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运营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我国双创正在进入黄金时期,作为企业孵化基地的园区也随着双创的热度开始升温。那么在经济新形式下,产业园区的运营趋势将会如何发展?什么形式将成为产业园区的制胜法宝?作为一个全程参与园区开发、建设、招商、运营的老兵,我想跟大家分享25年下来总结的一些园区运营的经验和心得。

一、产业地产,长期来看一定要走规范的市场化运作道路。

早期政企合一的优势很明显,政府资源比较多,大包大揽,可以不计成本的投入,或许很快能够出效果,但想要长期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够总是算政治账,不顾经济账,最终政企一定要分开。

当然,不和政府打交道是不可能的,你可以背靠政府,在政府的引导下运营,但内部运作一定要市场化。跟政府一本账,不计成本和收益,一旦经济下行,垮掉是很容易的。

坚持市场化运作也很难,政府领导会觉得你不听话,会很不开心,搞不好影响你的仕途升迁,这时候也要看领导的开明程度和企业领军人物的担当与决心。

无锡新加坡工业园不设立管委会,完全市场化运营的运作模式,虽然初期会面临不少难题,但实践已经证实,只要坚持下来,市场化团队的活力将极大提升开发运营效率。

搞产业园,市场化,先难后易,行政化,后期难以为继。

二、坚持制造业,未来路更宽广。

区域产业始终都在转型发展,但是园区决策者要有清晰的认知,转型不是说简单的退二进三,不是盲目地从你擅长的转移到不擅长的地方,你坚守制造业,本身转型的空间就很广阔。产业的转型主体一定是企业,政府是要为这种转型做好引导和服务,但不能自信心膨胀,喧宾夺主。

无锡当年就有过这样的教训,盲目想学别的城市转型,外界感觉无锡都不要制造业了,好项目考察都不愿意过来,整个营商氛围都不对了。同时,一批看起来模式很高大上的创业团队也来浑水摸鱼,政府补贴力度很大,泥沙俱下乱象丛生,最后酿成很多恶果。

但是无锡新加坡工业园自始至终坚持制造业,这个园区里现代服务业、金融等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很少,到现在依然很有活力,制造业想扩产园区太小都没有地方了。

三、“工业地产+民用地产”双轮驱动探索失败。

当时为了筹备IPO上市,增加一些故事和盈利点,就拓展了民用地产也就是住宅这个版块,当时想的是挺好,但后来发现两种模式其实是完全不兼容的,逻辑都不一样,也没有太多协同效应,这种快钱慢钱一起赚是不成功的。

因为到了2010年以后,住宅市场已经开始呈现相对垄断的特征,基本都集中在全国新布局的大公司手里,就连地方一些私营企业都干不了,行情不好的时候财务成本、土地成本很高,潜在风险特别大。我们是一个外资与国资合资的公司,处处都要求合规,就房地产行业而言效率是很低的,再加上住宅是一个讲求规模效应的行业,我们的规模小,只做一两个项目,管理和边际效应太低,最后是把这一块业务剥离掉,包括当时我们建的一条商业街也卖掉了,让更灵活的私人企业去经营。

这给我们的教训是,主营业务应该围绕客户展开,同心圆的圆点是客户——比如我们的供用电业务,就跟园区租赁面对的是同一批客户,不能乱延伸业务。

四、慎做定制,适当留白,优化资源配置很重要。

定制厂房对于很多园区很有吸引力,一方面可以锁定大客户和成本收益,另一方面解决一大块招商问题,但背后的风险也很大,尤其是你定制好又装修好了,还给按照它的需求进了配套跟设备,这个企业突然一下子不行了,你的厂房又不是通用性的,别人没法租,你又不好拆,左右为难,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钱就压在里面出不来了。定制厂房最好是只交付毛坯房,即使出问题损失也不会太大。

我们的园区空间很小,所以更注重集约化的资源配置优化。好资源要留给好企业,园区运营过程中不断调整配置,要有资源储备的提前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和客户沟通了解其需求和发展趋势,预留优化资源配置的时间与空间。我们的厂房租赁都是3年合同,这就要求你提前预估客户未来几年发展趋势,适当留白,为其扩大产能预留空间。

五、园区运营者应该扮演好“转换阀”和“润滑剂”的作用。

国企有自己的不足,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我们具备跟政府部门的沟通优势,这是很多民企比不了的,加上我们自身专注于在园区培育产业的这种心态,在服务优势、资源优势和客户信任度都有很大把握的。

