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链球菌病是由致病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以雏鹅多发,成年鹅也可感染。临诊症状主要表现为两脚发软,步态蹒跚。主要病变是肝脏肿大,肝被膜下有局限性密集的小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呈黑紫色,有些病例出现坏死病灶。肺淤血或水肿。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 雏鹅:精神委顿,羽毛松乱,呆立,离群独处,缩颈,眼半开半闭,不愿行动,嗜眠,严重时因败血症而死亡。
中鹅:多发生于30日龄前后,常呈败血症经过。两脚无力,强力驱赶,步态蹒跚,或容易跌倒。食欲废绝,最后痉挛而死。 成鹅:精神委顿,羽毛松乱,食欲减退,饮欲增加。发病初期排绿色稀粪,后期稀粪变为黑色。常见患鹅腹部下垂,跗关节及趾关节肿胀,不能走动。严重者也可突然死亡。病程一般为2~3天。
二、病理变化 雏鹅常出现脐炎,或卵黄吸收不良。中鹅多呈急性败血症,见实质器官出血。肝肿大,质地柔软,呈淡绿色,被膜下有局限性密集的小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脾脏肿胀,呈紫黑色,偶有坏死灶。肺淤血并有水肿。心包炎,心包积液,心肌坏死。心冠沟脂肪、心内膜和心外膜有小出血点。肾淤血稍肿。肠黏膜呈卡他性炎症。成鹅病变与中鹅基本相同,常伴有腹膜炎,腹腔中积有炎症渗出物。
三、流行病学资料 各种日龄的鹅均可感染发病[],以雏鹅多发。路振香等(2003)报道安徽某鹅群曾有70~120日龄鹅发生以败血症为特征的急性链球菌病。本病的传染来源是病鹅和带菌鹅。其传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及创伤的皮肤。雏鹅可经脐带感染,也可经污染的蛋壳或胚体垂直传播。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育雏期,特别是鹅舍地面潮湿,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下饲养的雏鹅。
四、病原诊断 (一)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菌为兽疫链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呈革兰氏染色阳性,兼性厌氧,不形成芽孢,不能运动。皇单个、成对或短链排列。在固体培养基中多呈成双、成对,常误认为是双球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多成短链或形成长链。在血液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菌落无色、透明,呈露珠状,能形成荚膜,能发酵山梨醇,不产生接触酶。
兽疫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不同菌珠对不同抗生素有不同的敏感性。在4℃可保存几个月,在血液中置-70℃可存活1~2年。冻干可存活20年。
(二)实验室诊断
细菌分离培养:无菌手术取病死鹅的肝、脾、心血及卵黄囊。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上,在37℃培养24~48小时,菌落呈露珠状,产生明显的β溶血。
取上述典型菌落作涂片,革兰氏染色,菌体呈革兰氏染色阳性的链球菌,然后挑选典型菌落作纯培养,接种到麦康凯培养基上,其他链球菌可以生长,兽疫链球菌则不生长。接种山梨醇能产酸。
综合上述资料,可以作出确诊。
防治策略
一、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育雏室及鹅舍的清洁卫生,勤换垫料,保持干燥,防止外伤。严格执行消毒制度,保持种蛋的清洁,人孵前可用0.02%高锰酸钾或0.1%新洁而灭溶液浸涤消毒(水温应为40~43℃,浸泡时间不超过3分钟)。可防止本病经蛋传播。
二、治疗 鹅群一旦发生链球菌病,应用青霉素,每千克体重用3万~5万国际单位;或按0.5~1.5千克体重用5万~10万国际单位,1.5~3千克体重用10万~15万国际单位,3千克体重以上用20万~25万国际单位。用生理盐水氨基比林液稀释。
使用复方新诺明,按0.04%的比例均匀拌料喂服,即每50千克饲料中加入20克,连用3天。
新生霉素按0.0386%比例均匀拌料饲喂,即每50千克饲料中加入20克,连用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