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成绩斐然。2012年以来,中国工业增加值连续跨越20万亿、30万亿两个十万亿台阶,有力有效应对了各种风险挑战,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扬帆起航、砥砺前行,这十年,是中国贯彻制造强国战略,有力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开启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奋斗道路的十年;千帆竞渡、百舸争流,这十年,是中国蓄势聚力,坚持自主创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十年;厚积薄发、行稳致远,这十年,是中国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国内与国际,兼顾发展与安全,实现从中国速度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十年。

回首十年奋进路,中国工业经济取得了诸多重大成就,制造大国地位更加坚实,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实现质的飞跃,绿色发展取得新的突破,产业协同更优更强,工业经济已成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基石。

一、中国工业经济取得的辉煌成就

(一)制造大国地位更加坚实,总量规模世界领先

十年来,中国工业经济规模持续稳定增长,进出口结构持续优化,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制造业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制造业规模稳步增长。2021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实现37.3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78.5%,其中,制造业增加值31.4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89.2%(详见图1),已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提高,其中200多种工业品的产量稳居世界首位。

制造业进出口结构持续优化。传统优势产业保持出口竞争力,2021年,纺织服装出口规模3154.7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23.7%,占全球份额40%左右;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势良好,2021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3266.0亿元,较2012年的37788.4亿元增长67.4%,年均增长5.9%(详见图2)。

中国国际分工地位显著提升。202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首次超过万亿元,总额11493.6亿元,是2012年的10.3倍。其中,制造业实际使用金额2216.0亿元,是2012年的4.5倍。

图1:2012-2021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和制造业增加值

优质营商环境经济发展_优质营商环境建设经验_打造优秀营商环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赛迪顾问整理,2022.06

图2 2012-2021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

优质营商环境经济发展_打造优秀营商环境_优质营商环境建设经验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赛迪顾问整理计算,2022.06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质量品牌实力猛增

十年来,中国扎实推进制造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等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高技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制造业发展质量和品牌实力不断提升。

重点行业产能过剩进一步化解。2021年,水泥、钢铁产能利用率较2012年提升了4个百分点以上,电解铝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已累计完成产能置换指标1000余万吨。

工业机器人成为制造业技术改造的重要推动力。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36.6万台(套),2020年安装量16.8万台,是2012年的7.3倍,约占全球份额的40%,比欧洲和美洲的市场总和(10.6万台)高出57.9%。

高技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对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5.1%和32.4%,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5.7和4.4个百分点。2021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四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29.2%,较2012年的23.9%提高了5.3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六大生产性服务业2020年法人单位数较2012年分别增长了4倍、4倍、3倍、2倍、2倍、1倍(详见图3)。

制造业发展质量和品牌实力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国家质检中心869家,产品质量、体系和服务认证机构932个,较2012年分别增长70.7%、438.7%。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3.1%,比2012年提高约3个百分点。

图3:2012-2020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法人数量增长情况

优质营商环境建设经验_打造优秀营商环境_优质营商环境经济发展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赛迪顾问整理,2022.06

(三)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平台载体成果突出

十年来,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资金投入、平台建设、人才队伍支撑不断增强,制造业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通信设备、载人航天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在“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2,较2012年上升了22个名次,稳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详见表1)。十年来,拥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倍数增长,2021年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研发经费总额投入强度成倍提升,2021年,中国R&D经费支出达到27864.0亿元,较2012年增长了1.7倍,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较2012年增加了0.5个百分点(详见图4),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增幅较大。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快速提升至22.4%,较2012年上涨10.5个百分点。

制造业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自制造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以来,中国共建成22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22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人才培养及引进力度不断加大。2021年,中国研发人员总量达562.0万人年,较2012年增长73.1%,稳居世界首位。制造业大中型高技术产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从2012年的52.6万人年提高到了2020年的73.5万人年。

科技创新成果突出。2021年,中国授予专利权460.1万件,比2012年增长266.6%;年末有效专利数1542.1万件,比2012年增长339.5%。同年,中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达7.0万件,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首位,通过马德里体系提交国际商标注册申请5272件,位居第三。

优质营商环境建设经验_优质营商环境经济发展_打造优秀营商环境

数据来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赛迪顾问整理,2022.06

图4 2012-2021年中国R&D经费支出及与国内生产总值占比情况

优质营商环境建设经验_优质营商环境经济发展_打造优秀营商环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赛迪顾问整理,2022.06

(四)绿色路径拓宽加深,绿色制造突破创新

十年来,中国工业经济向绿色高质量发展持续迈进,制造业绿色转型一路高歌猛进,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形成,绿色发展路径不断拓宽加深。

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累计建设了2783家绿色工厂、224家绿色工业园区、29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认定了3159种绿色设计产品(详见表2)。研究制定了468项节能与绿色发展行业标准,推广了2万余种绿色产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已成为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节能减排向纵深推进。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2021年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26.4%,年均下降3.3%,相当于节约和少用能源约14亿吨标准煤。工业用水比例持续下降,2021年较2012年下降4.8个百分点,2021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2年下降超60%(详见图5)。