很多外企高管和民企老板不太会,也不愿意跟政府部门打交道,不知道政府能给什么,有时候会乱提要求,但是他们很信任我们,我们的招商服务部就同时跑两边,这叫做“联系人制度”,面对市场的时候我们是政府,面对政府的时候我们是市场。

我天天跟政府与客户同时打交道,很清楚清楚企业的诉求,也清楚政府的底在哪里,我是最好的“政策翻译器”,可以为企业争取优惠政策和补贴,也可以让政府在跟企业打交道的环节上更省心,我的身份,双方都信得过,能够公正的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利益,这就是扮演一种“转换阀”和“润滑剂”的作用,是园区运营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

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些外资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跟我们关系处好了,要涨租金的时候,他就愿意在国外总部老板那里替我们说话,做出有利于我们的决策来,这是非常好的技巧和艺术。这在外资巨头希捷1999年撤资风波和2016年调整在华布局时表现得非常明显,两次危机中,希捷不但没有撤走,反而扩大了其在无锡的投资规模——无锡如今更成为希捷在华唯一的生产基地。

六、虚心学习外资“亲商”服务理念,但不能盲目照搬。

一开始园区的开发与运营由新加坡方面主导,中方更多做一些政策与本地资源对接的配合工作,可以说我们是在外资导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中做、做中学,积淀了深厚的招商与运营基础。我们早期从新加坡那里真的学习了很多,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园区怎么运营管理、市场化处事方式、一站式服务和“重商亲商”的服务理念,这些绝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从全心全意帮助入园企业对接政策、解决每一个细小问题的过程中体现,至今受益良多。

但是这种学习不能是刻舟求剑式的盲目照搬。比如新方一直给我们灌输一站式服务,水电、招聘、医疗、教育最好全部都在园区里解决,然后我们就真的建了诊所、国际化学校,结果发现学校里学生只有十几个,老师倒有几十个,事实证明根本不需要,因为很多功能可以利用无锡城市既有的一些成熟功能就可以了,自己建,成本高,园区规模小又没有效益,这个教训也是很好的学费。

七、产业招商和运营的一些关键点。

产业定位要跟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契合,不能贪多,更不能好高骛远,人工智能火就定人工智能,基金小镇火就定金融服务。宁可要慢一点,也要符合发展方向,定向精准招商,不符合定位的要舍得放弃,目光放长远,而不是为了短期利益屈就。

坚持自身的定位,设置门槛筛选产业,同时打造你的园区品牌,只有品牌价值高了,你的租金和估值才能上去。我们的园区是全无锡最贵的厂房,但供不应求,旁边的园区比我们低一倍,这就是品牌的价值,真正的高端制造业客户租的不是厂房,是服务,是良好的让它们没有后顾之忧去赚钱的产业生态环境。

园区招商在你做好定位之后,就不会捡到篮子里就是菜,最重要是其实产业链招商,建立起产业生态和供应链,并通过老客户的上下游产业链拓展来挖掘、延伸和拓展业务。这时候光靠企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必须建立充分的政企联动,因为最好的产业资源和信息一定在政府手中。招商时不是简单的租房子,而是要从环保、租金等各方面分析项目,详细调查,通过多轮谈判和研究来了解企业的行业位置。

八、搞园区既要讲情怀,又要会算账。

搞园区的人真的需要情怀,但是只讲情怀不算账也不行。产业园区对地方经济发展有责任,为政府和地方经济培育和集聚高科技产业,解决就业和税收,这也是园区最重要的存在价值,它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产品,赚的不是暴利,而是一种稳定持续的适度利润率。

跟企业的关系也一样,园区运营商跟客户是共生的关系,经营上你要让客户先赚钱,然后才是自己赚钱,为产业和企业做好服务,搭建好平台和环境氛围,形成产业生态圈,通过商业模式的设计让运营者和客户形成共赢。

所以我总结的是,敬天(经济规律)爱人(企业客户),利他经营,义利共生,良性循环。

最后作为总结,我有这样一张图跟大家分享。

园区运营

搞产业园区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有很多曲折,因为整个园区开发、运营、服务的系统太复杂,但是,我们从起点到终点的方向不能变,用习总书记的话来说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最终一定能修成正果。

(根据无锡新加坡工业园董事长兼总经理杨二观的分享整理)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