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问答怎么找经验分享_问答精选_问经验答什么

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产品感兴趣,“人人都是产品的经理”的口号也喊的越来越响。然而,产品经理是一个集运营、设计、技术、营销、品牌、广告、管理等多专业的综合性的一个岗位,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绝对不是两三天的事。那么,我们该如何进阶修炼,成为一名合格的产品汪呢?

本期人人访谈,我们特别邀请知心怪蜀黍,蝉游记创始人-纯银;为各位产品小汪们解惑答疑。

纯银其人

真名郭子威,现蝉游记联合创始人。

2001-2003 电脑商情报游戏天地 副主编;

2004-2006 福州简单游 创始人;

2006-2008 网易 内容总监;

2008-2012 网易相册产品部 产品总监;

2012至今蝉游记联合创始人。

同时也是在互联网行业有着非常高知名度的知心怪蜀黍。

博客:

微博:

问答阶段当初做蝉游记的最初想法是什么?

我做蝉游记的初始想法,就是做一款写游记的工具,能用流程和模板的引导,让用户比较轻松地记录旅行。但是这个市场是很小很小的,不足以支撑创业。

后来在考虑“写游记”这件事情的时候,发现如果设置好“流程和模板”,就可以使数据结构化:

数据结构化:Point of Interest,中文可以翻译为“兴趣点”;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一个POI可以是一栋房子、一个商铺、一个邮筒、一个公交站等。POI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代表着整个系统的价值

而数据结构化之后,不仅方便写游记,而且在写游记的过程中,还能形成很强大的旅行指南。由点成线!

而点生成线,一部分是靠编辑来设计,一部分是从用户游记中人工提取。不可能自动生成。

比如一篇泰国游记,里边提到了20个POI,哪些文字和相片在讲大皇宫?哪些在讲清迈大学呢?

如果不进行结构化,这篇游记就只能属于“泰国”目的地,但无法将里边属于各个POI的内容分拆出来,放在POI下面。

目前的旅行指南,以游记与PDF为主,信息单位是文章,章节。结构化的旅行指南,信息单位是POI与路线。所以我们设计这么一套游记制作工具,同时能获取结构化的数据,进而形成结构化的旅行指南,与蚂蜂窝攻略,穷游锦囊形成差异。

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旅行的大众点评网。当然实际上会复杂很多。

你觉得最满意和最失败的产品是?给你最多的启发和价值是什么呢?

大公司很难出代表作,所以当然是蝉游记相对最满意。

最失败的网易爱拍,完败,看上去我做不了O2O的产品(自嘲)。

而启发和价值,对于产品汪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选产品”。不管是自己发起也好,加入人家的产品也好;一款产品的成败,几年后回头来看,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大部分产品在它的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是注定会失败的。

举例子的话,比如陌陌,在正确的时间(2011年),正确的市场(陌生人交友),以优秀的初始团队配置,来做这件事情,就是一个很容易成功的项目。

而之后的易信,来往,则没有那么容易。

既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随机性就会很强。我知道很多非常优秀的PM,因为没选到能起势的产品,最后啥都没做出来。也有一些还不错,但谈不上特别强的PM,跟着一款好产品稳扎稳打,最后项目红了。

选产品谈不上什么特别的标准,就是看自己是否相信它能做起来,但这个判断是相当没准头的,不可预料的因素太多。

谁都认为自己加入的产品能做起来,谁都这么看。

当局者迷!

产品的市场时机,需求把握,初始团队的实力与资源,决定了它的前景。但身在其中,一开始很难分析得那么透彻。

就像Instagram之后,没一款同类产品能红。

陌陌也是。

FlipBoard也是。

Pinterest也是。

对于产品汪来说该如何提高洞察力和敏感性这块?

