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一个带着孤独色彩的字。哲学一点它可以是漂泊、漂渺、漂沦;一旦落实下来,它又可以是北漂、沪漂、广漂。无论如何,带着这个字生活,总有一种悬浮在半空无处安放的感受。
怎样才算落了地、摘掉“漂”?是成家?是买房?是铁饭碗?
手握5000万财富在北京生活的外地人总不能叫“北漂”了吧?
曾经陈华东也这么认为。北漂打拼17年后,他有钱,年富力强,他一度认为接下来就是让老家年迈的父母享清福了。还没来得及实现,母亲已与他天人两隔。
1. 永远落不下的心
母亲的离世敲醒了陈华东。北漂,即使早已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事业、家庭、财富,没有父母在身边他始终就是一个“漂”。父母在,不远游。陈华东终于体会到这句话里的个中滋味。这刻骨铭心的遗憾,他想挽回。
2013年,陈华东下定决心放弃北京打拼出的事业,回到老家四川省仪陇县燕子岩村,往后余生,他要陪伴父亲。
那一年他41岁,手里有钱,窝在老家。心是踏实了,但这“提前养老”的日子让他难过。总还是要找点事做做吧?
于是陈华东花了80多万元流转了100多亩地,养了点儿鸡。卖鸡赚钱?不存在的。陈华东根本没当个正经事儿来做,他觉得这能供一家人的吃食,顺便陪陪家人别太闲就挺好。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养的鸡数量越来越少,事情不太对。
从来没碰过农业的陈华东,在养殖技术上没有一点儿经验,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天敌”,隔三差五就过来抓鸡吃,第一年他就亏了36万元。说到底陈华东还是个生意人,亏钱速度远超他的预想,有点懵。
2. 既然选择了,就做好吧
农业有点不简单。陈华东在亏了36万之后隐约有了这个感受,北漂都能拼出来,回了老家搞农业也不能轻易放下。
2014年,陈华东又流转500多亩土地,花800万元修路、平整土地、建圈舍。投资从80万元变成了800万元,又跑到江苏、浙江、河南等地去考察,也就是这次考察让陈华东找到了发展方向。
生态循环农业,是陈华东想做的。从外面考察回来后,陈华东就开始在地里不停地折腾。他想养蚯蚓喂鸡来降低养殖成本,然而设想总是很完美,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蚯蚓虽然养成了,但用蚯蚓来喂鸡的效果却并不很明显。
接下来陈华东像着了魔似的,先后尝试了十几个项目,就为找一条可以降低养鸡成本的路。到了2015年,陈华东已经在大山里投下了3000多万元。
关键点在哪?
仪陇县家家都有酿酒的习惯,酿酒一般需要大量的粮食,陈华东就突发奇想,他要通过酿酒来降低养鸡成本。2015年,陈华东建起了一个酿酒厂。平均一斤粮食能出4两酒,一斤酒卖30元。这一年,陈华东通过卖酒给自己带来了600多万元的收入,而更重要的是他用酒糟喂鸡,成本降低了30%。
3. 各个环节都要控制成本
可这高兴劲儿还没持续多久,一件让陈华东头疼的事儿就来了。酿酒会产生大量的废水,酒糟也越来越多,鸡吃都吃不过来,这可怎么办呢?
鸡吃不完,那能不能用来喂牛?陈华东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养牛的利润很可观。 2016年陈华东马不停蹄地跑到吉林去买牛,为了保险起见,他还专门请了技术员跟着。从吉林到陈华东老家总共有2700多公里,经过两天三夜的长途奔波,陈华东总算把牛运到了家。
有了牛,这下酒糟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吧?陈华东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他就发现一个问题。自己一共买了76头牛,怎么就剩下65头了呢?
牛因为长途奔波体力吃不消而死亡,这让陈华东白白损失掉20多万元。这件事也让陈华东意识到,要想把事情做大做强,必须得有稳定的、可控的牛源。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陈华东突然决定要把自己的牛,全部免费送出去。这刚买来的牛,怎么就要送人呢?
原来,陈华东是想把牛免费让农户托养。他让每个农户养20头母牛,等牛养大了,按重量给钱,陈华东再统一负责牛育肥,这样一来,牛源的问题就解决了。为了再次降低成本,陈华东还投入100多万元,种了1500亩草,牛有了草料,成本一下就降低了50%,一头牛比同行多赚一倍的钱。
之后,陈华东又投资650万元,建立了一个1500立方米的沼气池。他把牛粪产生的沼气,用做酿酒燃料,降低了燃料成本;沼气渣替代肥料用来浇牧草,这让每亩牧草节约肥料成本300元,而这个小的生态立体循环让陈华东的整体利润比同行提升一倍。
五年的努力,让陈华东在偏僻的大山里,搭建起了生态循环产业链,也为当地带来了一个新的产业。2017年,陈华东的年销售额达到1200万元。亲手打造出一份新事业,也陪伴了80多岁的老父亲,谁说打拼和陪伴不可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