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山深处蓬发的一项甜蜜产业,更是淳朴乡民坚守的一份甜蜜事业。
近日,应永新三湾蜂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负责人胡星的邀请,进行了一次原蜜的初吻和森林的拥抱,见识并体验了大山深处甜蜜的事业。
初秋,气温依然如夏,我们往南而行,沿途田野绿黄交错,机器轰鸣,乡民们正在忙于收割稻子,在传递秋的信息。
一进大山,山外的燥热被甩于车后。到达三湾改编旧址的枫树坪,中餐后再往南,前往九陇山区荷树坪。一路上,重峦叠嶂,山色更加凝重。山脚下,房屋鳞次栉比,错落于绿色林木之间,午后的阳光粲放如花,山林层染,农舍生辉,犹如镀上了一层锃亮的金色,彰显着山区生态的优美和脱贫攻坚的成效。弯弯的山道,4米宽的水泥路面,配上护栏,似彩带、又像网络的宽带向深山丛林伸去,洗净了人们昔日对山区那“封闭、不便、落后”的固定思维,“滴滴......”班车开到了各家各户门前,出门便是车站。
转过九曲十八弯后,往右折转,才到三湾蜂业专业合作社养蜂基地之一的邱应斌家。
邱应斌家只是三湾蜂业专业合作社生态养蜂基地的一个点。这里只有两户人家,是从荷树坪迁来的,属于荷树坪村小组。两栋新建的房屋,坐南朝北,四周翠绿簇拥,前面一块开阔地,拥有一方如开着天窗的天空,一条进出荷树坪的盘山公路就从房屋背后绕过。山间,溪水叮咚,鸟雀鸣唱,如用古琴在弹奏着山曲,旋律在山间回响。空气是湿润的,清新芳香,还带点儿甜味,猛吸一口,一不留神就从头滑到了脚……
邱应斌夫妇生有两个小孩,家就在路边,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些年靠养蜂脱了贫致了富,还购买了一辆皮卡车。“自从我家养蜂以来,日子过的就像蜜一样。养蜂,真是一项甜蜜的事业。”不善言语的邱应斌有些腼腆地告诉我们。夫妇俩现都在三湾蜂业基地,邱应斌负责原蜜材料收购的品质检测,妻子负责成品蜜的装箱打包。家里养了300多箱蜜蜂,散落于茂密的山林间,母亲在照看,夫妇俩一个月回来几次管理一下,其余时间就在蜂业基地上班。
车子开到邱应斌家门口空地上,人还未下车,他的母亲脸上带着笑容,已在家门口迎接我们,一只小黄狗奔到了车子门边,摇头摆尾地打着转儿撒着欢儿。两孩子一下车,就一路小跑地扑向了笑容可掬的奶奶。
这是一栋三层砖混楼房,虽然外墙尚未粉刷,但屋内装饰完备,能够满足日常生活所需。门口左边叠着一窝蜂,蜂箱不大,却垒有六层高,邱应斌夫妇要采的蜂巢蜜就是这窝蜂,这是货真价实的一年产的原生蜜,三湾蜂业基地将利用互联网,对整个采蜜过程进行现场直播。
邱应斌是永新县三湾乡九陇村荷树坪村小组村民,之前为了养家糊口,曾外出打工,“去了很多地方,都没赚到钱,还没顾到家。”后来他回乡开始养蜂,但由于缺乏技术,没有赚到钱,自从加入三湾蜂业专业合作社,蜂业基地的骨干对他手把手地传授技术,他的养蜂产业才得到发展。如今,他家的蜂窝达到300多箱,养蜂年收入10余万元,养蜂技术成为全乡佼佼者,他现在还指导其他贫困户发展养蜂业。
到旁边树林里察看完所有蜂窝后,邱应斌便准备采集蜂巢蜜了。他首先找来一个小火炉子,将竹片渣子塞入其内,用打火机点燃,火炉子便生起一般白烟,之后将手和割蜜的工具洗净,戴上手套,打开蜂箱顶盖,拿起小火炉,对着蜂巢,用嘴将竹片渣子的烟吹到蜂巢上,把飞在蜂巢上面的蜜蜂驱赶走,然后拿掉围在蜂巢周边的一个框……晶莹剔透的蜂巢便显现出来,轻轻用刀横割一下,一块饱满的、晶莹欲滴的蜂巢蜜就下来了。
头一块,是肯定不会入盆入盒的。“嗯!甜,真甜!”品尝的人手里捏着一小块蜂巢,悬着身子,缩着脖子,眯着眼睛,幸福极了。
一块两块、一层两层,一边割一边装盒,一下子就20多盒,剩下的蜂巢边角,就用专用的榨蜜工具,榨成原蜜。
直播现场,观众粉丝互动,入盒的巢蜜,用电子秤过称,按重量计价,80元至100元地销往全国各地……这只是三湾蜂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采蜜的一个侧影。
三湾蜂业专业合作社自创办以来,秉承“深山养殖,山外制造”的发展宗旨,坚持“三个坚决不收三个严抓”的原则,即“首批蜜坚决不收,不成熟的蜜(水蜜)坚决不收,不服从合作社管理者坚决不收,严抓源头严抓环节严抓品质”,蜂蜜质量品质达到国家标准,形成了“五星三湾”蜂蜜系列品牌产品,销往杭州、南昌、新疆、广东等全国各地,帮助270多户农户发展养蜂业并成为蜂农,扶持并纳入178户贫困户加入蜂业专业合作社,依靠养蜂产业脱贫致富。现拥有蜂窝近4000群(箱),年产值300余万元,每户贫困户年养蜂收入达1万元以上,有效地巩固了脱贫成效。
一窝小蜜蜂,成为全乡脱贫大产业。一个曾经的贫困乡,因一窝窝的小蜜蜂,酿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大道。在三湾乡,蜂农通过加入专业合作社,提高了技术水平,降低了市场风险,避免了寻找市场销售的后顾之忧,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也促促进了养蜂产业的规模发展。
这是大山深处蓬发的一项甜蜜产业,更是淳朴乡民坚守的一份甜蜜事业。