交互设计!我觉得产品经理必须精通交互设计,而不是外包给交互设计师。画原型是基本功。

首先,心里边要有一个解决这个需求的概念,一个轮廓,知道自己想要哪种感觉,哪种效果。然后到处看产品范例,找到一种场景是解决这个感觉的。最后再转成自己的设计,顺滑地移植过来。

有时候,有些需求没有范例,完全得凭空设计,才能实现自己的需求。这时是最痛苦的,但也得憋出来。

比如蝉游记App的横向浏览,相片批量关联地点,以及游记编辑页,都是没先例的,只能凭空来,改了很多遍。

最重要的事情,一当然是摸清楚需求,二是自己心里能提前有个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效果——当然是一种感觉。然后去找实现方案来套这种感觉。

很多瞎抄的产品,就是自己没有预期效果,看人家很酷就拿过来。

说到范例,国内最好的App其实也就那么几十个。都下下来,需要找范例的时候挨个看一遍就好了。国内+国外, 设计成熟优秀的App,集中看20个,大部分的场景都能找到参考,再想想是否适合套用在自己这边,怎么套怎么改。

一个合格产品汪需要掌握的能力中,哪些是致命的?

我觉得,产品经理的基本功就2项,一是交互设计,出原型,二是收集用户反馈,了解需求。

产品汪必须大量地做交互设计,否则没法提高。我有点什么想法,很快就出全套原型,哪怕没人给我出PSD,研发,我也会先把原型画出来给自己看。

蝉游记经常会把排期在半年后研发的原型先画出来,存着,随时有点想法就去改两把。

至于理解需求,这个特别悬,没法套路化。

以前听过一句名言,大意是:

无论是5个人的团队,50人,500人,失败的原因都是“没抓准用户需求”。小到草根团队,或者专业如微软,苹果,Facebook团队,都这样。

Facebook Home失败了,苹果的siri和icloud也谈不上成功,微软的失败案例就更多了。都可以理解为“没抓准用户需求”。

所以这事情特别悬,没法理性地去分析,分析再理性,结果还是把握不定。

我见过做出很成功产品的PM,换一个项目去做,甚至类型差异也不那么大,但对需求的把握就完全失败了,项目也挂了。

产品汪犯过的错误中,给你最多的启发和价值是什么?

做产品到一定阶段后,最痛苦的事情,其实并不是抓不准需求,而是你已经有很好的分辨用户需求的能力了,正因为如此,反而找不到需求明确,自己又能实现好的项目。

我认识的几个很好的PM,我非常欣赏乃至佩服的PM,都觉得“不知道做什么项目好”。不是说没项目做,而是找不到市场前景很好,自己又有把握的项目。做点有乐子的小项目当然没问题,但VC不给钱,老板不立项。(苦逼)

然后我看到很多人,信心十足去做自己的项目,在我们这些还算是经验丰富的人看来,会觉得需求不对路,凶多吉少。当然他并不这么想。

总体来说,市场上战斗能力强的PM,比有前景有机遇的项目多太多了。所以大把的优秀PM会很苦闷。

做PM,并不是技术越好,职业发展越好,主要还是看你跟的是什么项目。如果项目赌错了,PM的技术再好也是死路。也就是你的命运并不随着技能增长而变好,这太沮丧了。

国内,weiciopro的设计相当成熟细腻,微信和QQ也挺好,下厨房也很好。我一般找参考案例都先看他们,还有zaker,网易云阅读等等。这些属于比较成熟的设计。还有一些个性化的,也很优秀的设计,看看就好了,场景一般搭不上,不容易借鉴过来,比如想去,匹配。

产品设计分两类,一是大众化的,成熟的产品。二是个性化产品。前者更容易借鉴,后者更酷。那些酷的产品,风格自成一派,其实很难借鉴;有强烈的设计感和风格化。而大众化的产品,通常风格也大众化,因而更容易适配各种场景。

初创团队如何平衡团队与投资人的关系?

定期沟通。

所谓“必须按照投资人设定的方向走”,这多半是个伪命题。谈投资的时候就要讲自己的方向,投资人认同就投你,不认同就不投。不会投了你,然后又逼着你走另一条路。

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当初给投资人画的饼,没实现,数据目标达不到,投资人眼看几百几千万要打水漂,急了,这时才来干涉你。如果你能很好地实现谈投资的时候,给投资人画的饼,你能帮他赚钱,他管你干啥?

