从2017年起,砂山村陆续开展 “稻虾共作”的发展模式。因为与虾共养,所以不施肥和用药,生产出来的稻虾米是一种无药残无污染的绿色放心米,养殖的龙虾主要吃昆虫、杂草等,肉质紧实而细嫩,两者双赢。从眼前的经济效益上看,生态种植产出的稻米品质更高、价格更好,农民一年还多了卖小龙虾的收益,稻田亩均收益提高到4400元。而从长远生态效益上看,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治理,更是福泽千秋万代。

“实行稻虾共作,小龙虾每亩每年就可以产300公斤,收入1.8万元,稻谷收入1.5万元,扣除5000多元投资成本,能挣2.8万元。”村民肖业民笑眯眯地算起了收支帐。

截至2020年,砂山村“稻虾共生”面积达到1000亩。

致富经小龙虾养殖视频播放_小龙虾致富路_致富经小龙虾

▲禹山镇砂山村,方德华在水田里收割“鸡菱梗”。

“小时候,湖里到处都是“鸡菱梗”,是傍水而生的人们荒年时的救命菜,既填肚子,又很美味。”村民方德华告诉记者,“鸡菱梗”是洞庭湖区的一道非常美味的家常菜。以前由于大量投肥养殖,“鸡菱梗”逐渐消失。

“现在,它又回来了。”砂山村地处东湖之滨,围湖而居的方德华从前以养鱼为生。但因鱼池长期投饵施肥后导致水质恶化,鱼儿难以成活,一年到头卖鱼挣的钱甚至不够养家糊口。2014年,包括方德华在内的14户沿湖村民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成立了洞庭碧绿专业种植合作社,带领我们种植鸡菱梗(学名),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李云甫洞庭碧绿专业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他的致富经就是种植芡实。“芡实种植首选生态环境好的低洼田地或池塘,我们可以先投放河蚌改善水质。芡实采收后留下的叶片在水中腐烂,及时清理就不会造成污染……”李云甫带着村民来到自家种满芡实的鱼池,让村民实地观摩,讲解从选地、催芽播种,到田间管理、采收及留种贮存的种植。在他的带领下,14户沿湖村民纷纷转种芡实,成功脱贫。合作社也越来越热闹,40多户村民先后入社,流转水田近500亩,芡实杆产量逐年攀升,亩产可达千余斤。方德华就是其中一个。“我将原来的5亩鱼池改种芡实,去年又承包了5亩低洼田扩种,还套养小龙虾,年收入已超过7万元。”

小龙虾致富路_致富经小龙虾养殖视频播放_致富经小龙虾

▲禹山镇砂山村境内美丽的湖滨水域。

昔日低洼地,今朝聚宝盆。砂山村东临东湖,有东湖渍堤6000米,东湖国家湿地公园延伸至此,有将近3500亩水面及湖滨水域在砂山境内。为守护好一湖碧水,砂山村全体村民们一旦发现有投肥、电打鱼等破坏生态环境的事,都会挺身而出,前去制止,在他们心里:“谁破坏生态环境,断子孙的后路,谁就和砂山村人民过不去!”2020年,砂山村委会将低洼低产的北汊湖以每年50万元的价格整体“转让”给企业主,其中30万元用于农户分红,10万作为村集体项目建设,10万作为环境抵押金。

傍水而居的砂山村,充分利用资源,推进水域生态治理,建设绿色环保生态高地,发展绿色产业,将这个有名的革命老区打造成生态小村、绿色小村,村民们吃上了“生态饭”,好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