原材料行业绿色转型成效显著。2021年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47家;粗钢产能利用率超过90%,200余家钢铁企业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其中23家已完成全工序的超低排放改造,涉及钢铁产能1.5亿吨。节能环保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21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8万亿元,年增速10%以上;2021年中国生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2.2万亿元,对国民经济直接贡献率1.8%。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2021年,中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再创新高,冶金渣、尾矿等综合利用量超20亿吨,工业废渣、副产物和矿山尾矿等年利用量达15亿吨以上,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45%以上,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水平持续提升,中国现存动力电池回收企业4.2万家,2021年新增注册量2.5万家。

优质营商环境经济发展_优质营商环境建设经验_打造优秀营商环境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顾问整理,2022.06

图5:2012-2021年中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工业用水占比

打造优秀营商环境_优质营商环境经济发展_优质营商环境建设经验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水利部,赛迪顾问整理计算,2022.06

(五)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区域协同显著增强

十年来,中国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区域比较优势有效发挥,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业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区域分工协作持续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显著增强。

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加快调整。石化行业安全、绿色、集聚、高效发展,包括上海漕泾等在内的中国7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持续高水平推进,2021年全国乙烯产能新增850万吨/年;中国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深入开展产业技术升级示范,加快推进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大大提升了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钢铁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河北、江苏、山东等一些地方积极推动特定区域的钢铁企业搬迁或关停,钢铁产业加快向沿海、临港或资源富集地区集中。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效显著。中国10多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成为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开放合作的新平台,其中,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累计承接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到位资金6.2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2.6万亿元;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21年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项目347个,完成年度投资523.0亿元。

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不断深化。中国东部地区与资源富集地区、成本优势地区、市场潜力地区、区位邻近地区之间已形成多类型、多机制的产业分工协作格局,如桂阳家居智造产业园的成本导向型产业协作,常宁水口山铜铅锌产业基地的资源获取型产业协作,成都整车及零部件企业聚集的市场拓展型产业协作,芜湖、上饶、衡阳等地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生产协作型产业合作,新经济新业态领域将中西部地区作为投资重点的孵化转化型产业合作。

先进制造业集群竞争力持续提升。截至目前,中国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打造了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产值超过9.5万亿元,其中17家集群2021年的产值同比增长超过两位数,25个集群聚集了2.5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上千家“专精特新”企业和全国近半数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二、十年奋进光辉路的宝贵经验

十年来,中国工业经济在国际地位、规模结构、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得益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高质量、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创新是核心动力,融合是重要路径,绿色是内在要求,开放是必由之路,安全是基本前提,营商是有力保障。

(一)坚持党的领导,一以贯之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保证。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推动中国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引领中国工业开启由大到强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立足治国理政全局,作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工业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工业结构体系优化迈出新步伐,制造业重点领域创新取得新突破。实践证明,党的领导始终是中国工业经济取得辉煌成就的坚实基础,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创新发展,厚植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抢抓发展机遇,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在新形势、新挑战下作出的重要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分析、全面权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着力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十年来,国家以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为抓手,稳步推进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推动了传统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升级,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三)坚持融合发展,培育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融合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完善“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环境,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做大做强工业数字经济,积极打造深度融合、协同高效的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圈。实践表明,“两化”融合是中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构建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近年来,中国积极探索、挖掘了创新产学研企合作、数据协同、平台共享、专业化配套集群、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等多种融通发展模式,持续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制造业渗透应用。

(四)坚持绿色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绿色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制造业大国,在节能减排方面,中国主动承担、积极作为,并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坚持绿色发展是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钢铁、建材等行业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同时,中国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发,引导企业、高校院所加大环保材料、绿色装备等领域共性技术研发力度,为绿色发展体系构建提供了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此外,中国还围绕绿色发展搭建了公共服务平台,针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专项督查,不断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切实提高了市场主体的能源管理意识和能力。

(五)坚持开放发展,塑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开放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高水平“引进来”和高质量“走出去”,积极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一方面,国家坚持引资、引智和引才并举,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制度优势,逐步放开对制造业外资的准入限制,吸引了一批跨国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来华投资,促成了不少外资高端制造业项目落地;多次与世界一流大学、跨国企业和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开展技术创新战略合作,就产业、技术等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支持各地区围绕重点行业紧缺人才打造个性化人才政策,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提供更优质全面的环境保障。另一方面,国家鼓励有能力的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创新链。

(六)坚持安全发展,筑牢安全生产“三线”思维

安全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统筹发展与安全是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安全则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安全发展理念,筑牢安全生产“三线”思维,是中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的根本原因。首先,守牢安全生产红线,中国坚持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思想理念,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体系、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体系等。其次,抢抓质量生命线,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了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多次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扩大了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第三,确保产业安全底线,中国不断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扎实推进稳链、固链、强链、补链,进一步提高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七)坚持产业生态筑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构筑产业生态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有力保障。十年来,中国持续深化推进市场化改革,逐步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进一步提高和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益和效率。同时,中国努力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不断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引导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此外,中国还重视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十年来,中国以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优质企业为出发点,制定和实施了一批工业经济支持政策,切实推进了结构调整,有力推进了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调整,建立健全了一批相关制度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努力破除制约了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

继往开来兴制造,与时俱进创未来。勠力前行提质量,实体筑基强国魂。工业稳则经济稳,制造强则国家强。在这恢宏如歌的十年里,中国工业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励精图治、铸就辉煌。未来十年,中国工业踏上更高水平、更快速度迈向制造强国的新征程,将在党的领导下与人民的团结奋斗下书写新华章,中国工业经济定将行而不辍、履践致远,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