大部分创业团队与投资人之间的矛盾,创业团队都要负一半责任。产品发展好,数据好,投资人不会天天来找你麻烦。

我知道的几个冲突案例,产品方的情况都不太顺。VC的钱也不是慈善对不对?现在创业团队一喊冤,舆论一面倒地骂黑心资本家,这是不对的。

只有一种情况,我会偏向创业团队,就是产品还不错,有口碑有数据,能养活自己,但投资人想要更多回报,逼着产品做大——但是又没有捷径做大,这时会很麻烦。产品创始人想小富即安,又能养活自己赚些钱,这样也挺好,我很喜欢这种状态。但VC觉得不行,这样我的回报太少了,成天逼着他想办法做大数据,这样两边的冲突就很厉害。

老板拍脑袋决定的产品如何做?为什么?

“比如我们要做垂直行业o2o之类的,剩下的活儿就交给产品了”

两个字评价:命苦

要不辞职,要不混日子。

PM也需要洞察力好么,看到项目不好团队不好就早点撤。

产品经理的产品资历最重要,即便你去到大公司,如果项目和团队不行,意味着你的资历也没法提高,还不如早点走,否则没积累也不开心

总之,选一个合适的项目,合适的团队,比选收入选公司选Title更重要得多。

如何在COC不捐兵的情况下 ,让工程师开心

让工程师开心,其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捐兵是很次要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让工程师理解你,觉得你的决定是有道理的,哪怕改需求,新的方案也是比老方案更好,有必要改的。这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我最近放弃了UI设计师做了几周的一个新icon,沿用老icon,我觉得很对不起设计师,就去淘宝买了一把发光发声的玩具电锯,给她,说不开心就来锯我。

因为我也经常在测试阶段,用着用着觉得设计不对,临时改需求,也对不起工程师,所以在同一家店买了把40块钱的玩具斧头给iOS工程师,说我再改你就砍我。

以前我还跟工程师说过,如果我在测试阶段改需求,改一个需求,我送你2块钱彩票。不过这个统计起来很麻烦,还没兑现过。

总之,让他们理解你的决定是有道理的,然后足够尊重他们,对折腾他们的行为表达最大程度的歉意,关系就比较容易处。

我们在最终版的集体测试阶段,找到一个新bug换2元彩票。最近一轮发了20张彩票出去。没一张中;然后我会给每个新版本买10张彩票,这次的10张一共中了5块钱……

产品大汪是如何做需求分析的?

第一批需求来自自己的经验。然后在测试阶段,会因为密集使用会有很多体会,通常会改一轮。大版本会在发布前做一轮试用,以及可用性测试。密集使用能发现很多问题,总比上线后再知道更好。

发布后,看数据,看后台反馈。快速迭代,这个也不是万试万灵,不同的背景适用的方法不同。也有另一种说法,说如果产品推出来不够完备,第一个版本很少喝彩,多半就挂了。

到底是快速迭代好,还是仔细打磨好,其实是……谁成功了大家就说谁好。没个定论。

UGC概念炒了很久,那么怎么让用户持续提供优质的内容呢?

用户提供优质内容,是因为用户能从创作中获得满足感,包括互动的数量和质量,内容平台的品牌影响力等等。

用户提供内容,是为了自己爽,不是为了帮你忙。

在新浪微博写优质的内容,也是为了自己爽,为了加粉,有人关注有人喝彩,觉得自己很重要

虽然微博的产品是有缺陷的,但平台还是很好的,用户从中获得的满足感也是不可替代的

纯银的期许和建议:

多画原型,越多越好;任何想法都画出来,哪怕存着也好。

多做面对面的可用性测试。

这两点对于“从入门到精通”的帮助会非常之大!

另外,凡是能用一句话总结的,顺口溜式的产品经验之谈,基本都是没用的。产品经验只要讲出口,就可能失真;就像你拼命看一本摄影教材也不会编程摄影高手。还是多画原型,多做可用性测试,能体会到那些微妙的东西,积累做产品的感觉。

独家赠送:纯银推荐学习的APP

Weico Pro

下厨房

Zaker

网易云阅读

微信

QQ

想去

匹配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