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峰 (吉林省蛟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132500)
1 流行病学调查
经过对羊腹泻病临床研究,发现致病菌与寄生虫病这两种病原引起腹泻,下面我们对这两种病原进行鉴定与临床症状分析。
1.1 菌源性腹泻
霉菌会使羊的生长受到影响,减少了采食量,而被毛会明显粗糙,发展到后期,病羊体温会下降,发生水泻,而粪便颜色呈现出黄灰色。一般处理方式是把霉变的饲草进行更换。
大肠杆菌多发作在1~8日的羔羊,一般是由于母羊的乳房不清洁和产房环境过于潮湿、寒冷及通风不佳等原因导致的。病羊的粪便十分稀薄,还会发出恶臭味,混合了气泡和血液。发病时,羔羊会由于腹痛发出尖叫声,体温下降,虚脱直至脱水死亡。羔羊病程一般发作在1~2天,大肠杆菌死亡率达到50%。
沙门氏菌会使羔羊出现败血与下痢,还称为羔羊副伤寒。一般羔羊出生2~3小时内发病,因为羔羊在母体时或出生时被羊水感染。羔羊在7~15天发病是由于消化道感染。临床表现出体温升高和下痢,羔羊粪便会混合血液和粘液,腥臭味,发病羔羊会有2~3天死亡或转成僵羊。
B型魏氏梭菌会使羊发生腹泻,还称作羊痢疾。羔羊的精神不振,常表现为低头拱背,而且不爱吃乳,出现持续性腹泻,后期会形成血便,恶臭,在1~3天后死亡。
1.2 虫源性腹泻
虫源性腹泻包括球虫与隐孢子虫。球虫是艾美耳球虫导致,临床表现为反复的腹泻,2~4月龄的羔羊极易受到该虫病的感染。成年公羊多是带虫体却不会发病,处于高温、高湿和不良卫生条件下,羔羊极易流行发病。病羊表现为消瘦和精神不振、被毛粗糙、急剧下痢、粪便黑绿等色,腹痛而尖叫,剖检可见大量虫卵。隐孢子虫这种寄生虫是人畜共患,会使3~35日羔羊拉稀。一般以粪口等途径来传播感染,粪便排出虫卵有孢子化特征,具有感染的能力,潜伏期为4日,主要是由于羔羊饲养环境过于拥挤和潮湿有直接关系,羔羊临床表现为顽固性腹泻。
2 预防和治疗措施
2.1 预防措施
要预防羊腹泻病就要提高管理,以适当的规模加强高床饲养,()按照饲草来源与饲养的环境对饲养的规模进行控制,控制好羊群的密度不要过大,避免扩群引发的疫病风险。通过高床饲养能减少羊和致病因子接触的机率,避免疫病发生。对羊群合理的饲喂,保证羊群充足的营养,以新鲜青草或者豆科的干草,再适当进行豆饼或玉米、食盐等精料的补充,进行定时、定量的饲喂,勤添少喂防止羔羊出现伤食。勤打扫羊舍,常换垫草,清理粪便,保证羊群供水,定期消毒。适当进行户外放牧,使羔羊能够受到阳光的照射,加强小羊维生素D与胆固醇含量,体质得到增强。避免霜冻的天气放牧,避免小羊受风寒或者食用霜冻草出现腹泻。可以把蒲公英洗干净直接或捣烂取汁喂给羊,能预防腹泻还有治疗作用。因为中草药无毒副作用,尤其适合用于羊群的防病。对羊群要做好胃肠道环境的调理工作,可以应用微生态的制剂做好日常的预防。
2.2 治疗措施
羊腹泻病的治疗方法有清理肠胃和止酵防腐、保护心脏及预防中毒与脱水。
一般菌源腹泻会使用抗生素对继发感染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对羊补液,防止羊发生脱水。而羔羊的体质较弱,发病时间短,一旦出现腹泻就容易死亡,所以,一定要及时、准确的进行治疗。要防止盲目用药导致羊群出现抗药性,通过实验室药敏试验,使用适当的药物,例如很多菌株对于庆大霉素和喹诺酮都十分敏感。
在治疗时在对羊进行大量的补液,对羔羊的痢疾治疗,需要提高产羔母羊环境与卫生的管理,产羔前的15~20天就要为待产母羊进行魏氏梭菌联苗的接种,使羔羊通过母体获得足够抗体。对于虫源性腹泻治疗时,一般使用抗生素没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球虫可以用氨丙啉与地克珠利,联合使用磺胺二甲基嘧啶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对于隐孢子虫病目前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口服电解质溶液,进行必要的补液与维生素C的补充等支持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